卢辉,临床医生。
这样的病人,我们把他接回医院抢救,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也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因为热射病的死亡率实在太高了。所以专家指南建议,应对热射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
我所在的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群众,处理的疾病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同时,我院是本地的120急救中心,负责本地区的急救工作。根据医院的安排,我每年大概有1/4的时间在急诊工作,随救护车外出执行急救任务。
医学界将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称为气候敏感性疾病,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登革热、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以及哮喘、中暑等非传染性疾病。
大家看这张U型图,它显示的是气温和总死亡率的关系,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无论过冷还是过热,死亡率都会上升。
而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则是很严重的类型,近年来在公众视野中频繁出现。像前年北京导游热射病死亡的事件,还有今年印度高温因热射病导致多人死亡的事件。
我们常说热射病发作时,患者的五脏六腑像被水煮过一样。原理是高温状态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根本不起作用,我们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死亡率极高。在热浪期间,热射病的死亡率甚至可达60%以上。
我记得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个案例。那是7月的一个炎热中午,我们接到电话,前往农村。山路崎岖,我们七拐八绕,到了一位老人家中。那位老人的房间周围都是房屋,没有树木。进到房间里,我们发现房间里只有一把吊扇在转动,尽管装有空调但他没有开。我们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全身湿透,额头冒汗,一探体温,高达40℃。结合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我们判断,他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中暑,也就是热射病。
这样的病人,我们把他接回医院抢救,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也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因为热射病的死亡率实在太高了。
所以专家指南建议,应对热射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这个病咱们打不过,所以得躲着。
除了热射病,这些年的高温天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日夜复合热。顾名思义,白天热,晚上也不凉快。这种热夜导致许多人睡眠不好,我们的身体无法得到充分休息。
这种情况下,高温天气不单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急诊在夏天天气炎热时接诊量会明显增加,这其中不少案例是由于天气热时大家情绪急躁,容易发生打架斗殴。
我们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重缝”病例。两拨人在炎热天气下打架斗殴,分别来到急诊缝合伤口。缝完之后,他们在急诊室外重逢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二话不说,又开干了,结果伤口又裂开了。我们的急诊医生又把他们搬到急诊室,重缝了他们的伤口。
这不是个例。我们看这篇韩国的文献报告,它搜集了几十万个病例。这份报告显示,随着高温天气的增加,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会受到影响,自杀、他杀和暴力事件也会随之增加。
在广东,除了前面的案例外,还比较常见的是花粉过敏。广东四季温暖,随着天气变暖,花期延长,花粉在空气中的弥漫时间更长,浓度更高,很多原本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过敏症状会更加严重。因此,在花粉过敏季节,我们急诊接收的病人数量也会增加。
另一个在近两年得到公众关注的病是雷暴哮喘。去年,在内蒙古,一次雷暴天气曾经导致急诊室涌入大量哮喘发作的病人。雷暴哮喘是由于雷暴天气下,空气中的花粉、霉菌和粉尘等微小颗粒在雷电的作用下变得更细小、浓度更高,导致本身对这类过敏原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像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需要急诊救治。
▲ 2023年9月,央视财经《正点财经》关于“雷暴哮喘”的报道
通过这些病例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人群对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其中老年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是气候敏感性疾病的脆弱人群。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更多的是老年人群体。肇庆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当地的农村。
这是我们的一位老病号,是位在乡村独居的老人,他本身有关节炎、腰腿痛等多种基础疾病。每当天气变化时,他的身体就会提前感知,就像一个活的天气预报。如果气温突然变冷或下大雨,他就会感觉不适,然后拨打120急救电话,我们就去接他到医院。这几年,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他拨打120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由于接触了许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病例,我就想,除了临床工作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在玲珑伙伴的帮助下,我们开始不断地讨论。我决定在肇庆市乡镇地区开展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气候适应能力提升计划。
在开展计划前,我们想做一些访谈和调研,希望了解肇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如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是否有所变化。
在访谈和调研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我们会问他们,“老人家,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天气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天气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天太热了之后,你会不会开空调?”
在这本手册里有一些具体的Tips。比如喝水的问题,这是我们访谈中、临床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许多人习惯等到口渴才喝水,其实这已经是缺水状态了,口渴是我们的身体在报警。所以我们会提醒,喝水是没有最佳时间的,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还有很多老人喜欢喝白开水,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但是夏天我们出汗量增加之后,体内的盐分会随着汗液流失,因此需要补充盐分、糖分,所以应该适当饮用电解质饮料。除此之外,还要观察尿液的颜色及尿量。
还有中暑后呕吐的问题。在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非常可惜的病例,很多老人或年轻人在中暑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呕吐的时候,可能他们的家人会让他们平躺在床上、给他擦汗。但是平躺的时候,可能导致呕吐物误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治疗起来比较麻烦,有些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中暑呕吐发生之后,只需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或让他们侧躺,呕吐物就不会吸入肺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的技巧。
此外,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许多老年人询问的问题是和药物相关的,因为人老了之后可能有许多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些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些问题,并总结出一份老年人常用的药物清单,这份清单包含的药物可能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像降压药中,有一类利尿剂,它本身会促进排汗和电解质流失,在炎热天气下,如果降压药中含有利尿剂,那更容易造成中暑。像抗抑郁药物,它会影响人体的中枢体温调节功能,这一类药物在炎热天气下服用就需要格外小心。有时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需要广泛参与
我常说,我的工作就像是一个翻译。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公众层面,或者说在我接触的基层群众中,缺乏一种能够更通俗地传递这些知识的方式。因此,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将气候适应、人类世、气候韧性等高大上的名词翻译成普通老百姓可以听得懂的语言。
很多人问我,作为一个临床医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科普工作。我觉得这张图片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临床医师常常处于疾病防治这条河流的下游,不断地打捞生病的病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我们采取上游策略,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早期阶段、萌芽阶段就进行预防,效果会不会更好?
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许多人对于气候变化感到焦虑,因为在这个宏大议题面前,个人往往显得非常渺小,力量有限。但我认为,行动是缓解焦虑的好方法。
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彩蛋,就是在“自然之友”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在肇庆地区举办为期两天一夜的“气候与健康工作坊”,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议题,加入我们的行动。
毕竟,脆弱人群实在是太多了,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帮助脆弱人群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大家的参与。
而且,终有一天,我们也就成为了他们。
谢谢大家。
▲ 扫描二维码可下载《高温热浪天气下老年人健康防护手册》
策划丨方生 CH
▼ 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