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孕育和鼓励暗黑人格这件事情上,全社会都难辞其咎 | 王芳「我们与恶的距离」
文化
社会
2024-11-28 10:02
北京
是不是在日常生活里,有一些人就是要比另外一些人与恶的距离更近呢?
在前面五讲中,我们着重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塑造力,它可能会引发我们做出一些背离日常态度的行为,甚至是导向作恶。但这并不是说,个体在其中的作用不重要。当情境压力没有那么大,或者是在比较日常的时候,个体差异就会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所说,一个人的行为是他的人格和他当时所处情境的函数。在最后的番外篇里,我们将聚焦于一个反社会人格特质群:是不是在日常生活里,有一些人就是要比另外一些人与恶的距离更近呢?我们先来说两个大家都认识的角色,他们分别处于两个宇宙,一个是漫威的钢铁侠,一个是DC的蝙蝠侠,就是托尼斯塔克和布鲁斯韦恩。这两个人其实有非常相似的身世和背景。比如说都是父母双亡,五行缺爱;都是富二代、霸道总裁。他们的超能力都是超有钱,都是高科技工科男,一身技能全靠装备。而且他们身边都有另外一个超级英雄,跟他们亦敌亦友,分别是美队和超人。但是和美队、超人的根正苗红、一身正气不同,这两位身上都是毛病一大堆。比如Stark是一个自我中心的花花公子,他自私自大、傲慢傲娇,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和万众瞩目的感觉,无组织、无纪律。他们家是卖军火发家的,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责任感。而韦恩呢,自从他目睹父母被杀,有了精神创伤之后,就一直偏执阴暗,又傲慢又冷漠,他崇尚私刑,工于心计,最擅长伪装、恐吓以及威逼利诱。总之这俩人都不是什么高大全的人物,但他们似乎要比那些伟光正的传统英雄更受欢迎。再比如说007系列电影詹姆斯·邦德,他每集主要就干两件事,秀豪车和换女友。古龙笔下的经典人物楚留香,优雅地偷盗又偷心,四处留情。还有《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行事很辣,同时有情有义。V字仇杀队里的V天生反骨,脚踩正义之路却不择手段。这些亦正亦邪、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被称为所谓的反英雄,Anti-hero。人们当然还是爱他们的英雄,而心理学家们则注意到他们在盛大的英雄光环之下掩蔽着的共同点:那些超越常人的良好自我感觉、擅长控制和利用他人的心机,以及冷酷无情的铁石心肠。这类流行文化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他们身上正义主角的光环去掉,以及把他们的那张帅脸蛋也去掉的话,如果单纯提取其中共通的阴暗面,就可以对应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某些人的样子。心理学家把他们归纳为所谓的暗黑人格。暗黑人格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以及精神病态。这三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先来说其中最常见的自恋。这里有几道我们用来测量自恋的典型题目:我们发现自恋程度越高的人,就越倾向于认同这几句话。自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奥维德的《变形记》里,就是那个著名的沉醉于自己的绝世容颜,最后落水成为水仙花的故事。这个古老故事中的自恋意味着过多的自爱。慢慢地,这个词就演变成了对一整套心理与行为模式的描述,而它的核心就是优越感、特权感、表现欲以及虚荣心。
▲ 纳西索斯(图源网络)
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是自恋,打开手机刷一刷朋友圈,你应该就懂了。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自拍和自我炫耀,晒这个晒那个。这种自我中心式的暴露和展示已经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高自恋的人有一种上帝情结,就是「我什么都可以」的无所不能感。而且他们认为「我」就是比别人优秀。如果问他说,你优秀在哪儿,有什么证据?他们会说,我的优秀不需要世俗的成功来证明,只因为「我」是「我」。在聊天的时候,自恋的人特别热爱谈论我认识什么样的名人,或者是我去过什么高级的地方。而且不管当下大家在聊什么,他们都有办法把话题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似乎整个世界都是以他为中心运转的。
不出意料,演员、名人和政治人物有着较高的平均自恋水平。他们对自身的感觉良好,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别人没有的特权。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特别对待,他们就可能怀恨在心、变得刻薄。我们常常觉得这些人浮夸、卖弄,因为他们习惯于自我推销和吹嘘自己的优越感。不单是自我吹嘘,他们还希望获得别人的追捧。他们需要持续的赞美,无穷无尽的赞美,并且不知疲倦地搜寻这些赞美。然而研究发现,他们的观众并不喜欢给他们点赞。不过如果你身边有个自恋的朋友,你可能还是会觉得他挺有趣的,因为尽管他自我中心,他能说会道,很有吸引力。高自恋的人认为自己优于其他人,并且因此相信自己应该得到特殊对待。而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简单来说,自恋的人是「我」比「你」好,所以我是有价值的。而自尊的人则是我本身就是有价值和重要的,我不需要跟别人来比。换言之,那些高自恋的人,他们对自己的高评价建立在跟别人比较的优越感之上。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优越感其实是相当脆弱的。这种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认识,会导致高自恋的人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俗子的事实。于是他们会特别玻璃心,经不起一点批评,一旦遭到否认或者是经历失败,他们就会暴怒,甚至通过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被打击的脆弱心灵。生活中那种一戳就跳脚的,大部分都不是真的自信,可能只是自恋而已。这个特质得名于意大利政治家、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就谈到如何去操纵他人。第二,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想办法让那些重要的人物站在你这一边。第三,最好不要跟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保不齐什么时候,你就会用得上他们。那些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就是信奉这一套的人,他们坚信结果可以为手段辩护;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算计,是需要讲策略的游戏或者是生意。跟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这个人跟我合不合得来、相处起来舒不舒服,而是这个人有没有利用价值,能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别人只是他们达成目标的工具而已。他们不仅通过操纵别人来获得成功,而且对此感到心安理得。做一个本土化的迁移,马基雅维利主义很像我们中国的厚黑学,就是所谓脸皮要厚、心要黑。▲ 李宗吾《厚黑学》
这些人都是很狡猾的,很擅长玩弄权术甚至表里不一,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随意地说谎、欺骗和背叛。在他们的字典里写满了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他们并不是没有道德和伦理,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都是为弱者服务的,而有权势的人根本不需要受这些东西的约束。如果身边有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你未必能很快地发现。因为他们可能隐藏得很好,甚至给人留下沉稳和足智多谋的印象。可能要经过一段相对长时间的交往,才能暴露出操纵和剥削的本质。最后一个方面是精神病态。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跟精神病有一定的关系,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很严重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我们讲的所有暗黑人格的表现都没有达到临床诊断的标准,他们的社会功能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有所差异。一个典型的高精神病态者可能会认同以下观点:精神病态的核心特征就是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难以产生共情。他们的情感也比较肤浅,比如说“我爱你”这种看似很深情的话,可能对他们来说就跟“今天天气不错”没有什么两样。说了也就说了,但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而缺乏深厚的内在情感的参与。高精神病态人可能会过上一种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生活。他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容易冲动行事,很难设立或者实现长期的目标,会让人感觉他们好像没有规划未来的能力。他们总是渴望刺激和冒险。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暴力倾向,会让人觉得是有一点危险的人物。为什么要把这三个特征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虽然各有各的黑,但最后是黑到一块去了。它们具有共同的暗黑核心,也就是冷酷和操纵。先来看冷酷这方面,这三者都不在意他人,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共情。共情是一种能够对他人的遭遇和情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对别人产生共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识别出他人的情绪,比如说他现在是高兴还是悲伤;然后要能够对这种情绪产生共鸣,你也一样高兴或者一样悲伤。
研究发现,他们具有识别情绪的能力,看得出别人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但是他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还可能出现相反的反应。看到别人开心,他觉得挺不开心;或者看到别人不开心,他挺开心。一般人只有在跟对方竞争的情况下,或者面对敌人甚至仇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这样的「反情绪反应」。而暗黑人格的人,他们在中性情况下就是这样的。代入到生活中,如果他们让谁不开心了,他们是知道的,他们也知道自己伤害到了谁,并且知道这是错的,但是对他们来讲,这些就是乐趣的一部分。这当中三者也存在细微的差异:自恋的人不共情,可能是因为他自我感觉太好了,别人都是让他感觉更好的工具;另外两个不那么强调优越感,马基雅维利主义是通过剥削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精神病态的人本身情感就比较肤浅,所以共情能力会更差。三者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是擅长操纵,倾向于利用他人来获得自我的利益。但是三者惯常使用的策略可能不太一样。相对来讲,自恋的人会比较温和一点,比如使用炫耀或者利益引诱的方式,让你特别崇拜他,或者让别人臣服于他。精神病态者则相对简单粗暴,比较强硬、狠辣,容易仗势欺人或者用暴力来威胁别人。最厉害的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们的操纵策略可以非常迂回和灵活,甚至可以为他想要操纵的那个对象精心设计一套策略,软硬兼施。就好像他有一个豪华套餐,你可以随便点,想让他痴情他可以痴情,想让他现实可以现实。所以在这三者当中,最厉害的操纵者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总结而言,三者都信奉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利价值观和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的流氓精神。▲ 电视剧《潜伏》片段
更具体地,暗黑人格的这些特征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他们具体黑在哪儿呢?在道德和价值观层面上,暗黑人格者信奉所谓的黑暗价值体系。相比享乐、成就和权力,他们不那么重视他人福祉和社会责任。他们比较忽视道德,或者是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道德功利主义」。比如说经典的电车难题,有一辆电车驶来,即将轧死被绑在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你刚巧看到了这一幕,并且有机会让电车改道,驶向另外一条轨道,但是那条轨道上不巧也绑着一个人。这个时候你面临一个抉择,是死一个还是死五个?还是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很著名的两难情境,大家都会很纠结。研究发现,还是会有更多人做出改道的决定。虽然有功利的嫌疑,但是好歹救了五个人的生命。如果换一种情况,还是这辆电车,它又即将碾轧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你刚好站在上方的一座桥上,在你的面前还有一个胖子,如果你在千钧一发之际用力地把胖子推下桥,那么就刚好可以用他的身躯阻挡住行进的电车,让它受力停下来,前方的那五个人就可以得救。你会怎么做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更加难以抉择,因为你要亲手做这件事情。它会强烈地冲击我们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很痛苦,需要挣扎。但是暗黑人格的人却可以毫不犹豫、干脆利落地做出决定。他们甚至会说,那个被自己推下去的胖子会名垂千史、功德无量,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功利主义道德判断。这个逻辑跟复仇者联盟中“弹指间灰飞烟灭”的灭霸逻辑高度相似。也是很多大野心家所鼓吹的,通过牺牲或者清除少数人来拯救大多数人的逻辑。在职场上,暗黑人格的人可能是难搞的下属、狡猾的领导。如果是员工,他们很可能做出「反生产」的行为,比如说办公室霸凌,比如说无故旷工或者滥用职权等等这种越轨的行为。而如果他们处于管理层,就可能成为所谓的辱虐型领导,对下属充满敌意。但是研究发现,这些人在应聘面试的场合经常会表现出优势。比如说自恋者,他们特别有激情,还挺幽默。他们重视自我表现和自我吹嘘,往往会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惜这样的第一印象并不预示他日后一定有良好的工作表现。再比如,在一些营利性组织中,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似乎能获得更高的绩效,因为他们擅长操纵别人。这是否意味着企业可以专门雇佣这些人来获利呢?研究发现也并非如此。
因为这些人的高绩效其实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必须要有跟别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否则他们就没有办法施展操控大法;组织结构松散、规则不明,他们才可能找到钻空子和耍手段的机会。另外,这个工作的完成还不需要情绪卷入,给这些人的冷血无情以用武之地。在人际交往上,高暗黑人格者通常是那种麻烦的朋友、善变的恋人。他们是社会猎手,对他们来讲别人都是猎物。他们可以真挚地骗人,真挚地道歉,真挚地利用你,然后跟你说我也是迫不得已。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因为那些高暗黑人格的人善于自我推销,他们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功,又挺有魅力的,在初期交往的时候很容易就让人神魂颠倒地陷进去。然而在他们的花言巧语之下,那个情感其实是肤浅的,他们也不太负责任,常用的策略就是广撒网多积粮。他们是处理短期配偶关系和规避承诺的好手,同时又能够维持亲密的性关系。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病态特质,表现出了更高的性侵、劈腿和家暴可能性。除此之外,在网络社会中,高暗黑人格的人也没闲着。他们更可能成为所谓的「网络喷子」。网络的匿名环境本身就会促进越轨行为的表达,这对暗黑人格者简直是如鱼得水。尤其是其中的高精神病态者,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人作为取乐的对象,比如说那些弱势的、低自尊的人。此外,他们也会对那些高社会地位、受欢迎的个体感兴趣,通过故意攻击他们来取乐。
© nytimes
有一个探索性的研究找到大量的被试,让他们完成暗黑人格的测验。接着把他们区分为高得分和低得分的两个群体,采集他们的面部数据,然后用电脑进行合成,最后得到所谓的高低暗黑人格的原型脸。之后又把高低暗黑人格的原型脸放在一起,去问一些新的被试,看他们能否凭直觉就识别出哪些是高暗黑人格者的典型脸。结果发现人们是可以做到的。大家可以来尝试看看,在女性和男性的两列中,你们觉得是左边的脸看着比较暗黑呢,还是右边的脸呢?我们来揭晓一下答案。左边的都会相对暗黑程度低一些,右边的是更高一点的。然后从上到下分别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还有精神病态。整体来说,高暗黑者的面部似乎要更尖一点,也就是说他们会有更加清晰的面部棱角。低暗黑者的面部则好像更平缓一些、更圆润、更柔和一点。而且相比男性暗黑者,女性暗黑者的脸似乎识别起来要更容易一些。男性暗黑者的面部凸显性没有那么强,所以他们更隐蔽。当然这个研究还比较初步,因为你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有两张那么典型的脸放在一起让你来分辨。而且我们也绝不可以反过来说,所有脸尖的人都是暗黑的人,这不科学。这样的研究是不是暗示了暗黑人格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性?目前的研究表明,暗黑人格的三个特质的确有基因的基础。但是相对而言,相比先天的影响,后天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暗黑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当中养成和习得的。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是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那么他的子女可能也会更善于在游戏中欺骗他人,就是父母高、子女也会高。但是也有可能相反,就是说如果父母是特别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们的孩子有可能变成一个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因此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直接学习模仿了父母的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第二种,如果父母过于良善,无底线地退让和妥协,那么他们在亲子关系当中,反而有可能处在一个被孩子操纵的地位,就是这个孩子可能会培养出善于操纵他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品质。还有自恋。现在人人都是小仙女、小公主、小王子,父母会把孩子当偶像养,然后给予他们过度的权力。在现代教育当中我们会特别强调说,你一定要去培养孩子的高自尊,于是很多父母就会直觉式地以为,想要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就是要去夸奖他,所以就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你是全天下最美最特别的孩子,以期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然而请注意,夸奖并不代表着爱。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支持和尊重。而单纯的夸奖,甚至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赞美,只是对孩子的一种膨胀式的评估。他们可能会内化这些信念,最后提高的只是自恋,而不是自尊。我们当然会去鼓励大家爱自己,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这没有错。但是如果爱自己爱到极度疯狂,爱到不可自拔,显然你就不可能再去分一丁点爱给别人了。我们觉得自己独特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独特到值得区别对待,甚至别人顶礼膜拜,就真心不那么可爱了。除了家庭教养的影响以外,大众媒体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对自恋。比如说媒体会提供很多关于名誉和荣耀的自恋梦的素材,并且会强化这种梦。所以明星的自恋程度可能显著高,尤其是真人秀的明星。曾经有人去问英国的孩子们说,你们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成为明星、长得好看、变得富有。大众媒体首先提供了这些示范的榜样,接着又去鼓励普通人把自己等同于明星。现在有大量的直播和短视频,里头会强调说:你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记录。于是很多人会把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之下,以时刻引发别人的注意为己任。那些狂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好大喜功的领导、光鲜的朋友圈、一夜成名的网络红人、那些毒舌和所谓的“真性情”都被大家所追捧。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之后,我们很容易开始憎恨芸芸众生,越来越难以接受聚光灯外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地鸡毛。此外还有信息圈层带来的群体极化。算法会分析你的浏览记录,得出你的喜好,为你奉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你就像活在一个气泡里,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会被挡在外面,于是你的世界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自我中心和自恋。近些年很多研究者认为,暗黑人格在全社会整体都呈现出疯狂蔓延的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生的自恋水平在1980年代到2000年的短短20年间上升了30%,而与此同时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共情的水平下降了40%。对于1980年到2007年美国最流行歌曲的语言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我关注和反社会行为相关的词汇,比如说像恨、杀戮这样的词使用量在逐步增加。而跟他人关注、社交互动和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比如说爱、甜蜜、我们这样的词在逐渐减少。而一个东西越蔓延,当它普遍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觉得它越正常,你就越不觉得它有什么。是不是我们当下的这种社会文化和评价方式会在其中推波助澜呢?现在很多主流的价值观里头会强调成王败寇、结果导向、急功近利等等。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要被教育说你一定要力争上游,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一定要争上游?而不是平和地跟别人在一起游呢?如果社会文化就是在崇尚竞争、崇尚物质和自我形象,那么暗黑人格其实是它符合逻辑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孕育和鼓励暗黑人格这件事情上,全社会都难辞其咎。还有一个新兴的视角,是从远端的因素来理解人格。就是人格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基因、家庭教养、个人经验等等近端因素的影响,还会和我们更广阔的环境因素有关。比如从进化的视角来看,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界定了人类在其中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任务,而人格可能就是应对和解决这些适应性任务的一系列行为的集合。于是就可能出现一个现象:特定的社会环境会孕育出特定的人格,或者是人格趋势。有一个进化取向的理论叫作生命史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有机体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环境的状况来进行权衡和分配。换言之,你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哪里,我们是需要思考的,这样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生命策略。我们设想,一种情况是你所处的环境高度不确定,你过的日子是有今天没明天,而且充满着危险,指不定哪天你就挂掉了。这个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策略呢?你没有未来,你就想我要短平快对吧?我要早点成熟,早点生孩子,多生一点,但是每一个都不要那么投入,数量取胜,最后你的基因总是能够留存下来。能享受就享受,能拿赶紧拿,急切地想要获得一个结果,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就是一种所谓的快策略。持这种快策略的人,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即时满足,他们是短期机会主义者。▲ 电视剧《潜伏》片段
相反,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是很确定的、很安全的,你是不是就不用着急?你活得可以比较久,你的预期寿命会更长,你就可以走慢一点,从容一点。你就不着急繁殖,可以推后一点,生少一点,但是在每个身上投入大一点。把目光放在成长和发展上,这就是相对的所谓的慢策略。慢策略的人,他们可以延迟满足,他们会做长期规划。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到,越穷的时期和地方其实是生孩子生得越多的;而越稳定的地方生育率反而是越低的。现在研究也发现,如果儿时的生活比较困苦,而且是一个不太稳定的环境,那么个体在长大以后,他会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快策略,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环境的威胁是外在的、不可控的、没有办法避免的。我们看到暗黑人格这种讲求实惠、精明利己、重利轻义、机会主义的特征,就跟这样短期的、剥削式的快策略是显著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世界反复无常,未来不可预测,你投资给长远发展就不划算,于是暗黑人格也许是对于此种人生挑战的一种解决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可能是对于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帮助人们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当中生存。从漫长的人类进化史来看,稳定安全的时期实属罕见,多数时期是艰难、不可预测的,所以有这样的人留存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我自己也在做相关的研究。比如当下中国社会正在激烈地转型当中,一个突出的代表就是人口流动性急剧升高,我们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转变为一个现代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就是短期交往很多,一锤子买卖。于是似乎在这样的社会里,那种短期取向的、极力攫取的快策略和暗黑人格是一个更加适应的手段。这些年非常规的突发事件也不断,比如说经济学家就频频宣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谓的VUCA时代,也就是高不稳定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的时代。如果照此推测,暗黑人格的进一步凸显也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说回来,如果你身边就有一个典型的暗黑人格者,你要怎么跟他相处呢?事实上,你很难确切地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暗黑人格者,除非你带他去做正式的评估,暗黑人格其实不容易识别出来。
但是,那些反复说谎、明显表现出缺乏同理心,或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反复利用他人的人,很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暗黑的特性。所以如果你已经感觉到,直觉地认为跟一个人在一起时总是有点不舒服,但又找不到他真正做错的地方,你大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该友尽就友尽。请注意,当你想友尽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暗示,是你的感觉和判断出了问题,反而让你觉得内疚,错怪了他。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坚持自己的判断,做好决定后就快速行动。换言之,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这可能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到这里我们说了很多暗黑人格的“黑”。但是也有人,他们觉得你就这么武断地为暗黑人格贴上黑的标签,好像也不一定对。比如说,当我们把这些讨人厌的特征放回他们的主角光环里,如果变换一下说法,似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之前讲到那些反英雄们,他们也可以被描述为理性专注、冷静坚毅、自信决断、魅力非凡、无所畏惧、活在当下。你也会看到那些“黑”背后的自信、精明、坚定、强势、掌控一切、游走于道德和法律边缘,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人和环境来获得最大利益,完全就是霸道总裁标配。事实上,商业高管和政治领袖身上的暗黑人格水平确实远高于其他人。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暗黑人格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实并非一团漆黑、毫无亮色。相反,有一些特征可能还会受到社会的赞许。比如他们富于魅力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对他人产生致命吸引力。再比如他们心理素质很好,就可以镇定地背水一战。他们身上那种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冒险、处变不惊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你就想一想,谁能在剧烈波动的股市当中忍住激烈的心跳从容地杀跌追高?反正我做不到,所以也成不了巴菲特。在一个缺乏公正的社会当中,精神病态者我行我素、挑战传统的道德和行为风格,可能会对大众产生一种心理补偿作用。还有比如像我们这种东亚社会,会要求每个人都考虑他人的感受。在这种大环境底下,那些完全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人,看起来就会显得特别酷。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身上还有盛大的成功光环的话,人们就会更爱他们,对他们暗黑的一面相当包容。换言之,有时即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这似乎又回到了我们在正篇最后讲到的那个话题,就是我们无法简单地来判定善恶,也难以脱离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定义人性。荣格说:“对待他人黑暗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洞悉自身的黑暗。”为此我们在最后的番外篇里一起凝视黑暗、辨识黑暗、谈论黑暗,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咒骂黑暗,而是想要燃起一支明烛,让光明有机会去照亮黑暗。
万象视频课程《我们与恶的距离》共6节,聚焦为什么会犯错、什么是“替罪羊”、个体不作恶的可能、灾难为何会发生、直面人性恶、反社会人格六大主题,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洞察身处的时代和社会。
▼ 如何观看
扫描如下二维码直达课程页面👇
下载“一席”App(用安卓、苹果手机或iPad下载,支持投屏、音频播放、文稿、缓存等功能)或登录一席网站(yixi.tv),在“万象”栏目页面观看。*购买和观看中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课代表微信:yixikedaibiao(一席课代表全拼) 或 yixixiaobian(一席小编全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