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们希望通过有限的干预,让历史时光刻在这个街区和房子上的痕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这样这个地方既干净了,又做到了让它的历史可被阅读。
老城新生
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杰,今天非常荣幸能跟大家分享过去二三十年间我和团队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我和我的团队过去几十年一直从事老城老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做这个工作源于我大学和在英国读博士的经历。
我在80年代后期获得了当时首届中英友好奖学金。在去英国之前我们在中山大学学英语,大概到了6月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写一个research proposal,那时没有打印机,我们都是用特别薄的信纸拿钢笔写,而且要用英文。
虽然集训了半年多,但我的英语还是水平不高,我估计人家看我英语不好,但却对文化如此热爱,所以就把我放到了英国最著名的古城——约克。
约克大学在英国建校时间并不长,但当时是全球教育界做遗产保护最大也是最有名的机构。
左边这张照片就是我求学近4年的King's Manor,是一个过去的行宫,现在被作为教学单位和研究机构。右侧是我住了近三年的维多利亚时代老房子改造的学生宿舍。
在这样的场所学习所接触的环境和我自己在其中的居住体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传统的环境,有在现代城市和建筑无法产生的内心感受。我后来的工作兴趣跟我这个体会有很大的关系。
“大拆大建”下的非主流探索
90年代初我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那个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期。
▲ 图源网络
北京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都城建设最后的结晶,但在9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除了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社会对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破房子是否值得保护非常怀疑。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大拆大建”的浪潮自然就席卷了北京很多地方。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当时带领着学生对北京老城很多片区做了调研,其中一片是国子监雍和宫片区。这两张照片是国子监的太学。
这样一个街区除了那些特别辉煌的令人震撼的庙宇和宫殿之外,还有很多破败的院子。
图上右边这个院子实际上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它可能过去是个王府,后来变成单位的大院,常年失修最后就变成了这样残破的状况。还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或者基层群众住的院子,后来就变成了大杂院。
当时为什么要拆这个地方呢?相关部门评估之后,它们的结构安全等级都是三类或四类。简单介绍一下,三类是接近危房,四类是危房,必须拆,如果不拆,房子塌了就是你的责任。
我一想这太可惜了,这里有很多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城不能因为它们年久失修就把它们都拆除了,那样不就孤零零地只剩那些重要的文物建筑了吗?
我想这肯定不行,所以我带着学生在全国第一个对这样普通的老城的建筑和街区,进行“一房一院”地调研。
这张图最初是学生拿着针管笔和尺子在纸上画出来的,紫色和黄色的都是传统风貌的老房子,蓝色的是现代的。这么一个片区如果拆了,用现在的话讲那不是罪孽吗?
我们就在全国开启了一个以院落为单位的调查,院落中的每个房子我们都要看,要问清楚有多少人住这,院子里有没有树,有没有需要保护的等等。
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我写了一篇文章《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正是针对当时大拆大建的潮流。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学界算是非主流,必须感谢还是有些老先生们觉得这个文章好,很快就发表在了杂志上。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这篇文章被《城市规划》评为了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我自己当然也觉得非常荣幸,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团队之后的工作。
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在过去二三十年做了很多老城街区的保护工作,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老门东,还有我的老家大明湖,以及泉州晋江的五店市。
▲ 滑动查看图片
五店市这个项目改变了大家对晋江的印象,以前大家都觉得晋江除了七匹狼等民企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项目使得老城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景德镇的保护与更新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十几年我们在景德镇做的工作。
大家知道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影响了世界的历史。2011年时,现在景德镇陶文旅集团的刘总找到我,当时他们集团的14个陶瓷工厂都已经倒闭了,有5万多下岗职工,政府要求他们将其就地转为旅游企业。
他跟我说,我去了您做的三坊七巷和南京的老门东,旅游的人特别多,我们政府要求我以后转成文旅,所以我来找您帮忙。我当时就说你要做旅游,可能咱得再琢磨琢磨。
这是我2012年进场时看到的,上面是老城,那些矮的房屋基本都是传统建筑,比较破败。相对较新的基本上都是90年代以后建的。下面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投入建设的国有陶瓷厂,同样很破败。
景德镇在明清时期影响力就非常大,全世界很多瓷器都是从这里生产和运输出去的。由于皇家派的活太多,官窑干不完,就把它们分给民间的柴窑来做。
这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个督运官写的笔记,他说晚上全城都是咚咚咚地捣高岭土的声音,到处是制作瓷器烧的火,所以晚上就像雷电打闪一样,我都没法睡觉。他描绘得非常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上景德镇的一个很有视觉和听觉感的信息。
当然要烧制陶瓷就要有窑和坯房,坯房就是拉坯完成之后等候晾干的地方,晾干之后再集中到窑里去烧。
▲ 图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非常重视景德镇陶瓷业的振兴,投了大批力量来建设工厂,都是当时非常先进的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
▲ 图源网络
我们进场时柴窑都已经荒废很多年了,这些现代化的老工厂也都停产了。面对这一片巨大的荒废的历史遗存,我们怎么办?当然我们不能走90年代大拆大建的路子。
刘总找我是想做旅游,我就跟刘总说,以我的了解,旅游业是个非常难干的行业。首先,一个城市如果对一个旅游产品一开始没有大量的投入,对环境做大的提升,大家一般都不来体验;另外旅游市场的消费者非常挑剔,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可能喜欢那个。你们已经建了一个陶瓷文化公园,里面仿的东西也很多,那为什么旅游没发展起来呢?这跟城市的底盘经济和整体环境不佳有关系。
他说那我就没法弄了吗?我说我们可以探讨另外一个思路。比如北京的798以前是工厂,后来艺术家进入后,慢慢地就把那个地方激活了,不知道你们景德镇有没有类似的群体,我们可以开发一下他们的需求。他说,张老师,我们那还真有一群人,北京有北漂,我们景德镇有景漂。
景漂是什么人?改革开放后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以及搞考古的人,他觉得我做陶瓷不去景德镇就像搞革命不去延安一样。
那时候这些人都是自谋职业者,他们来到景德镇的各个犄角旮旯,不是城中村就是破工厂,他们非常勤奋,也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但终究这个城市没能完全激活这些人。
▲ 图源网络
我就跟我们的甲方讲,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工业的经济形态,我跟他举了很多国外的例子,讲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景漂人群有什么需求。他说我们可以试一试。
2012年我们进场之后又对景漂做了一个系统的调研,包括有多少人、住在哪、在做什么等等。当时景漂有2万人,今天已经超过了5万。
这样我们就确立了整体思路,利用老城和老工厂发展新的文化产业,使文化的复兴带动城市的发展,从而推动一个资源枯竭型的老工业城市的转型。
陶阳里
下面先跟大家讲一下老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龙珠阁,龙珠阁是御窑的最北边,这个阁是90年代新建的,它周边就是民窑区所在的地方。
我们在进场时,用我们在北京调研时积累的技术和方法,对这个区域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随着陶瓷手工业退居历史幕后,原来的很多工厂和居住的地方都成了这样的状态。
今天大家可能在网上听说过景德镇有个陶阳里,这个地名实际上是我们造出来的,但不是凭空而来。“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是对这个城市的过去非常真实的描述。
这个蓝的河道是昌江,垂直它的都是各种过去的弄,都对着码头,每个弄过去都有一个行当,比如草弄。为什么叫草弄呢?过去瓷器制作完了往外运输,需要用草打包之后再上船,不然在运输途中很容易碎。
后面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是窑和拉坯的工作区域。
我们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知道北京有四合院、有胡同,景德镇由于过去生产瓷器时是一个民窑周边围着一圈坯房,所以就形成了“一窑十坯”这种布局。这是我们挖掘出的这个城市的基因或者细胞,也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独一份的。
我们调研发现了整个古城中最大的一个窑,叫徐家窑,当时已经坍塌了,因为80年代之后就不再使用了。
那怎么来保护修缮它呢?我们与甲方一道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一起探讨方案,最后决定用原工艺原材料来修缮。
这个地方之前没有测量,那怎么得出修缮需要的数据呢?一个是一本非常薄的书简要记载过,但是还不够,我们又请来了老工匠。
▲ 图源:陶文旅集团
这张照片上有两三位工匠都已经70岁了,我后来跟他们聊天,他们说我16岁开始工作就在这个窑里,我自己就重修过这个窑两三次。
大家可以看我们用技艺和记忆修复后的徐家窑。
左侧的榫卯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地方的木结构做法。右边是竹筒做的雨水管,下雨时雨水先流到横管,然后再到竖管,最后滴到晒架塘的池子中,成为拉坯时用的水。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在景德镇体现得淋漓尽致。
徐家窑修复后,当地的工匠艺人又到这里拉坯做坯,晾干后绘彩,然后集中烧制,最后进行产品拍卖。徐家窑是全国在原地修复的两个窑之一,在它上面还有一个罗汉肚窑,也用这种方式修复了。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还重点修缮了附近的彭家弄上弄。这里原先也是作坊、居住和商业片区,就是图中红色标记的区域,之前已经衰退成左边这张图的状况。
这个片区地下有很多瓷片,是国家文物局划定的遗址埋藏区。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景德镇负责为皇家烧制瓷器,需要严格控制外流,督运官或督陶官来视察之后,如果觉得烧制的东西不合格会就地将其打碎。不仅整品要控制外流,残品也不能流出去。
这个地方积累的大量陶瓷碎片也需要保护,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建筑不能做特别深的基础,也不能种根系特别深的树和植被。
我们把所有的老建筑都做了评估,大家可以看到有些是被火烧过的。
我们秉承着一个原则,如果要恢复传统的建筑风貌,就用传统的工艺,能够重新用的部分就不要再弄新的。而且,用新材料做的部分要和原有的传统部分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做仿古的假古董。
这张图上黑色的就是老柱子,浅色的是新加的木头,呈现出一种新旧在构件尺度上融合的状态。建完了之后这个空间被作为民宿和商店,很受欢迎。我也带带货,大家可以去网上预订体验一下。
我们修缮完之后,一个原来貌似没有章法的片区呈现出了非常有序的面貌。
这张照片跟大家多啰嗦两句,这个街区以前是非常平民化的区域,比较薄的红砖都是传统的,红砖之上是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老百姓自己加建和修缮的痕迹。
刚进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不好,拆掉建我们理想的所谓传统民居。但我们认为这跟我们的保护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国内这种假古董太多,把一个真的文物修成了假的。
我们希望通过有限的干预,让历史时光刻在这个街区和房子的痕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这样这个地方既干净了,它的历史痕迹又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可被阅读。
这是临街一侧的状况,灰砖的部分都是老的,新的木头是加建的。
陶溪川
下面再跟大家介绍一下景德镇老旧工厂改造的状况,尤其是陶溪川片区。
陶溪川片区是建国之后新建的带动城市东郊发展的陶瓷工业区,这里在陶瓷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比如70年代为毛主席生产的生活用品,俗称“毛瓷”,还有送给尼克松的杯子。
▲ 图源网络
我们进场时这里已经成了风雨飘摇的状态,那我们能利用这里做什么呢?我们觉得可以为景漂的生产、生活、休闲打造一个平台,来促进相关的业态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改变。
当然我们首先做了很多保护工作。这是过去烧气的管道修复之后的样子。
还有原来的圆包窑和隧道窑,现在都成了博物馆里的一部分。
我们还再利用了场地上过去重建砖窑时留下的废旧砖头,用到了新的建筑中,实现了绿色低碳更新。这些砖头上的色彩就是过去烧窑时的高温造成的。
陶溪川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有三个来源。一是这个场地北边有个凤凰山,在建工厂之前山上一发水山洪就会流到南边的小南河,修建工厂和铁路就把这个河给截断了,变成了几个池塘。再一个我们知道,陶瓷就是火与水的淬炼艺术。另外,在景德镇作坊里的晒架塘中也有水池,首先是拉坯需要用水,更重要的它是个土空调,可以调节气温,以前的民居中也有。
我们把各个工厂做成了不同的功能场所,有进行交易的、有作坊、还有做展览的。我们也把这里的艺术种类从陶瓷扩展到了玻璃。这是一个观演厅,艺术家在里面制作玻璃艺术品,只要不打扰他们大家就可以在旁边观看。
陶溪川现在非常有名的是陶瓷艺术集市,鼓励年轻人售卖自己的作品,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在大城市的时候既没钱又没房,而很多人到了这里都成家立业了。
所以我就开玩笑,很多做艺术的年轻人曾经都被大都市虐过,到这儿找到了自己的自尊。这也是陶溪川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今天通过各种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我们称为“陶溪川范儿”的场景。从上海去的人也非常多,我有时候去那里就看到,这个水池旁边经常有很多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就弄个棚子往那一坐。
但是,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可以持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些年轻人的居住和生活成本。随着陶溪川日渐受到欢迎,租金会不会暴涨,他们会不会因此被撵走?
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多,纽约曼哈顿下岛曾经是一个码头仓库区,艺术家60年代开始在这里聚集做画廊、画室,把这里温热了之后房价开始上升,艺术家就被赶走了,最后只剩下卖名牌衣服的服装店了。
所以我跟我们的甲方说,你要维持这样一个状态就必须解决他们租房的问题。陶公寓就是我们为年轻人策划和建造的一个低价位的产品,现在四人间的一张床一晚上也就80块钱。这样就保证了年轻人来了以后至少可以待三个月。
我们还利用很多老的厂房做了体育和娱乐的空间场所,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应。其实在我们来之前,就有很多老百姓利用这些老厂房作为运动场,来这里打羽毛球等。
这段视频是我们的甲方做的,它表达了我们在项目初期的愿景,用活生生的生活实现了我们曾经的设想。
我想用这张照片来结束今天的分享。我们做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的更新或提质,目的就是让普通老百姓有一个自由自在放松的地方。
曾经荒废的工厂,现在成为周边的大人孩子不用付钱,随便玩的地方,他们还可以跟来到这儿的国内外的艺术家交流。我们看到这样的状态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做的专业对社会有一个正向的反馈。
谢谢大家。
感谢姚力、曹百强、田方方、周之毅、是然建筑摄影供图。
▼ 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