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就不该把养育责任都推给家庭和母亲|9月28日 一席 x 一个母亲

文化   文化   2024-10-11 10:22   北京  


9月28日,我们联合「一个母亲」公益组织举办了一场活动,主题为「想象各种各样的家庭」。


我们邀请了多位讲者一起讨论中国单亲家庭的新变化、我们能给独抚母亲和孩子提供的心理、养育、法律和社会支持等议题。(文末我们特别为独抚母亲准备了温暖礼包🎁)


看见中国家庭日益呈现的多样性,关注各种家庭的需求,才能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演讲

01.

张春泥  中国单亲家庭


单亲父亲家庭的子女更可能面临缺乏亲代陪伴和情感交流的情况。比如在我的研究中,单亲父亲家庭的孩子更少参加课外班,也更少有家长辅导作业,但他们的零花钱却更多,因为父亲会用金钱来补偿他们陪伴的不足。


我对中国内地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区的研究都表明,在东亚社会,单亲父亲家庭孩子要比单亲母亲家庭孩子的发展劣势更大和更明显。


单亲母亲对孩子的投入相对更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保障,但对母亲来说,尤其是在职的单亲母亲,则意味着她们要面对更多的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甚至是事业上的牺牲。所以,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面临的困难是不一样的。




02.  

王东红   一份给独抚妈妈的法律清单


经常有人问,王律师,我想一次性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他。


通常情况下,法律规定抚养费是按月支付的,遇到拖欠的时候,你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强制执行的范围也仅限于过去拖欠的部分,未来还没有到期的部分是不可以强制执行的。这就意味着法律的执行有滞后性。


法律又是严谨的,从申请到立案再到实现执行,周期很长。单亲妈妈们既要上班,又要养育孩子,还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这些跟离婚有关但又纠缠不清的事情,这会让她们反复陷入痛苦中,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她们就会选择每隔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向法院申请一次强制执行,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在等待的过程中面临经济压力。



03.

唐苏勤  不想告别,好好告别


人们常说的“时间会治愈一切”,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已经发展为延长哀伤障碍,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那么,我们是如何疗愈哀伤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沃登提出,穿越丧亲之痛需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现实、经历痛苦、适应变化、重建联结。如果没能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人们当然还可以继续生活,但可能就无法很好地将丧亲经历整合到自己的人生中。四项任务的完成没有先后顺序,每个人在完成各项任务中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


当我们完成四项任务之后,最终会达到“整合性哀伤”的状态:我知道ta死了,我也知道自己很难过,但是我相信ta还会陪伴着我,我跟ta还有连接,我相信我的生活还有意义。





04.

圆桌对谈 


冯凌:


我们在报告里区分了单亲母亲、单亲抚育和独抚母亲三个概念,也倡导用“独抚母亲”来替代惯常使用的“单亲妈妈”的称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婚姻已经不是衡量抚育的关键点了。“独抚母亲”不以婚姻状态为标准,更强调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状态,独抚母亲可以是离异、丧偶或未婚的母亲。


赵小曼:


我们最近和「一个母亲」做的一个研究,分析了各种社会关系对于独抚母亲的重要性。我们发现,亲子关系是对独抚母亲的抗逆力和自我价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当一个孩子长大,要去拥有自己的人生时,对独抚母亲来说放手是更难的,也需要更多智慧,因为养育孩子是她们重新获得自我信任、自我肯定的重要来源。


刘蕾:


七年前,我非常机缘巧合地来到了「一个母亲」,没有想到一待就是七年。目前「一个母亲」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两个,但是,这些年来,“一个母亲”的影响力在变大。不仅仅是靠我们两个全职,也有非常多兼职的伙伴和志愿者。


做公益,并不一定要倡导资金量越来越大,而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



现场 & 幕后





▲ 唐苏勤老师签书《好好告别》





▲ 来自全国各地的独抚母亲和孩子创作的漂流画册



🤗🎁🤗

寒露已至,「一个母亲」准备了100份袋鼠妈妈温暖包,内容包含疗愈日记本、向日葵花种、给妈妈的书和给孩子的绘本、为独抚母亲设计的帆布袋。


如果你是独抚母亲(因离异、丧偶、未婚等原因独自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妈妈),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温暖包;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是独抚母亲,请把申请链接转发给她填写。


希望可以在这个深秋带给妈妈们一份特别的温暖和支持。






一席
人文·科技·白日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