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种视觉感受,漫山金黄,落叶满地。秋天也是一种身体记忆,微风渐凉,阵阵桂花香。
秋意浓,茶亦浓。喝茶的人常说“春水秋香”,春茶柔美,秋茶韵长。而秋茶与桂花相遇,更是收获季节的馈赠。
10 月 19 日(周六),我们将再度携手东方树叶,在北京举办一场主题活动。品一杯东方树叶桂花乌龙,在秋天的味道中回味秋天的记忆。
2016年,资佰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西双版纳。那时,云南的普洱茶市场极速发展,从小就跟着父母喝茶的资佰却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茶店对茶的描述。茶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在怀疑与思考中,资佰用6年的时间展开了对云南茶山的田野调查。他趴在树下、站在采茶的斜杆上观察茶树,也拜访茶农、茶人和植物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去人类中心化”的创作理念开始成形。在资佰看来,茶树首先是生物多样性的一员,其次才是它与人的关系。▲ 资佰作品《一棵茶树的理想国》局部
他用博物绘画的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森林茶园的生态群落,将茶树的形态以及附生于此的苔藓、地衣、昆虫、鸟类甚至是茶农们描绘出来,形成了一个个宏大但绝无虚拟的场景——“一棵茶树的理想国”。陈重穆是一位制茶师,每年随着季节在全国各地不同的茶山上转。喝茶人中有“春水秋香”之说:春茶汤感好,秋茶香气佳。因此春秋两季是他做茶最忙的时候,除了原味茶,也做花茶。寒露刚过,福建的乌龙茶香袭人,闽北丹桂之乡浦城的桂花也开了,陈重穆会用金桂或丹桂搭配乌龙,做成桂花乌龙。此外,茉莉、玫瑰、荷花、珠兰花也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不同花的特质、花期不同,窨茶的讲究也有所区别。无论古今,相比于原味茶,花茶经常处于鄙视链的底部。但明清以来,人们越发有意识地加工花茶,从文人雅趣逐渐变成新的产业方向。陈重穆想聊一聊,不好的茶才会拿去做花茶吗?为什么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花茶是怎么卷起来的?
林卫辉是一位博学又多产的美食作家,至今已经出版了八部谈吃论食的著作。带着好奇心和对食物的敬畏,他不仅在国内食游,也行走全球、寻味东西。他流连于高档餐厅,也探访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
与常见的美食写作不同,林卫辉总是将美食文化与美食科学融于一体,既呈现食物在文人墨客的篇章中留下的足迹,同时将食物的具体成分,以及加工和烹饪时的物理化学变化分析得清清楚楚,以现代科学认知重构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林卫辉的美食笔记中,他既品鉴那些常见的食物,也讨论另类食材入菜的方式和原理。比如龙井虾仁多取用茶叶嫩芽,因为嫩芽所含的单宁少,苦涩味不会太浓;桂花的香味成分不溶于水和油,所以很少用于炖炒煎炸;茶与桂花都富含芳樟醇,二者相遇一拍即合,桂花茶就此诞生。
在中国古时的很长时间里,茶叶都只是多种植物叶混合煮成的饮料中的一种成分。到唐代中后期,人们依然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材料与茶一起煮沸饮下。而宋徽宗则认为,茶有自己的香气,不主张在其中加香。
到了明代,得益于文人雅士的闲暇与情调,花茶有了极大的发展——“百花有香者”皆可窨制花茶。茉莉、玫瑰、梔子、菊花、梅花甚至是莲花,都曾被摘来制作花茶。
作为历史研究者,沈冬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看朝代更替。而喝茶则是其中一扇微小但精妙的窗口,映照着当下的政治格局、文人士夫的审美趣味与人们的生活方式。
十余年前,周重林在研究茶文化史时惊讶地发现,在17-19世纪,中国茶与英国、美国、印度几个大国的命运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鸦片战争、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都因茶而起。
为了扭转大量进口茶叶造成的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其导火索——虎门销烟中的鸦片,正是林则徐用茶叶换得的。英国将茶从中国引种至印度殖民地后,为了就近倾销茶叶,又入侵了西藏。英国依靠茶叶贸易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也因茶遭遇了抵抗。茶叶被视作英帝国的符号,北美殖民地掀起抗茶运动,拒绝饮茶或者寻找茶的替代品,波士顿倾茶事件则直接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中国茶曾改变了世界历史,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如今依然在世界各地留下不同的余音回响。
2.或 进入一席公众号的菜单,「用户服务-最新现场」;
入场券可在一席App「我的-订单」或一席公众号「用户服务-我的门票」查看。
10月19日 13:00-14:00;
* 剧场无对外停车位,临近华联可自行停车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