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对林徽因稍有了解的人都有一种痛感,公众对她的误解实在太深太深太深了|王南「建筑学家林徽因」上线 |

文化   社会   2024-12-19 10:34   广东  

万象新课「建筑学家林徽因」今日上线。


继「建筑史话」「建筑八讲」「大教堂」后,万众期待的王南老师新课终于上线。


与前几季讲古建筑不同,这次的新课聚焦研究古建筑的人——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生于杭州,她20岁留美,24岁学成归国,与梁思成共同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中断;


27岁加入中国营造学社,33岁发现佛光寺,同年抗战全面爆发,开始流亡;37岁起困守李庄,常年卧病;


42岁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45-48岁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51岁逝世。


仔细梳理林徽因的生命史,我们似乎能看到更多历史深处的叠印:


她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建筑史研究的前辈,投身建筑教育的先生,热忱报国的先贤;


也是一位因为性别而得不到学位的女性,一个照顾整个家庭的主人;


把镜头拉远,她是烽火中的流亡者,病痛里的受苦人,新旧交织、鼎革剧变,时代的江海,都曾在她身边走过。


因此,在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推出这门新课,既是隆重的纪念,更是遥远的追忆和跨越时代的对话。


我们将聚焦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讲述她的考察和学术思想,展示她的作品和精神世界,力图超越“美女”“才女”等刻板印象,呈现一位大时代里的建筑师,一个丰富、立体的林徽因。


两百余幅照片再现

回望林徽因的重要生命时刻

稀有图纸资料考证

还原古建筑考察中的林徽因

240分钟深度讲述

重新想象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本课程为视频课,共10节,全部时长约240分钟。原价128元,限时特惠88元,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

扫描二维码购买和观看👇


课程主讲人是一席的老朋友王南老师。


先导片:时间深处的建筑诗


 一席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南,跟一席的观众们也是老相识了。今天我们分享建筑学家林徽因这门新课。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所以我们这门课首先当然是一个隆重的纪念,但不全是为了纪念才讲这门课。讲这门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包括许多对林徽因的学术人生稍有了解的人都有一种痛感,公众对林徽因的误解实在太深太深太深了。


抛开所有的八卦不谈,所有对林徽因的界定、定义其实也非常地模糊,莫衷一是。如果要用学术人生来定义林徽因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这次的标题,「建筑学家林徽因」。



她和梁思成一样,他们致力最多的是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所以首先他们是建筑史家,如果把他们从事的建筑设计加上建筑教育工作也算进来,最合适的称谓其实是建筑学家,所以这次跟大家分享林徽因建筑学家的这一部分。

这次想到要录林徽因,我非常激动,有200%的意愿想讲,第一个当然是本来就想讲林先生,第二个就是这个空间使我想讲。

因为在一席录的这四门课的空间都太有纪念意义了,一个是梁林故居,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那不用说了,我相当于在自己祖师爷的家里讲课;

▲ 点击图片查看《建筑史话》《建筑八讲》

另一个是这个空间(一席大院儿),和一席的朋友们在这里有很多愉快的时光。所以这次我一进来就是瞬间百分之百进入状态。

▲ 点击图片查看《大教堂》

借着几年前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策划「栋梁」展,我接触到了大量梁林二人的史料,接触的越多,我越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相信如果大家看到林徽因在古建筑考察当中的身影,她那种专注于工作的美丽形象;如果大家读到她的建筑学文章,充满了科学家的理性、严谨和诗人的斐然文采的文字;


如果大家再看到她画的建筑图——这个其实很少能看到;如果大家再看到她和梁思成共同写成的建筑文章的手稿,甚至林徽因在批改梁思成的文章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个丰富又立体的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形象。




了解了这一部分,可能能真的了解林徽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徽因何以成为林徽因,这是这门课的终极目标,我希望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它。


两样都看到,你就得到真正的林徽因了

怎么样做到真实还原建筑学家林徽因呢,我下了一些功夫,就是找一些资料。因为常年浸泡在营造学社的资料堆里,我觉得我对那个资料的发掘应该尚可,还能给大家一些耳目一新的材料。

我当然不排斥用林徽因年轻时候那些美丽的照片,这也不用视而不见,确实一张是一张,都很动人。但是我想和它做对比的,就是她工作当中的照片。




我后来越来越发现,工作当中的林徽因更打动我,因为我们是同行,他们是先贤,但我们干的是一样的事情,所以非常能感同身受。你可以认为她是先贤,你也可以认为她就是你的朋友,你会被她深深打动的。


所以刨出这些资料的时候,我特别兴奋,我的全部快乐已经在那里面发生过了,不讲也无憾,但是讲一下更好。



带不带主观色彩?当然带,因为我是做这行的,他们是我的偶像。可是那个材料本身是客观的,你自己来看林徽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活照和工作照这两样都看到了,你就得到真正的林徽因了。


我想这个展览也好,讲出来也好,如果能打动人,首先还是因为我自己在电脑前发现的时候她先打动我了。

但我完全没有办法做到排除主观感受,因为我一生的学术方向都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已经烙在灵魂里了。


摆在今天,他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人

林徽因在营造学社研究古建筑的这段生涯,前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几乎占到她人生的2/5,是这门课最浓墨重彩的部分。

讲林徽因的古建筑生涯要讲好几个部分,一个是她做的田野考察,一个是她测绘的图纸,最重要的是她写建筑学文章,特别是她和梁思成合写的很多散文笔调的论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建筑意”。



我们课里也选了很多段落来呈现,除了建筑上的发现,也记录了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可以说是带着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虽然你从阶层上说,他们和村民确实不是同一个阶层的,她家住着北京大四合院,有17张床呢。可是真正到当地,你看林徽因的这种观察,她其实觉得那些东西是很动人的,没有觉得这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我要嫌弃它。



不仅是林徽因如此,梁思成也这样,梁先生的古建筑调查报告也充满了这种以苦为乐,就说明他们对物质上要求并不那么高。


梁先生特别强调要把这些事记下来,他认为游记是科学考察报告的一部分,因为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今天可惜所有的学术刊物已经没有能力承载这个部分。


你今天回头一看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个时代的交通状况,整个考察路上的衣食住行,结果由于她都记了,就特别好。包括吃东西他们也写,大同那个报告里写,几个人看了美好的建筑特别好,结果中午饿得慌,最后也不顾形象,拿起大饼来就狂嚼,特别有意思。


▲ 1937年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详细记录了考察路线和交通工具

概言之,他们是非常重视当地的风土民情的,如果你看营造学社留下的两万张照片,当然最大的一部分是拍建筑,尤其斗拱和梁架拍好多,也会拿出一小部分来拍当时的城市、民众、衣食住行这些东西。


在他们的眼中,这是她所热爱的古建筑、城镇乡村风景里的一部分,这些人也是风景,没有任何瞧不起、歧视,不但是在情感上和他们亲近,而且甚至把他们都变成了自己文学创作、建筑考察报告当中特别重要的题材。



我走上今天的道路,全部是受他们精神的感召

这是我在一席录制建筑史课的第四季了,第一季我们讲古罗马建筑和中国汉代建筑, 第二季讲中国唐宋辽建筑和日本木构,第三季讲西方经典大教堂。前三季都是讲古建筑,这一次是研究古建筑的人。

原来我也没有想好这样的题材怎么讲,大概是因为策划「栋梁」展的缘故,对历史资料掌握得更多了,也有很多机会给人讲展,这就变成我知识体系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有小小的一点信心来讲。

讲完以后我也认识到了,它能让我的全部情感都点燃和表达出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上古建筑是因为这二位。



回想我念书那会儿,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每个建筑学院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上还是做设计,将来有朝一日成为大师登上杂志封面——以前有纸刊的时候登在封面上很拽的。我们原来幻想的就是这样,至于做什么设计不重要,所以非常虚荣。


怎么样真正喜欢上建筑,而不是喜欢上建筑师或许会带来的虚荣呢,是因为看到了梁林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文字,甚至在这个文字之前是被他们的传记直接击中。

其实内心深处已经知道自己的天命是做这个事了,但是虚荣的惯性还在,所以又走了一大段弯路才有机会回来真的做建筑史的研究。


讲古建筑当然没问题,因为你已经深深喜欢古建筑了,又由于之前写过书,所以情感还是充沛的,内容也还是扎实的。但为什么没有像这次讲林徽因这么真情流露呢?

道理很简单,那是点燃你的原动力,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走上今天这样的学术道路,全部都是因为受他们的精神的感召,所以你重新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全部给呈现出来了,那就是真情流露。


为什么她是建筑师呢?

几个月前,林徽因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给她补授了建筑学学士学位。这件事很有意思,她怎么是没有学位的呢,我们会来好好谈一谈这个事情。


等到全部展现了林徽因一生的学术成就以后,我们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为什么宾大愿意做这件事情,真是非常正确,甚至不光是什么建筑学的学士,就是补授一下名誉博士学位我看也不在话下。


还有一个,1955年梁思成亲自设计了林徽因的墓碑,在墓碑上写林徽因的身份,最了解他的另一半、终生的学术上的伴侣梁思成是怎么写的呢,建筑师林徽因墓。

这好像和我们说的建筑学家又有点差别,为什么梁思成定义她为建筑师呢?等到全部讲完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来揭开这个谜团。



这堂课是这样设置的,最核心的内容要讲林徽因的建筑学家的学术生涯——她和梁思成一起在营造学社的阶段,这是我们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又分成抗战之前四处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和抗战当中的艰苦岁月。



之后是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大概是想追回抗战当中牺牲的时光,所以用生命最后的几年来进行学术报国。


但是我们从她的青少年求学阶段开始讲,是希望有一个背景介绍,也有一个轻松的开场,然后逐渐地过渡到他们激情澎湃四处寻找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这条主线,包括整个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抗战当中的生涯。



鉴于以往我们的课,越到后面观众的阅读量降下去了,很多人很难坚持到最后,所以我也先做一下剧情的预告,高潮其实都摆在后头,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是一个轻松的开场,别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开场了。


课程大纲 


如何观看

 一席会员

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全部万象课;

视频课程《建筑学家林徽因》,共10节课,每节20-30分钟;
现在购买可享早鸟优惠价88元(原价128元),第1节免费试看;

 单独购买本课 
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早鸟价购买课程;

下载“一席”App(用安卓、苹果手机或iPad下载,支持投屏、音频播放、文稿、缓存等功能)或登录一席网站(yixi.tv),在“万象”栏目页面观看。


*购买和观看中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小编微信: yixixiaobian(一席小编全拼)yixikedaibiao(一席课代表全拼) 


一席
人文·科技·白日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