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间,美国市场中以 ETF 为代表的被动投资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发展。根据 Chinco and Sammon (2023) 的估计,被动投资的份额已高达 35%(参见被动投资的兴起与影响)。最近几年——尤其是随着年轻投资者的参与和国家队的大幅度买入——我们在中国市场也看到了类似甚至更为迅猛的发展速度。以最具代表性的华泰柏瑞沪深 300 ETF 为例,3 年前,其规模为 79 亿份;而截至 2024 年 9月底,其最新流通份额已高达 969 亿份之多,3 年间增长了 11 倍。而根据 Wind 的数据,全市场 ETF 最新规模,合计已高达 3.41 万亿元。相比之下,3 年前,全部 ETF 合计规模仅为 1.32 万亿元。
巨大的发展也使得 ETF 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Ben-David et al. (2023) 指出,与标准的产品市场类似,在 ETF 市场中也存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其中,宽基 ETF 和跟踪经典因子的 smart beta,更多进行价格竞争;而行业 ETF 和主题 ETF,则侧重质量的竞争。相较于进行价格竞争的前者,围绕质量展开竞争的行业 ETF 和主题 ETF,平均而言,可以收取显著更高的费率,并为基金公司带来巨额的收入。
上述“价格 versus 质量”的区分,虽然非常精彩,但却并不能解释 ETF 市场中同样显著的另外一组典型事实,即对于某一给定的基准指数,往往存在多只跟踪该指数的 ETF,这些 ETF 可能有着不同的费率;尤为重要的是,那些费率较高的 ETF,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参见被动的“积极投资”:ETF 视角的第3小节)。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想,这一典型事实主要存在于行业 ETF 和主题 ETF 中;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美国市场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追踪最重要的宽基市场指数——S&P 500——的 ETF。有三只份额较大、最为出名的 ETF:道富(State Street)发行的 SPY,贝莱德(BlackRock)发行的 IVV,和先锋(Vanguard)发行的 VOO。其中,后两者收取年化 3bp(即 0.03%)的费率,而 SPY 的费率则高达年化 9.45bp,为 IVV 和 VOO 的 3 倍多。事实上,道富自身也发行了一只仅收取 3bp 费率的 ETF——SPLG。这些 ETF 都被动地跟踪 S&P 500 指数,在其投资策略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费率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简单来说,核心在于流动性的差异。而流动性上的差异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则是因为投资者有着不同的偏好(即通常所说的 investor clientele),尤其是持仓周期:有些投资者偏好短期持仓、频繁交易,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偏好长期持仓,以获取基准指数的长期回报。仍以前述跟踪 S&P 500 的 ETF 为例。SPY 的日均成交量约为其竞争对手的 14 倍,换手率也高达竞争对手的近 10 倍。优异的流动性使得 SPY 可以很好地吸引那些短期交易者。对于短期交易者而言,费率的差异远小于交易成本的差异,SPY 极佳的流动性使得其微小的费率劣势不足为提,从而吸引了大量短期交易者。而短期交易者的上述选择,这又进一步加剧了 SPY 的流动性优势和对短期交易者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正反馈循环。相比之下,IVV 和 VOO 则凭借费率优势更多吸引那些中长期投资者,他们更关注 S&P 500 指数的长期回报,而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较弱。
事实上,我国市场中一定程度上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以对标 S&P 500 的沪深 300 指数为例,跟踪该指数的 ETF 已超过 20 只,但其中最出名的一直是华泰柏瑞沪深 300 ETF 这只成立最早的 ETF。截至 2024 年 9月底,该 ETF 最新规模已高达 2118 亿元,在最近 1 年中的累计成交金额则更是超过了 8000 亿元。相应地,其管理费率为年化 0.50%、托管费率为年化 0.10%,均为同类 ETF 的最高水平。规模相对较为接近的 ETF 仅有易方达、华夏和南方基金的沪深 300 ETF,但无论规模还是成交额,仍远不及华泰柏瑞沪深 300 ETF。此外,这几只 ETF 中,除易方达此前响应降费号召将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下调至 0.15% 和 0.05% 的同类最低水平,其余 ETF 均保持 0.50% 和 0.10% 的年化费率。
1. 研究假设
上述现象表明,ETF 的流动性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那么,ETF 的流动性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又是什么?
Khomyn, Putniņs̆ and Zoican (2024)(KPZ)通过一个简洁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在这个模型中,包含 4 类主体:
先后成立的跟踪同一基准指数的两只 ETF; 一系列基于对基准指数的流动性需求而交易 ETF 的风险中性的投资者; 不少于 2 个风险中性的做市商; 能在做市商之前抢先对信息做出反应的快速套利交易者(fast arbitrageur)。
经过相对简明的推导(如果您对模型的具体设定和推导感兴趣,请查阅原文),KPN 提出了一系列可检验的实证假说:
假说 1:相比于低费率 ETF,高费率 ETF 可以吸引更多短期交易者。 假说 2:相比于低费率 ETF,高费率 ETF 的流动性更高,表现为其买卖价差更小。 假说 3:相比于低费率 ETF,高费率 ETF 有更高的二级市场交易强度,表现为其成交量更大、换手率更高。 假说 4(异质性):当高换手率投资者占比更高时,高费率 ETF 与低费率 ETF 的费率差异和买卖价差的差异也更大。 假说 5(机制):ETF 市场存在先发优势,即相比于后发成立的 ETF,先发成立的 ETF 有更高的流动性和交易强度,并收取更高的费率。 假说 6(市场结构):当且仅当高换手率投资者的占比足够高时,市场中才会存在两只费率不同的 ETF。
前 5 个假说非常直观,而第 6 个假说则表明,当市场中存在足够多的高换手率投资者时,市场中才会出现两只费率不同的 ETF(即存在竞争)。换言之,当市场中高换手率投资者的占比非常低时,市场中只会有一只 ETF,且该 ETF 会设定一个较低的费率,以吸引所有投资者。
2. 数据与实证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KPZ 基于 ETF Global 提供的美国市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 ETF Global 从 2016 年开始才有比较完整的数据,因此,KPZ 的样本区间为 2016 至 2020 年。幸运的是,ETF 正好在最近这些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因此,KPZ 的样本区间内 ETF 的数量、规模、成交量等数据都较为丰富,仍然可以较好地支持实证分析。
特比地,KPN 要求 ETF 为纯被动型 ETF,且有至少 2.5 年的历史;而为了紧密跟踪其理论模型和实证假说,对于每一个基准指数,KPZ 仅保留了规模最大的 2 只 ETF。最终其样本包含 105 只不同的 ETF。这些 ETF 的合计规模高达 1.71 万亿美元,而其合计日均成交量也高达 450 亿美元。
3. 结语
Ben-David, Itzhak, Francesco Franzoni, Byungwook Kim, and Rabih Moussawi. "Competition for Attention in the ETF Spac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36.3 (2023): 987-1042. Bushee, Brian J.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 Accounting Review 73.3 (1998): 305-333. Chinco, Alex, and Marco Sammon. "The passive ownership share is double what you think it 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57 (2024): 103860. Khomyn, Marta, Tālis Putniņs̆, and Marius Zoican. "The value of ETF liquidit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37.10 (2024): 309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