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往来,恐怕没有人能比周武王更幸运。他的前面有父亲铺路,中间有姜太公辅佐,死了还能得到弟弟周公鼎力相助。
武王是谥号,他姓姬氏周,按照当时男子称氏的习惯,应该叫周发。周发是周文王和太姒的第二个儿子。据说,太姒是夏人后裔有莘氏之女,嫁给文王当正妃后,给他生了十个儿子。
十子分别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作为夏人后裔,太姒应该没少给儿子们讲祖上逸事。西周王室对夏人的情感,对夏朝的称颂,主要就是来自妈妈的教育,以及与姥姥家的联系。
周发兄弟的父亲文王,是一个不世出的政治家,要勇有勇,要谋有谋。他不仅笼络了一大批文才武将,联合羌方建立了翦商同盟,还将关中、晋南和豫西大部分,都纳入周人控制之下,为儿子们打好了称霸基业。
文王死前,周人实际上已经“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推翻殷商纣王政权是早晚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王是西周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他以一己之力,将西土小邦周变成了足以挑战殷商的巨头。
建立王朝以前,周人没有长子继承制。似乎父亲看着谁合适,就可以把位子传给谁。古公亶父没选大儿子、二儿子为接班人,而是交给了三儿子季历;文王同样没选择长子伯邑考,而是让二儿子周发接了班。当然,伯邑考死得早,也是一个客观因素。
长期以来的流行文本,都说纣王囚西伯于羑里,杀其长子伯邑考,烹而饷之,西伯忍痛食子肉。其实,很多研究显示,这是秦汉以来的文人演义,先秦从来没有“文王食子”的明确记载。有学者指出,这个传说的原型可能是纣醢梅伯。
鉴于西周不见伯邑考后裔,比较可能的事实是,伯邑考很早就病世,文王迫不得已将位子传给了老二周发,即周武王。
文王不但传位武王,还给他安排了一门绝佳亲事。女方叫邑姜,是吕尚的女儿。吕尚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姓羌人吕氏的首领,也是文王最为依赖的武将。周人与羌方以及“牧誓八国”的结盟,周人军队的组建和训练,周人向东方的拓展和布局,背后都闪烁着吕尚的身影。
在某种程度上,吕尚是整个翦商联盟的灵魂,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望。文王安排武王娶邑姜,等于将老二托付为了吕尚,也可以说为老二安排了一个坚强后盾。只要有吕尚护佑,武王的王位就能稳如泰山,还有可能完成翦商大业。
事实证明,文王此举高瞻远瞩,英明深远。他去世后,吕尚真得全程策划和指挥,帮助女婿推翻了殷商王朝。
司马迁记载说,周武王继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048年左右,带兵东至河南孟津进行军事演习,以便考验诸侯的支持力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返回时,师尚父又与武王联合发布了军事训话《泰誓》。
师尚父就是吕尚,是周王室对吕尚的尊称。从上述场景中,可以想见这位老国丈的激情澎湃,全心投入。他既是武王的总参谋长,也是武王的国防部长。整个孟津之会,都是来自吕尚的策划。
后来的牧野之战、伐纣大业,更是吕尚力排众议的军事杰作。
《史记》曰:“居两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年后武王听说纣王暴虐,天怨人怒,遂想趁机发难,不曾想占卜结果大不吉利;他和群臣都担心害怕,打起了退堂鼓;只有姜太公一人意志坚定,力劝武王不要放弃。
由此看来,姜太公吕尚早就看透了占卜,相信人力胜过神意。东征殷商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的谋略决断。要是没有这位老岳父坐镇,武王能不能在有生之年逼死纣王,还是个未知数。
牧野克殷,纣王自焚,东方一日落入己手。周武王以及姜太公,似乎都没有预料形势变化如此迅速,根本没做好心理准备。他们没想好如何治理东方,也没想在东方居住。牧野之战三天后,武王就率众班师回朝了。
返回关中之前,武王做了政治安排。由于仍然允许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都,存在一定政治风险,他们便任命管叔鲜驻军郑州,蔡叔度驻军上蔡,霍叔处驻军山西霍州,负责监视殷商余部,史称“三监”。
管叔鲜排行老三,蔡叔度排行老五,霍叔处排行老八。周武王既然把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交给这三个兄弟,说明他们政治成熟、能征惯战,同时也反映出了武王对这三个兄弟感情不错,绝对信任。
可是,兄弟之情在权力面前,从来都脆弱如冰,遇到合适的温度就会融化。三年后武王去世不久,他的三个兄弟便联合武庚发起了挑战。其亲情消逝之快,让人瞠目结舌,难以想象。他们指责老四周公旦居心叵测,有取代王位之嫌。
站在客观立场来想,也不能全怪“三监”兄弟。他们有自己的苦衷。
周武王去世时,可以选择自己儿子为接班人,也可以按照商人传统选择兄弟。他有八个兄弟,好几个都能担当大任。有文献说他曾有意传位给四弟,但是被周公执意拒绝了。不管怎样,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周诵,即周成王。
选择儿子没啥问题。周人没有规定必须兄终弟及。更何况,自从古公亶父以来,周人领袖都是照顾自己的儿子。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儿子背景复杂。
周诵是邑姜给武王生的,邑姜又是姜太公的女儿。这样说来,周诵不是一个普通小孩,他是姜太公的亲外甥,也是周人与姜姓羌人的连接点。
《竹书纪年》说武王去世时54岁,而《史记》说当时“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可知武王是到了老年才得周诵。先秦男性13岁便可以结婚,文王13岁生伯邑考,武王怎么可能到了老年,才娶邑姜生周诵?
很可能,邑姜不是正妃,或者是后来才上位的,周诵最初也不是嫡长子。选择周诵为接班人,可能与周武王喜欢幼子有关,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政治考量。
在确立王储的过程中,武王必定与太公、周公、召公等重臣商讨过。召公作为旁支不便置喙,剩下的三个人,武王、太公和周公,都赞成让小周诵接班。太公是周诵的姥爷,外甥接班能最大限度保障姜姓羌人利益;周诵年幼,让他接班,有利于周公旦辅政,甚至直接摄政。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成王接任天子之位,应该是武王、太公和周公的三方共识,也可以说是太公和周公的政治胜利。其中,又以周公得利最多。太公年老,无心朝政;周公正值人生壮年,自然成为第一辅政大臣。有人认为,周公可能直接摄政,代行天子之职了。
这一政治安排的最大输家,便是率军在东方监视殷商余部的老三管叔鲜。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管叔是第一继承人,根本轮不到周公摄政。你想想,他能不痛恨四弟嘛?于是乎,他 便联络了同在东方的两个弟弟,公开挑战老四的政治合法性。
管叔三兄弟起兵,点名道姓讨伐老四,在旁人看来属于王室家族内讧。包括太公、召公在内的外人,自然不愿轻易表态。毕竟,管叔三兄弟带领的,都是周人精锐部队,再加上殷商旧部,以及入伙的东夷、淮夷,力量不可小觑。老三和老四,到底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这个时候,处境最尴尬也最危险的,是周公旦。管叔三兄弟直接攻击他,太公、召公也对他有疑虑,更多的人则是默默不语做中间派。
现在回过头看,周公完全继承了其父的政治谋略。他知道必须先安抚好后院,才能集中精力对付三哥。他先向太公、召公耐心解释,承诺绝对不会取代成王之位,等到成王长大成人,马上归政。然后召集各大家族代表,反复向他们陈述管叔三兄弟所为给王室造成的巨大风险。
周公的伶牙俐齿,最终说服了太公、召公,也说服了其他诸侯。他们同意追随周公,以武力方式镇压管叔三兄弟的挑战。太公年龄太大,令儿子吕伋代父出征,召公则与周公一起指挥东征。
显然,这是真正的同室操戈,骨肉相残!
这提醒我们,被儒家奉为理想的西周王室,并非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相反,从打下天下那天开始,武王的兄弟们就在暗中较劲,争夺政治主导权,甚至是天子之位。西周文明的底色并非亲情,与后世一样,也是基于血缘的政治斗争。
王室内讧持续了三年。周公依赖姜姓同盟、关中宗室以及各地诸侯,最终打败了他的三哥管叔鲜。
获胜后的周公,显示出了他冷峻刚毅的一面,毫不留情地杀掉了三哥管叔鲜,流放了五弟蔡叔度,将八弟霍叔处废为了庶人。从管叔鲜无后来看,他的整个家族,可能都遭受了株连。
就这样,文王和邑姜的十个儿子,各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老二、老四荣登圣王、彪炳千古,是父王基业的最大受益者;老六、老七、老九、老十作为王室亲贵,也享尽了世间荣华。可是,其他几个孩子,则尝尽人生悲苦。老大早逝,老三被杀,老五被流放,老八被废为了平民。
往期文章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