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6】还炎帝一个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真相

2024-08-07 07:36   加拿大  

上一讲提及炎帝而没有展开,因为那是一个又长又复杂的故事,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的。黄帝及其部落起源地,基本上可以定在陕西中北部。至于河南新郑,也许是黄帝崛起后的都邑。

炎帝及其部落就不同了。光一个炎帝名字,就让人云里雾里找不到北。有人说炎帝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就是烈山氏,三者是同一个人;有人说炎帝是神农氏,但是烈山氏另有其人;还有人说,炎帝是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烈山氏是烈山氏,三者各有其不同的来源。

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三者之间到底啥关系,他们与黄帝又是啥关系?这一期视频就结合文献研究、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尝试做一个能让你一目了然的判断。

炎帝、烈山氏和神农氏,都是到了春秋时期才出现于典籍的,而且最初都是单独出现,并不是三位一体。其中,炎帝和烈山氏称谓出现较早,神农氏稍晚。

烈山氏最早出现于《左传》《国语》,是偏南方烈山氏部落的领袖,也是传说中的天下共主。现在有两个地方叫烈山,一个是安徽淮北市,另一个是湖北随州市,烈山氏部落到底生活在哪个地方,存在争议。据说烈山氏的儿子一个儿子名柱,又叫农,是农业的发明者。

神农氏在文献中始见于《周易》,晚于烈山氏。传说他制作耒耜、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创造乐器,开启了人类农耕时代。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神农氏形象,可能是从烈山氏之子“农”演化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充满神话思维的楚地,以烈山氏为原型创造神农氏,是完全可能的。

炎帝是与烈山氏一样古老的先秦传说。《国语》《左传》认为炎帝是姜姓之祖,其他文献则提到炎帝与黄帝两大部落战于阪泉。炎帝是最早的部落盟主,后起的黄帝打败炎帝后,成为新一代部落盟主。两者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方的东夷,通过涿鹿之战进入太行山东麓,奠定天下共主的基业。

理清了炎帝和烈山氏两条线,问题就清楚了。神农和烈山氏本为一体,是从楚地衍生出来的人帝传说,炎帝是在先秦中原和关中地区长期流传的故事,两者最初是平行发展的两条线。

战国两汉时期,随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融为一体,南北人群和观念交流加剧,同为农业开创者形象的炎帝与神农、烈山氏开始合流。杨善群认为,直到西汉末年,刘歆才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

等到《吕氏春秋》根据五行配五方原理,构建出黄帝居中、炎帝居南、颛顼居北、太昊居东、少昊居西的五帝主宰神话,炎帝神话就与神农、烈山氏完全三位一体,不分南北了。

炎帝不分南北,为后世留下无数疑惑和争议。今天很多地方,比如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安徽淮北等,都争抢炎帝故里的宝座。其实,从先秦文献记载来看,长江流域与其争夺炎帝故里,不如打造烈山故里或神农故里。

我们今天要追溯炎帝部落起源地,就得反过来,将炎帝视为炎帝,将烈山神农视为烈山神农。否则,这两种秦汉以来的传说掺杂在一起,越说越让人糊涂。

先秦早期文献提到炎帝时,主要说他与黄帝为兄弟,一个是姜姓始祖,一个是姬姓始祖。炎帝部落先崛起,为天下盟主,后来遭到黄帝部落挑战,由盟主转为附属,共同构成华夏族群。对于炎帝发明农业和医药,早期文献并无太多说明。

根据这种文献背景,我们就可以较为可靠地判定,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应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汉藏族群分离后的汉人两大部落。这两大部落同宗同源,所以被演化为“炎帝黄帝兄弟说”。真正的炎帝与黄帝,并不一定是同时代人。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说法,炎帝和黄帝都由少典部族衍生分化而来,两者相隔年代比较长,《帝王世纪》说炎帝比黄帝早了八世,五百多年。

我们在上一个视频中讲到,根据分子人类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将黄帝部落起源地定在陕西中北部,将炎帝部落定在陕西中部比较合适。因为,汉藏族群最初分布于河套地区,甘青和陕西都是早期汉人集中居住地,也是汉人与藏缅族群分化地。

将炎帝部落定位于陕西中部,“姜姓始祖说”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姜姓是周代及其以前陕甘地区的主导部落。周人就是依靠姜姓部落,才能在西戎杂处的陕甘占据一席之地,并在他们协助下击溃商纣,确立周人数百年的江山。公元前5世纪,西陲的秦国将炎帝与黄帝共同祭祀,恐怕仍是为了笼络姜姓大族。

作为姜姓始祖,炎黄部落不会距离陕甘地区太远,至少不可能远在江淮或者两湖。否则,怎么解释姜姓在先秦陕甘的影响力?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应该都是从甘肃天水东迁的汉人族群分支。天水东北部的大地湾遗址,是史前中国境内西陲的文化中心。早在汉藏尚未分化的7800年前,那里就出现了彩陶彩绘、作物种植、房屋建造,文化水平处于黄河流域前列。

据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研究,距今5500年前,大地湾遗址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农业模式:人吃粟米,猪吃稃壳;圈养家猪,收集粪便;猪粪肥田,维持地力,避免休耕,提高产量。这意味着,那个时代的大地湾人群,掌握着黄河流域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

复旦大学李辉团队提出,中国人存在三位远古时期的超级祖先,其中一位生活在6300年前。6300年前,大地湾文化恰处于上升期的第二阶段,后来风光无限的炎帝和黄帝部落,说不定都是从这里分化出去的。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李辉团队揭示的6300年前超级祖先,有可能就是甘肃大地湾的部落首领。他不是炎帝或黄帝,而是炎帝或黄帝的老祖宗。

炎帝存在的年代,农业已经出现两三千年,耒耜也存在了一两千年,所以先秦早期文献对炎帝的描述,与农业发明没有太大关系。炎帝的农神称号,都是后来被赋加的。

考古学研究认为,由于气候开始变化,5000年前是北方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此前,北方大体上是稳定祥和的,但是此后画风突变,部落战争和内部分化加剧,成了另一番景象。很多地区不再风调雨顺,而是越来越缺少雨水。草地干枯,农业荒废,不少地方退回到了畜牧状态。公元前2200年以后,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恶化达到顶峰,催生了无数战争。

文献记载显示,炎帝部落早于黄帝部落,炎帝部落擅长农耕,而黄帝部落可能偏向于畜牧。结合5000年前北方大转折来看,炎帝部落很可能5000年以前就移居关中,而黄帝部落则可能是此后向东北登上黄土高原。

炎帝时代尚可从事农耕,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天下共主”,而黄帝部落是在农业恶化之后,不得不向陕北地区进发的。退化到畜牧的黄帝部落,生活可能不再稳定,但是流动性让他们养成粗犷勇武之风,再加上4500年前左右西亚技术开始东渐,使得黄帝部落能够异军突起,南下征服炎帝后裔,又跨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向东击败东夷联盟,定都于新郑。

被夺去盟主之位的炎帝部落,应该是出现了大分化。部分坚守西陲祖居地,演化为以姜姓为代表的西戎;部分融入黄帝部落,成为华夏族群的先祖;还有部分可能被迫向东迁移,进入到河南西部地区。若干年后,禹征三苗时,这些豫西炎帝后裔可能又进入了长江流域。

韩建业依据考古,认为4200-4100年前左右,河南王湾三期文化扩张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崩溃,可能就是“禹征三苗”的历史体现。如果此说为真,那么一个问题是,大禹依靠什么群体去征讨南方三苗?我的猜想是,迁入豫西的炎帝后裔,可能是主体之一。他们借助“禹征三苗”进入长江中游,也把炎帝传说带到了湖北地区。这是炎帝后裔第一次大规模南下。

炎帝后裔南下的结果,是将湖北苗瑶族群的三苗向南驱逐,自己成为当地主导性部落。西周代商以后,周成王将自称祝融后人的楚人先祖封到湖北。这些人连同夏朝南下的炎帝后裔,便构成了后来楚人的主体。他们供奉的先祖祝融,介于黄帝和炎帝之间,很可能实为炎帝后裔,而假借了黄帝之名。

这样说来,南方争夺炎帝故里的地方,可能会感到一丝失落。说来说去,炎帝似乎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必因为他们祭祀的烈山神农氏,是一位比炎帝更古老的人帝。

在炎帝传说进入长江地区以前,烈山氏的传说应该早已存在。不同于炎帝传说,烈山氏传说没有“血流漂杵”的战争,只有和平时期的农业开发,最多再加上遍尝百草发明医药。这是南方农业开端时期,才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景象,所以烈山氏传说的原型,应该远早于炎帝时代。

烈山氏传说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根据考古研究,长江中下游农业起源略微早于北方黄河流域。1.2万年前,湖南玉蟾岩出现了古栽培稻。1万年前到9000年前,湖南彭头山、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稻,以及石磨盘、磨石等加工工具。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出现了用于种植水稻的骨耜,而“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恰是神农传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农业工具之一,骨耜在长江下游得到普遍使用后,必定会随着人群和文化交流,向上游两湖地区传播。自古以来,湖南多地流传着神农遣人在当地发明耒耜的故事,看来并非纯粹捕风捉影。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确实出现了耒耜耕作技术。

既然长江下游最早出现耒耜,烈山氏神农又相传生于湖北随州,为什么湖南郴州一带流传着神农制作耒耜的故事?由于资料匮乏,我们只能依据考古学上的蛛丝马迹,合理进行逻辑推断。

7000年前左右,苗瑶族群所在的两湖地区,恰好进入城背溪文化末期,沉寂了500年左右。6500年前,两湖地区受上游影响,兴起一种大溪文化,进入发展快车道。在这种情况下,两湖苗瑶族群可能形成了一个以湖北随州为中心的部落联盟,烈山氏即其世代盟主。

烈山氏部落的领袖,可能主持从下游引入了耒耜等先进农业工具,提升了两湖农业生产水平,所以受到苗瑶族群尊崇,逐渐演化为一个农神。不过,4000多年前禹征三苗时,北方炎帝后裔南下,将湖北随州一带苗瑶主体,驱赶到湖南郴州一带,从而推动了烈山氏传说南下。

随后两千多年,炎帝传说与烈山氏传说在南北平行流传。到了春秋战国,随着楚国加入争霸战争,他们急需要提高自身文化地位,遂将炎帝与烈山氏合为一体。这种合并既可以照顾当地土著的传统心理,又可以提高楚地在中原文化系统中的排位,可谓一箭双雕。等到汉代五行学说出现,国家意识形态也需要将炎帝“安排”在南方,所以顺理成章接受了这种合并,并提取炎帝和烈山氏的共同点,又将神农称号冠于他们的头上。

两汉以后,烈山氏、神农氏和炎帝三位一体,成为同一个人。流传过程中,北方遂将烈山氏神农的神迹,一并赋予炎帝,而南方则越来越习惯用炎帝或神农氏,来称呼他们自古以来的烈山氏。于是乎,湖南郴州一带的烈山氏制作或引进耒耜,便变成了炎帝或神农制作耒耜。

以上便是我们根据有限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南北炎帝传说进行的一番推理性剖析。它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也可能是不符合的。因为说到底,炎帝、烈山氏和神农也许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从来没真正存在过。

碧云天历史学堂
将普通人看不懂、不愿意看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普通人关心的鲜活历史,带着大家洞察族群荣辱和国家兴衰,做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明白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