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教育手记·揣摩标点,表现意趣

教育   2024-11-23 19:51   江苏  

1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标点符号,不太起眼,被称作“小不点”,大多也只是起着断句停顿的作用,但有些“小不点”,还能起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果不细心,就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于是,我们便错过“构建或更新言语世界、人文世界”的机遇。

散文《爱如茉莉》中,结尾是这样的: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感慨,她不仅理解了“爱如茉莉”般平淡,而且从“父母言行”中感受到了“爱如茉莉”般美好。连写两遍“爱如茉莉”,表达了强烈的感慨,深刻的感悟。按理说,强烈的情感,要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逗号和句号。这看似矛盾,实则有意趣。揣摩一下,不难发现:如茉莉般的爱,是朴实无华的,是平平淡淡的;而用平平常常、不张扬的逗号、句号,与这种爱更加吻合。

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提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得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我们来细看林冲的语言描写。

“我输了!”(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

“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句号,情感就弱了很多)

同样是认输,但情感强弱有别。

林冲第一次认输,感情虽很强烈,但令人疑惑:怎么还没打就认输了?

第二次认输,感情明显弱了。这让人恍然大悟:他认输,只是想找个借口,停止比武。

我们再细想林冲的这两句话分别是对谁说的。

“我输了!”这主要是对洪教头说的。如果改成句号,不合情景,洪教头听了恐怕也不会停手。

“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这是对柴进说的。如果改成感叹号,倒会让人明显感觉不服。而这里恰恰用的是句号,这种平和的语气,不正好反映了他“不与人争”的性格吗?

2

请大家再看下面三句话: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马朝虎《水》

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赵丽宏《望月》

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章武《天游峰的扫路人》

这四个红色的逗号去掉,句子一样通顺,意思一样明白。但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加上呢?因为这些标点让情感变得更为强烈。

标点符号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标点符号这个言语形式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那一个独特的言语内容。

如何从“标点符号”切入,帮助学生发现其“独特”之处呢?

请大家先看我的《嫦娥奔月》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你读得十分正确,老师要奖励你,请继续读第二自然段。(众笑)

生: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这是《嫦娥奔月》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对不对?

生:对!

师:我说有错误!

生:错在哪?(一脸疑惑)

师:有个地方真读错了,我一讲,你们就明白了,有一个表示声音的词,出现了三次,怎么读?我们听她读一遍好吧!你来读。

生:“嗖——嗖——嗖——”

师:我感觉这个太阳就在天花板上。太阳在哪里?

生:天上。

师:你说射过去得多久?这个破折号表示什么?

生:声音的延长。

师:那怎么读?有没有同学来试试,你来。

生:嗖——嗖——嗖——”

师:一开始第一个还感觉有点远啊!第二个、第三个感觉这个太阳又近了。

师:听我来读!(我读“嗖”字时,不仅延长其音,还读成“渐弱”式)是不是更有感觉,我会这样读,想象着天上老远的一个太阳,我会读:“嗖——嗖——嗖——”听我读,你感觉到什么?

生:后羿的力气特别特别的大。

生:太阳和后羿的距离非常非常的远。

师:对,那射出去的箭快不快?

生:快。

师:嗖的声音,之所以越来越轻了,是因为它越来越远,声音也随之越来越轻,最后,我们什么也听不见了。我们一起来读。(生读)很好,由高到低,比较长,再读第三遍,预备齐,

生:“嗖——”。(读得很有感觉)

师:声音模拟得很像,很有画面感!朗读时,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了,而且还要读准标点符号!之后这样,才能算真正地读正确了。

这个破折号的教学,让故事情景更为“精准”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切入点虽小,但效果却较为明显: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愈发准确。

3

根据上述例子,要让学生发现并欣赏标点符号的神奇作用,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揣摩标点”时需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惊奇”。

那些散落在文章某个角落的标点符号,是有一定的隐蔽性的。

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一打”时,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二打”时,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悟空两次说它是妖精,第一次用的是句号,第二次用的是感叹号。

这两处标点,并不在一个自然段,因此,学生可能很难发现。即使在一个自然段,学生未必能够有所发现。

对于“隐蔽性”很强的标点符号,必须设法让学生“看见”,并产生“惊奇感”。下列方法可以选择:

呈现材料,或让学生自己比较文中两处用法不同的标点符号,如刚才提到的林冲与悟空的两次语言描写。或让学生将课文原句与老师进行标点删改之后的句子进行对比。例如

互动对话,让学生参与“矛盾设置”的过程,或在矛盾处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如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理解,或在非矛盾处产生疑问,引起深思,如对“嗖——嗖——嗖——”的理解。

当学生能够揣摩标点符号的时候,其实,他们就已踏上了“发现之旅”。

第二,“表现意趣”时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说与读”。

当学生隐约感受到某标点符号的独特,老师当讲则讲,不当讲则绝对不讲。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因此,让学生自己把悟到的说出来,而且是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说出来,让学生把自己悟到的融入到朗读里,而且是准确、个性化地读出来。

要想成功地让学生“揣摩标点,表现意趣”,老师要能渗入细致地研读课文,还要在“引导”上下一番功夫。

点个“在看”,把我们“设为星标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啦!


彭文峰会
彭文峰会专注分享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的理想信念、实践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