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前,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上《咕咚》一课。
揭示课题之后,我请小朋友们听课文朗读,听完,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一位小朋友说:“我知道,这里面(录音)是你在读。”
听课的大伙儿都笑了,因为这显然不是老师要的答案。
我挠了挠头,立即鼓励了他。
接着,另一位小朋友说:“兔子非常胆小。”
这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当然要鼓励。
接着,我说:“刚才两位小朋友,有一位聊到这个故事中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兔子。其实啊,这个故事里,有很多人物,你能够按照次序说出来吗?”
……
这样一说,又很自然地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了。
但过了一个星期,我又想起这个情境来。
我还记得,自己那天在挠头之后,很快地给予了他鼓励:“你听得特别细心,而且竟然能够听出是我朗读的,这听力很了不起。”
我是在鼓励他,但我骗不了自己,因为我这份鼓励还不够真诚,还不够有力量,因为课堂的最高目的,在我看来,仍然是语文。
如果我再碰到这样的情景,我一定会这样赞美他,而不是鼓励:“啊,你太厉害了。我们认识还不到五分钟,你也只是听我讲了几句话,你就可以听出这个故事录音是我读的。你听得真是细心,最了不起的是,你能够将我的声音与录音里的声音进行比较,并判断是我读的,你真是善于发现。”
我思考着,学生“答非我问”的情况在课堂里比比皆是,直接批评或忽略,装模作样去回应,这些,都是背离了教育之道。
语文课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语文老师的最高身份是道德老师。
面对小朋友真实而又独特的发现,道德老师万不能轻描淡写地忽略掉,更不能呵斥小朋友“胡说八道”,而应该发自肺腑地去赞美,应该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给予具体的“引领”,让这位小朋友知道自己的“精彩”,也让其他小朋友也去诞生自己的“精彩”。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老师为小朋友树立了一种榜样:如何尊重别人的“答非我问”,如何欣赏别人“答非我问”中的精彩。
这样的尊重与欣赏,不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的细致体现吗?
2
五年前,我上《小毛虫》一课,上得真起劲,我的目光抚摸着所有小朋友的脸庞,当目光触摸到她的目光时,我似乎遭遇了袭击,目光再也抬不起,就那样停留了十几秒。
这十几秒里,我有一个发现,这发现让我无地自容。
应该有很久了,或许是很久很久了。在我的课堂里,她没有举过手,或许举过手,却被我残忍地忽略了。我也没有请她发过言。
那今天,就请她朗读吧。
她坐在那儿,显然是没有想到我会请她。稍作镇定后,她开始端起书,轻轻地读了起来。那声音犹如山泉幽幽而来,不仔细听,几乎听不到。
我耐心地听完。我生怕大家嘲笑她,于是赶紧让大家鼓掌。小朋友们热情的掌声响起,我的目光俯视着大家,但他们的目光也俯视着我。
我对她说:“在这么多人面前朗读,你有点不自信,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多读几次,你会变得更加自信的。请你再读一遍吧。”
她在我的鼓励下,读得更加流利了,声音也大了很多。自然,大家的掌声也更热烈了。
她读的是这一段:
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者。它织啊,织啊,最后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
她将这段话读了两遍,第二遍自信了很多,但与班里那些经常亮相的小朋友比一下,简直弱多了。
我对大家说:“她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们安静地听她朗读,她会读得非常起劲。”
我其实是“警告”自己的。
她读成这样,难道是她的错??绝不!!
一节课,四十分钟,请每位小朋友都发言,一般不可能。
但是,一个星期,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次发言,完全有可能。
然而这份可能却给我忽略,因为上课要氛围,那些能说会道的,手举得老高,反应又那么快,自然发言的次数较多。因为要注意教学质量,那些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的,也常被我密切关注,发言的次数出奇地多,而且往往得到的鼓励也很多,只要他们取得一丁点的进步。
只有那些处于中等水平的小朋友,他们不举手,我的目光就会跳过他们,毫不犹豫,还觉得理直气壮。但真的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啊?
怎样的课堂才是有德性的呢?我想,应该是让每个人在某一个阶段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
这对于发言的小朋友来说,他(她)得到了锻炼,倾听和阅读都会更加有效,或许信心就会因此增强。
这对于听众来说,安静地倾听,耐心地倾听,默默地思考,热情地鼓掌,投以欣赏的眼神,不以别人落后而喜,能以别人进步为乐,这就是一种可贵的修养。
这对于老师来说,能够铭记常识和自己的使命: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发展。老师不是为了上课的氛围而教,是为了每位小朋友而教。尽管,那些胆小自卑的,那些天生文静的,常常读不出效果,甚至讲得完全不搭,我作为老师,应该都能听下去,并带着大家给予最真诚的鼓励与欣赏,这会让课堂拥有一种美丽的光芒。
那么,以后得有这种意识,并且得有一套方法,可以让小朋友们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开火车、领读、独立巩固朗读,等等,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
3
语文课前8分钟,我来到走廊里,有纸片,我捡了起来,走进教室,还有纸片,我又捡了起来。我把垃圾放在讲台上,皱了皱眉头,却又发现我平时用的那张大课桌上,乱七八糟的。我立即整理了起来。
整理完毕,我请一位作为没有完成的小朋友,坐到我旁边,督促他开始补作业。
铃声响起,我并没有开始教《我爱阅读:李时珍》,而是问他们我在课间做了什么?
“老师,你把地上的垃圾捡了起来。”
“老师,你还整理了讲台。”
我原本以为大家没有看到我做这些。好在还有七八位比较细心。
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当那几位小朋友在说自己的发现时,我发现他们都极其安静地倾听着。
交流完毕,我请他们好好地整理下自己的桌面,将座位周边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随后,我们开始学习《我爱阅读:李时珍》。
因为学完这个,明天开始,我们就要复习了。
怎么复习呢?复习,一定要有用李时珍的一些精神、品质。
于是,我引导他们从“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入手来阅读这篇文章,进而学习“如何阅读写人的文章”。
我们逐段寻找“证据”,一点点发现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有志 善良
细心 善学
勇敢 用心 好学
坚持
而这些精神品质,正是小朋友们需要的。一旦拥有这些品质,他们的成长就变得有格局。当然,一节课并没能真的拥用这种品质,但至少他们被感染了,被浸润了。
语文课,首先得立德树人,其次,还得将德性的培养融合在班级生活细节中,融合在阅读里。
只要老师有心于德育细节,学生的德行就有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