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是最近第三次上《司马光》,每一次参与磨课的老师都有一些变化。
上午第二节上完,课后我们就立即开始研讨。
关于司马光的精神品质,我们在课堂上研讨时,有学生提到了“智慧”,而潘老师听完课,她说“智慧”不如“机智”。结合语境,“机智”的确更加精准。
当我听到这个表达时,真是心花怒放。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地方,还是可以找更精准的表达。
而潘老师讲到了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学生模拟击瓮,动作力度很小。这个动作应该使出浑身力气,学生还没有模拟到位。我们甚至还讨论到了,这个击瓮的动作,既然是用尽力气的,那石头应该是砸出去的。
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我更进一步,觉得动作模拟到位应该与对“击”字的理解到位。这样朗读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2
林老师听完课就去教室上课了,下午她把自己的听课感受写下来,传给了我。
我细细读了几遍。
我在教学“庭”时,重在“义”的教学,而林老师说还得注意后鼻音的教学,因为几位小朋友都读错了。的确,我对后鼻音的字,教学时往往不予强调。溧阳人对前后鼻音本身也不太敏感。我也不例外。
林老师还对最重要的那句话的朗读指导,提出了“分层指导”的想法,这不正是我讲的“进阶式活动”的策略吗?
“进阶式”活动,当然也包括朗读活动了。即使只是一句话的朗读指导,也要有“进阶式”活动的设计。
潘老师、林老师当然也肯定了很多。
但是,他们俩的这些建议,让我更有启发,这种感觉也只有用“有意思”来形容了。
3
上周第一次磨课,我问陈老师环节设计是否可行,她说行。
昨天第二次磨课,跟岗的小潘和小吕,对结尾环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增加竖版古文的呈现,去掉标点,让学生去朗读。今天用了这个思路,我还去掉一些句子,让学生背诵。
他们昨天还研讨了很多细节,包括最重要的那句话,朗读如何指导。
尽管他们都很年轻,但是他们的建议,让我想到了很多。
每一次磨课,同事们都会讲很多真话。真话有时候会让人脸红,但却是指向未来幸福的良药。
同事们在一起磨课,都能够讲些真话,都真正地喜欢研究教育或教学,那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的事情了。
这个讲真话的研讨过程,让教学变得很有意思。
细细想来,“有意思”就是因为有细节的锤炼,有环节的优化,有语文的味道,有探究进步的喜悦。
4
在磨《司马光》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阅读了《宋史·司马光传》,阅读耗时一天半。
双休日,我沉浸在司马光的故事里,被他的精神品质、美德所感动。
原来对司马光的概念就是《资治通鉴》的编写者,仅此而已。
但这次阅读《司马光传》,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自我教育。因为司马光这位历史人物,一生之中,有许许多多事件,每一件事,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美德。
在阅读中,自己的心灵似乎得到了净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