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到了教室,主动打扫卫生。”
长大了,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到了单位,主动把办公室卫生打扫打扫,把开水烧好。”
为他人主动做点事,是父母一直提醒的。
等我过了不惑之年,我才发现,这些朴素的话语里,有着真知灼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多美好,于是,我们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现在的孩子们念小学了,父母常常教育孩子:“到了教室,赶紧交作业、念书。”
我常常站在校门口迎送小朋友们,也常常去小朋友们的教室里溜达,这些现象出现频率比较多:
和同学、老师主动问好的小朋友真的不多。
见到地面上有垃圾马上捡起来的,几乎没有。
放学时,有部分孩子吃完家长带来的零食,把包装袋等垃圾随手一扔的,倒有一些。
很多孩子的家长,喜欢帮孩子拎书包。
有的孩子,念一年级了,鞋带要父母系。
每天,有家长把孩子漏在家里的作业本、水杯等送到门卫。
……
为什么孩子很不主动,也不积极?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不要求孩子们积极主动做事,只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家长、老师没有做好积极主动的示范(例如主动问好,例如主动捡垃圾等)。
为什么如此重视积极主动这个习惯的培养?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所言,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没有积极主动的习惯,孩子怎么可能修身齐家?更不要谈治国平天下了。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者的襟怀,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有这四个“为”,我们可以充分感受。而这四个“为”,可以说是我们“来这世上一遭”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没有积极主动的习惯,孩子怎么可能走进这“最高向往”?
我们要怎样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习惯呢?
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做“积极主动”的示范。
凡是我们要求孩子积极主动做的事情,我们自己都要尽力做到。例如,积极主动地“修身”。这里可以举很多生活细节,例如,老师主动为班级打扫和保持卫生,并号召大家保持好教室卫生,家长主动为家人做家务活。大家见到地上有垃圾,弯腰捡起扔进垃圾桶。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不扔垃圾。如果我们扔垃圾时,会想到别人会因为自己这种行为要付出多少时间的劳动?这样一想,脸就红了。这就是“修身”啊。
我们要做到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对学习的积极主动。
我们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就必须把视野放在这个习惯的培养上。而要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就必须跳出“学习”这个范畴。如果只要孩子积极主动学习,那积极主动的习惯不会“辐射”到其它方面。因为积极主动,主要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在每个方面都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会收获学习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修身,就会享受到修炼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就会享受到自我实现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和他人问候、帮助别人等,就会享受到建立美好人际关系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为家、为班集体、为学校做事,就会感受到自身价值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让孩子一生受用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地做人做事。
亲爱的读者,近期,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多点文末在看,或者星标“彭文峰会”,否则很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更新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