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动词读懂、读好——三上《17古诗三首》教学叙事

教育   教育   2024-11-13 14:15   江苏  

把动词读懂、读好

——《望天门山》教学叙事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请读一读这段介绍。看看读懂了什么。”小朋友们朗读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他的诗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小朋友们说说自己读懂的,我强调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随即,引导他们和我合作朗读《静夜思》《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感受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我说:“大家看李白的这几首诗,每一首都抒发了一种情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我给他们慢慢道来:“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来到当涂(今属安徽),初次看到天门山,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陶醉。他激情迸发,写下了《望天门山》。”

听了介绍,大家对这首诗的阅读有了一点期待。

我请大家练习朗读后,我请岳宸屹朗读,结果他读得比较正确,非常不错,只有“帆”的声调读错了。我纠正了他的朗读,并组织大家学习了“断”“楚”。

课堂妙招我给大家看“断”的篆文,告诉他们左边是用刀将丝、绳切成两段,右边表示斧头,本义就是用刀斧将物体砍成两段或更多部分。我一边演示动作,一边让他们猜词语:“如果我用刀把这支笔一分为二,这叫——砍断。如果我用手将这支笔一分为二,叫做——折断。刚才我画说了一半,还没说话,就有小朋友插话,这就叫——打断老师讲话。”我和大家一起书空这个字,特别记住笔顺。

我和小朋友一起书空“楚”字,我告诉他们:“‘楚’是形声字,林表示意思,疋表示声音。本义是灌木名。”随后大家朗读“楚国”“酸楚”“楚楚动人”,读完有小朋友说还有“清楚”。

学完生字,我领着他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我将平声字都用红色标出,然后一行一行地领读。在跟读中,小朋友慢慢读出了诗的“味道”。我总是觉得,只要按照这种规律来朗读几遍,似乎就能触摸到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受。

洞悉儿童心理“说说你的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话,都可以。怎么理解呢?你可以读读这首诗,以及旁边的‘注释’,再自己想一想。”我这样做,是希望他们能够凭着注释和以往的经验,自己先“摸索”下。

大家自学之后,交流了几个词语的理解,随后,我提供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我读字词,他们读解释。已经理解了的,就跳过去不读了。我特别强调了“至此”的“此”的意思,我举了一些例子,例如此时此刻,小朋友理解为“现在这个时刻”。此地,小朋友理解为“这个地方”。

对一些字词理解之后,得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了。于是,我引导他们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字词中读到的?其实想象并不难,你们一行行来,每一行的意思讲出来,再将某一两个字讲得详细些,这样就好了。”

大家自己朗读,静静地想象。

我们一行一行地理解,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小朋友开始想象,杜佳泽说:“我仿佛看见汹涌的波浪,把天门从中间冲开来了。”“能将大山断开的波浪,该是多么汹涌啊?”大家仿佛看见了。“这是一幅‘山迎水送图’,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现在,你该怎么朗读呢?”小朋友朗读,我提醒重点将“中断”“开”朗读好。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我范读了两遍。

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朋友开始想象画面,史书鸿说:“我仿佛看见了碧绿的水撞到在山上,水溅得很高,水在回转。”被他一描述,我们都仿佛有所见闻。“这是一幅‘碧水回流图’。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东流的长江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好课的细节小朋友朗读,我建议读好“回”,一是拉长声音,二是想象“回旋”情景。读好“回”,再读好“流”,这行诗就有味道了。

堂妙招两岸青山相对出,小朋友开始想象,他们很容易想象两岸青山相对的情形,但对于“出”,很难理解。我做了一个小动画,演示给大家看,并且,我还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如果你坐在这叶小舟上,船在行驶,你会觉得山好像怎么样?” 

“好像朝我走来。”“你觉得这两座山好像从两边?”“走了出来。”我请大家想象一下,大家觉得还真是这样。这时候再来朗读此行,重点在于读好“出”,读时注意语速放慢,并且拉长,显得青山相对出的感觉是慢悠悠的。

孤帆一片日边来,小朋友想象,他们表达很容易。我引导理解孤帆就是一只帆船之意。我们一起背诵“孤舟蓑笠翁”,理解孤就是孤单,就是一个,再理解“孤儿”。我教大家写生字“孤”。至此,想象一片孤帆日边来的景象。有了刚才的动画演示,他们很容易想象这个情景。当然在朗读时,“来”也要读得长一点,轻一些。

第三、四两行的诗句,我还让小朋友说一说意思。

“现在,谁来完整地朗读这首诗,在朗读前,大家想象,这首诗抒发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非常喜欢天门山的景色。”“他赞美天门上的景色。”

课堂妙招我请他们朗读下。接着,我用两段导语,让两位小朋友朗读。

此时此刻的你,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诗人初出巴蜀,眼见如此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激情地吟诵道——”

读完,我问大家这首诗好在哪里。大家讨论,重点放在“动词”“色彩”两个方面。

最后,我们做几个练习,特别是写好五个生字。

把形容词读懂、读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叙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这首诗的诗人叫苏轼。”我出示介绍给大家,重点讲苏轼的多才,以及与西湖的渊源。

洞悉儿童心理我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结果他读错好几处,可见他预习不够认真,我又请另一位小朋友范读,之后请他再读,他还是将西子的子读成了轻声,大家笑了。我郑重其事地给大家解释,古诗词是讲究“平长仄短”的音律的,平声字的声调是第一、二声,仄声字的声调是第三、四声,不读轻声的。如此一说,大家以后就不会错了。

读准之后,我们开始解题。我请小朋友给“饮”“初”组词,从而明白“饮”就是喝的意思。“初”,是指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是起始,开端。我让他们临写这两个生字,特别注意观察两个字中的“撇”画,这是写好这两个字的关键。我巡视了一下,发现都写得不错。现在理解了这两个字,再理解题目只要提醒“饮湖上”其实是“湖上饮”,如此,就能理解题意了。随后,我们学习对音字“抹”。

读准之后,我按“平长仄短”的读法,带着大家朗读了一遍,接着他们自己完整地练读了一遍。

“读第一、二两行,说说你的理解,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朋友们思考后,我问:“你知道这两行写了哪两种天气的西湖吗?”“晴天和雨天。”“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画面?我们先来想象。”

课堂妙招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行诗重点在于关于“潋滟”的想象。第一步,理解这个词,看看注释就行。第二步,我问小朋友:“水光潋滟,让你想象到哪些四字词语?”“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波光闪动。”第三步,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象。我出示一组图片:“晴天的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大家边看边赞叹。小朋友朗读这行诗,我提醒“潋滟”和“好”的朗读,并范读了。

“雨天的西湖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再来想象下。”这一行诗,重点在于理解“空蒙”,小朋友先自己猜,我再提示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雨中的南山竹海(或者电视上的相关镜头)是怎样的感觉。最后,我让他们抓住“空蒙”想象,雨天西湖那山上是怎样的景象。他们说完,我出示一组图片让他们欣赏。美丽的景色,让他们陶醉。我说:“看来,雨中的景色也是那么奇妙。”此时朗读,时机正好,我提醒他们朗读时,注意“空蒙”和“奇”三个字。

我出示第三、四行诗,说说“欲、西子和相宜”的意思,说到西子,我出示西施图,大家都说真是美,顺便结合图片,把淡妆和浓抹也理解了,这时候理解“总相宜”就水到渠成了。小朋友朗读好这两行诗,我提醒他们把“淡”“浓”“相宜”朗读好。

整首诗学完,我请他们听一听吟诵版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好课的细节“你觉得‘淡妆’和‘浓抹’是比喻什么时候的西湖?”大多数小朋友认为分别是晴天和雨天的西湖。我说:“请大家看一则材料。”我将关于这个比喻的两种解说给大家看。大家发现,一种解说和大家想法一致,另一种则是相反。其实,不要拘泥于这两者。

“请大家欣赏雪中的西湖。”小朋友们说:“西湖的雪景太美了。”“是的,西湖雪景令人陶醉。所以,你看,真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晴天、雨天,还是雪天,甚至是阴天,西湖景色都是美的。西湖雪景之美,让明朝的张岱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湖心亭看雪》。我来读一遍。”大家静静地听着。我又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并请大家课后可以去读读或者背背。

读懂比喻,改写古诗

——《望洞庭》教学叙事

“这节课我们学习《望洞庭》,请大家想一想‘望’的意思。”望,是远看的意思。于是,他们在朗读题目时,似乎有一种镜头拉远了的感觉,这种朗读,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诗人望的是洞庭湖,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历史上有哪些美称呢?”小朋友开始朗读:“云梦泽、云梦……”大家被这么多美称惊到了。我又给大家欣赏洞庭湖的图片,介绍写洞庭湖的名句,大家被洞庭湖的美震撼了。我给大家介绍诗人,特别讲到诗人多次到洞庭,其中只有一次是秋天到洞庭的,这首诗就是这次行程的生动记录。

两位小朋友朗读这首诗,小岳读得不够准确,另一位读得不错。我带着大家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他们都很感兴趣。“诗中有画,说说你的理解,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不懂的字词可以读读注释。”小朋友们先自己试着理解、想象。

好课的细节第一行“湖光秋月两相和”,难以理解的是“和”,但小朋友都知道是和谐的意思。我请董俊瑶说说对这行诗的理解,我提醒他先说秋月再说湖光。

“秋天的月亮,温柔地照着湖面,月亮和湖光在一起,很是和谐,很美丽。”“我想请大家轻轻地读,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月光和湖光融合,非常美。”“因为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不像夏天的晚上那么热闹。应该是十分安静。”“对啊,大家想一想,夏天的晚上有哪些小动物在鸣叫?”“青蛙、知了等。”“是啊,所以朗读这行诗,得轻轻地朗读。大家一起来。”大家读得很是不错。

第二行“潭面无风镜未磨”,小朋友基本能说出这行诗的意思,而且知道镜未磨的意思。我给大家看古代的镜子。

课堂妙招学习生字“镜”“未”“磨”。“镜”,古镜以铜或铁铸成,也有用玉做的,盘子状,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条纹装饰。“未”,就是没有、不的意思。看甲骨文的未,是“木”加上一重枝桠,表示枝叶茂盛。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夏天果树枝叶茂盛,还没结果。“磨”,本来的意思是指有粗砺槽纹的石盘。知道两个读音,大家对另一个读音还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小马过河》里有一个词语“磨坊”。

学习生字之后,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诗人把潭面无风比作“镜未磨”,而不是比作“镜已磨”?对于这个问题,小朋友们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是磨过的镜子,就很光滑,那么月光照在上面,能够看到很多东西。但现在虽然有月光,但有时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这样的理解非常到位。这一行,要静静地朗读。

第一、四两行,小朋友朗读,我请他们自己说说,理解了什么。小朱同学说白银盘就是月亮。大家都说错了。

好课的细节我带着小朋友先理解“银”和“盘”的意思,从而理解“白银盘”是指白银色的盘子,实际是把什么比喻成白银盘呢,大家将这两行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终于有小朋友明白,诗人是把洞庭湖面比作了白银盘。我提醒:“诗人站在哪里看洞庭湖面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引导他们思考“遥”的意思,他们恍然大悟,诗人是远远地望,才觉得湖面像白银盘,而那座君山像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我介绍“青螺”的来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此时,大家再次回到整首诗朗读,我给他们配乐朗读,再请他们听一听陈琴老师的吟诵版。

洞悉儿童心理这首诗非常美,妙在比喻上。我鼓励他们像我曾经的学生朱姝婷一样去改写这首诗。我把改写的作业纸发给他们,就让他们开始写,来不及的可以带回家。

放学时,我收到了好多作品。黄曦这样写道:悄悄地,静静地,湖光与月光和谐,仿佛来到了一座美丽的仙境。/明亮的、闪耀的潭面,没有风,波纹一点儿也没有,像没有磨的白玉镜子一样,凹凸不平。/远远看去,洞庭湖十分朦胧,青山绿水,就像一张美丽的国画。/美丽的、绿油油的君山,如同一颗美丽的青螺,躺在如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中。薛玥凡这样写道:在安静、美妙的夜晚,月光轻轻地照在湖面上,看上去很和谐,就像仙境一样。/潭面上一点儿波纹也没有,像没磨过的铜镜一样,看上去很朦胧。/远远望去,洞庭湖有山有水,山是翠绿色的,水也是翠绿色的,就像仙女的住所一样。/美丽的君山,如同一颗青螺,被放在了像白玉盘一样闪着光的洞庭湖里。

彭老师专著简介:
张文质|俯下身来仰视儿童——彭峰的儿童主题教学研究

他让我们知道:六年决定一生|何捷
拉长你的一节节课|高子阳
那人那课那文|顾文艳
统编课文怎么教?看彭老师一篇一篇地为您细说
我们低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

统编一上教学叙事:

秋天,真美——统编一上《秋天》教学叙事
统编二上教学叙事:

朗读与感悟人物品质相融——二上《八角楼上》教学叙事
统编三上教学叙事:

预测之趣——统编三上《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叙事

统编四上教学叙事:

抓住四种“敢”,悟“欺负牛” ——四上《牛和鹅》教学叙事

统编五上教学叙事:

列提纲:有条理地大胆想象——五上《习作4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叙事

统编六上教学叙事:
梳理阅读经验,建构完整故事——六上《习作4: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

盼,生长于一波三折——六上《盼》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统编语文课文配乐朗读:

1-6年级所有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来啦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上册课件的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4年8月20日


彭文峰会
彭文峰会专注分享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的理想信念、实践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