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燕湖小学 张金福老师)
1
越到高年级,孩子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弱。所以,一般而言,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很不活跃。
一上课,我就报了六个词语给同学们默写,辞退、压抑;噪声、脊背;鼻酸、酷暑。
等默写完毕,我并不急着校对。在引导大家读好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又以《人世间》这部小说,引出梁晓声这为大作家。
随后,我将11个生词(含默写的6个)都展示给同学们看,让他们校对订正,并抄写自己认为要用心记忆的生词1-2个。
我向同学们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正确书写生词,还要深入理解一些生词,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描写场景、细节来表达情感的。
2
长文的概括,怎么教?
我让学生用朗读加默读的方式,让他们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钟后,我请同学来说,结果他用了很多“然后”,还说“一篇《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指出了这两个问题,并说:“然后这个词,其实是大家帮助自己思考接下来怎么说。其实我们不用这个词,而用事情发展顺序来帮助我们思考更好。即借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于是,我出示第1-4自然段,这部分可以概括为“渴望买书”,第5-37自然段,这部分可以概括为“要钱买书的经过”,第38自然段可以概括为“如愿以偿”。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连起来说。一位同学说完,我请所有同学在位置上,自己练习。
从学生已有基础出发,我提供了概括写事类文章的方法,用“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去概括。
我出示我的概括: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
让大家看看,两者的不同在哪里?刚刚的概括,是从“我”的角度,而我提供的,则是从“母亲”的角度。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当然是因为事情的主角是“慈母”。
我分两个层次,教同学们概括。给他们“起因、经过、结果”这一个支架,给根据文章题目确定事情主角这个视角,这样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习长文的概括。有有用的支架,又有独特而恰当的视角,那概括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3
精读“起因”部分,怎么调动积极性?
我请他们先自读,用一个关键词说自己的感受。他们交流的词语是心酸等。我不作评价。
在同学们交流阅读初体验之后,我让他们分四步来学习,体会。
第一步,圈出含有“一”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步,圈出含有“想”的短语————一直想;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画出四个自然段中最长的第四自然段,猜猜作者为什么写这一自然段,特别是为什么写这段的第二句话?
第四步,齐读。我指导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今天的每一步,学生都很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聚焦了具体的词句,而且这些词句是一串一串的,他们聚焦了容易忽略的句段,这些句段一旦被重视,就会开出感悟的“花朵”来。
4
“起因”部分的精读,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对同类的词、短语以及容易忽略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场景和细节表达了作者“极为渴望”的感情。
课文的第7-9自然段,我请同学们阅读,运用刚才的方法,来发现和分享含有数字的词语等。这次不用分多少个步骤了,就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结果,他们划了含有数字的一组词语,圈出了“酷暑炎夏”“震耳欲聋”“窗不能开”等词语,感受到厂房的小、热、噪,还有潮湿。这么多特点,用一个词“恶劣”能够概括。
我引导同学们关注最容易被忽略掉的第八自然段。课后大家猜猜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
最后,我请了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
真正调动积极性,一方面要有具体的学习支架给孩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觉得目标清楚,路径简单,方法好用,
今天的课上孩子们会的积极性提高很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引导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学生的学习经历完完整整的过程,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