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手记·上语文课可用的朴实“四招”

教育   2024-11-12 15:48   江苏  

1

今天上《爬天都峰》第一课时,用了一些更实在的操作。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就是默写生词。我把所有生词报给孩子们默写,每个生词只报一遍,我的速度较快。这样做,很快就能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同时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意识——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我观察了同学们默写时的状态,比较安静、专注。安静的导入,实打实的导入,更容易“有静气”。

默写完毕,我说:“咱们这节课,第一个目标就是能理解这些词,并能够正确默写。当然还有其他学习目标。”

2

第二个环节检查自读,就是朗读课文。我不请举手的同学朗读课文,专挑不举手的。结果,好几位同学的朗读水平堪忧。这说明全班整体朗读水平不强,而且预习的时候,对是否朗读正确、流利,并没有关注。

例如,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如此简单,还没错。

例如一位同学读:“不,老爷爷,我看您……”

他竟然读成:“不老爷爷……”

再例如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竟然结结巴巴。

如果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很受影响。我强调两点,一是不正确不流利的朗读,说明朗读练得不够,二是朗读水平影响默读水平。

我进行了朗读指导,指导内容有:逗号的停顿要有,这样便于自己换气,别人有时间理解和想象;站立朗读时,书本和眼睛保持恰当的距离;讲清了读正确的具体要求。

抽查朗读,能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这个目标。

3

理解词语,要精微。

初读第二自然段时,聚焦三个生词:石级、铁链、发颤。

我出示一张天都峰的石级图,让大家说说看了图,理解了这三个词中的哪一个。

前两个,小菜一碟。而“发颤”,学生能够理解到“抖”,而不能理解到“因恐惧而发抖”,所以需要点明,以达成精准理解,为后面精读作准备。

精读第二自然段时,为了感悟天都峰的高和石级的笔陡,我们聚焦“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其中“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是夸张,能够让大家体会到“笔陡”,为了让同学们感悟这个词精微之意,我让大家把手臂看着石级,大家观察“手臂”举起的过程,让大家感受手臂聚到差不多垂直状态,才能算理解、感受“笔陡”的意思。为了感悟“我”的心情,我们聚焦“啊”“我爬得上去吗”“发颤”。“啊”,可以读成第几声?这个问题让大家议论开来。第二声,能够感受“我”的惊讶,如果读成第三声、第四声分别有表示怎样的心情?

一个“啊”的感悟,能够让理解更加精微、丰富。

4

积累词句,要扎实。

默完词语,我出示了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让大家先读一遍,再用十秒钟背诵。随后开火车请几位同学背诵,结果到第三位才背完整。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理解下这句话的意思。

语文课,重视积累,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持之以恒地积累,就可以让每个孩子的“语料仓库”里拥有很多“宝贝”,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就能够选择从“语料仓库”中调用那些“宝贝”了。

但是如果“仓库”空空如也,那表达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围绕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抓住“语言实践”,指向“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我们需要更多朴实的“招数”。


彭文峰会
彭文峰会专注分享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的理想信念、实践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