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姐事件揭示了缅甸的政治心理

文摘   2024-11-23 18:23   上海  

译自《前沿缅甸》

评论2024年11月21日

缅甸选手岱苏迎Thae Su Nyein及其支持者的要么完全胜利要么彻底摧毁的心态,源于缅甸政治中普遍存在的围困心态。

10月20日,缅甸模特岱苏迎在曼谷参加国际小姐民族服装比赛。/提供

宰拉(Sai Latt)|《前沿》(Frontier)

早在楠钦宰雅(Nan KhinZayyar)参加2012年日本国际小姐比赛时,缅甸网民就涌入了互联网投票,当时24岁的这位勃欧族女士得到近95%的选票,获得了人民选择奖。这相当于大约41,000张选票中的39,000多张。相比之下,亚军从危地马拉的亚军从其同胞那里获得的选票不到1,500张。印度有超过10亿人口,网民只投了135票。 

这场胜利是在2012年的缅甸取得的,当时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连接费用非常昂贵。尽管如此,我当时沉思道,“支持缅甸小姐成为了一项‘国家事业’”,指的是前军政府对“国家事业”的热情。“毕竟,她代表了缅甸的骄傲,所以他们投给她的每一票都是对他们心爱的国家的投票。”我的一个儿时朋友花了几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为她投票。

到2017年,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到文化中,那年3月,“缅甸偶像”(Myanmar Idolreached)第二季迎来了大结局。在这场广受欢迎的歌唱比赛中,支持者们纷纷在网上为他们最喜欢的参赛者加油助威。然而,许多人选择通过攻击对手来表达他们的支持,而不是对他们大加赞扬,通常是用针对决赛选手少数民族和其他身份的性别歧视或少数民族主义语言。长达数月的社交媒体侮辱战让我怀疑,在这档电视娱乐节目中,我是否看到了缅甸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即“致力于无情地粉碎对手”。 

在10月25日于曼谷举行的2024年国际小姐大赛之后的数字骂战中,很难不听到这段历史的回声。在那里,缅甸选手岱苏迎获得了季军(即第三名),因为不是冠军,她流下了眼泪。在她周围的是那些既没有获得金牌、银牌也没有获得铜牌的参赛者,但他们仍然微笑着庆祝印度小姐雷切尔·古普塔(Rachel Gupta)的胜利。颁奖典礼结束后,岱苏迎当众归还了她的王冠,称缅甸被“抢走”了最高奖项。

岱苏迎、她的经纪人图安伦(Htoo Ant Lwin)及其粉丝的反应——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指责活动组织者作弊和腐败,并用身体羞辱和其他贬损言论羞辱雷切尔·古普塔——也揭示了缅甸的政治心理,以及当前的危机是如何强化我们一些最糟糕、最极权主义的冲动的。 

虽然也有人根据缅甸日益加剧的社会两极分化来分析这场选美比赛,或者人为这是我们未能充分灌输爱和同情等价值观的标志,但它也揭示了我们政治中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不直接面对,这些东西可能会阻碍和平的未来。

完全胜利心态

首先,人们相信,任何不完全胜利的事情都等于彻底失败。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相关的冲动,即不仅要超越对手,还要彻底摧毁对手。总的来说,这种态度使得我们无法优雅地接受暂时的失败,也无法将输赢以及之间的间隔视为一段充满跌宕起伏的漫长历史的一部分。 

更糟糕的是,它削弱了我们的同理心和参与认知科学家所说的“心智化”的能力——即考虑他人观点、感受、欲望、担忧和经历的能力。

当然,这并非缅甸独有,但这些行为在缅甸政治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我们最受欢迎的政党,包括民盟(NLD),也不仅追求胜利,而且追求彻底击败对手(taungphyokanphyo)。一般翻译为“山崩”(landslide),字面意思是使“山体崩塌,海岸崩塌”。他们不仅要对抗传统的竞争对手,还要对抗曾经与他们一起度过艰难时期的盟友。更糟糕的是,敏昂莱(Min Aung Hlaing)大将拒绝在2020年优雅地接受大选失败,导致他发动的军事政变,使国家陷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见过的混乱和破坏。 

在当前的危机中,人们很容易将胜利视为要么完全胜利要么彻底失败,并把对手的观点视为幼稚的想法——本质上,就是看事情非黑即白:一边是军方,另一边是其他所有人。革命应该理所当然地战胜军方,军方领导层应对其战争罪行(包括种族灭绝)和使国家贫困负责。然而,政治很少如此非黑即白。犯下战争罪行的武装抵抗团体也必须被追究责任。双方的竞争有很多,今天的盟友可能在明天成为敌人。试图消灭一个被认为的对手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并可能延长痛苦。没有一刀切的方法,而且争取完全胜利的成本可能很高。

责备和羞辱心态

今年国际小姐大赛的余波也暴露了大众的本能,即抨击对手或那些不来帮助我们的人,指责和羞辱他们,而不是反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在这里,主要抵抗团体的外交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他们寻求国际社会或特定邻国的支持,但当其中任何一方未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时,他们会立即抨击他们,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国际社会未能支持民主运动确实值得批评。然而,指责和羞辱行动对民主运动不太可能有所帮助,而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将民主运动的目标与其他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外政策结合起来的一些反思可能会有所帮助。每当抵抗运动谴责国际社会没有采取更多措施结束缅甸的暴力时,它就有可能将自己描绘成一种受害者,而不是改善地区安全的伙伴。 

这种行为掩盖了缅甸政治心理中根深蒂固的围困心态,这种心态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支持。岱苏迎穿上一件以古代缅甸女王战士为灵感来源的礼服,回忆起缅甸在该地区成为霸主的逝去时光。她和她的支持者在网上辩称,选美比赛组织者拒绝给她金牌是因为她是缅甸人,也许是因为当前政治和人道主义危机的污点对比赛组织者的商业不利。 

2021年的政变将缅甸推到了几乎所有成功或福祉指标的最底层,使其人民在国际舞台上和在东盟(ASEAN)中蒙羞。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任何失败的强烈拒绝,反映了调和两种对立情绪的心理斗争——一方面,作为一个延伸到当今泰国和印度部分地区的帝国的后裔的根深蒂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是一种当代国家的尴尬感。

因此,缅甸人认为邻国只想剥削缅甸。这中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叙事,让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反应是如何被世人看待的,也阻碍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前所未有的缅甸移民潮中,这也阻碍了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

岱苏迎和更大范围的民主运动都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但首先,有必要研究这种心态的来源。虽然我不宽恕岱苏迎粉丝们的歇斯底里反应,也反对抵抗运动的反动作外交手段,但理解和同情他们并不难。

被敌人围困心态 

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缅甸一直由拥有强大宣传机器的残暴军事政权统治,这些机器成功地将恐惧、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信息灌输到公众意识中。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半民主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保护我们免受感知到的威胁,即使是针对像身份这样抽象东西的威胁,而且这种联系往往凌驾于理性之上。但我们的感知也受到我们记忆的影响,并从我们成长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缅甸,这些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认同的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组织起来的,以至于希望让哭泣的孩子安静下来的父母经常用会引来“魔鬼老人”或“黄包车车夫”来威胁孩子——隐晦地指代某些社会或民族宗教的其他人。

这些动态似乎激励了岱苏迎的粉丝,也激励了抵抗运动的外交。他们的攻击性反应,尤其是对所感知的内部群体之外的人的反应,反映了恐惧、不安全感以及对外部威胁的根深蒂固的——即使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感知。换言之,是一种围困心态。 

所有这些都不意味着缅甸人只是一群悲伤和恐惧的人。面对压迫、环境灾难和政治危机,我们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和创造力。很明显,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正念来应对挫折和失败。 

但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改变缅甸社会并实现革命,而不仅仅是变更掌权者,我们就必须承认并超越恐惧文化和集体受害者意识。真正的系统性变革必须从个人层面的基本认知转变开始。

这种变化不能等到军方垮台后才开始。我们现在必须从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设计学校课程和看待我们的宗教机构开始,这些机构仍然灌输恐惧和不宽恕,而不是挑战这些情绪。在一场残酷的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和流亡战争中,通过学校教育和如何育儿来克服根深蒂固的态度听起来可能过于乐观或被误导。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用更有意识、有意识的习惯和行为来取代我们最具攻击性的冲动。 

宰拉(Sai Latt)是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中心、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约克亚洲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他的社会和政治研究侧重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缅甸的和平与冲突,最近的工作重点是政治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