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回顾:一名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61 岁女性,定期血液透析 20 年,但是她左前臂的内分流器已经闭塞。在重建内分流器之前,需要间歇性通路进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导管将由肾脏外科医生插入患者的右颈内静脉。然而,患者的颈内动脉有中度狭窄迂曲,在多次尝试插入导管后,由于动脉搏动,导管误位到右颈总动脉。患者随后被转诊至神经外科,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证实导管插入错误。
主刀医生:INC国际脑血管手术专家川岛明次教授
术中操作:由于口径大,直接拔除导管风险较大,因此决定通过手术将其拔除。为了预防术中出血,未进行任何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术中检查结果,导管穿过右颈内静脉并插入右颈总动脉(图2A)。术中回声造影未检测到任何动脉血流,由于颈内静脉孔隙较大,因此需要用少量间断缝线进行重建。
图2A:术中显微镜检查结果,导管(箭头)穿过右颈内静脉并插入右颈总动脉。
当颈内动脉打开时,导管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栓,并阻塞了动脉。血栓切除后,确认颈内动脉回流并成功重建颈动脉(图2B、C)。
图2B、C:颈内动脉闭塞有大血栓(箭头)。
术后情况:患者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但磁共振成像显示右大脑半球多处小梗死。后再行重建内侧分流术,并在门诊部对患者进行随访。
案例分析:大口径套管的动脉误穿可导致气道阻塞伴血肿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脑卒中。上述病例通过手术,以避免在血液透析导管意外插入颈动脉后因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发生栓塞性中风。
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壁上形成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沉积物。这些斑块可能破裂,形成血栓,阻塞颈动脉,导致脑缺血或脑卒中,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
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有头晕或轻度头痛,有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过性黑蒙、患侧颅内血管导致的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症状。
斑块按稳定程度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斑块,后者又称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不稳定斑块是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
颈动脉血管重建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两者的远期结局相似,但CAS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高。CAS和CEA构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70岁或发病<1周的患者,CEA治疗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而局部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或CEA后再狭窄,则更适合行CAS治疗。血管重建治疗需综合考虑斑块是否稳定、有无症状等因素。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