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高能周评:合资车还能回来吗?

汽车   2024-11-17 08:10   辽宁  
最近奥迪联合上汽推出了一款概念车,AUDI E。和以往残留着油车味儿的奥迪不同,这辆车完全是电车时代的风格,而且连四个圆环也看不到,品牌标识就只有AUDI四个字母。
800V电气架构,100度电池,CLTC续航700公里,充电10分钟增加370公里续航,四轮转向,配备智舱和智驾系统,AUDI E的这些参数有股浓重的中药味儿。
这将是奥迪三款全新电动车里的第一款,虽然目前还是概念车,但它的量产版将在2025年中投放国内市场,这个堪称飞快的研发速度,呼应了去年两家合作并“采用智己技术平台”的消息。
为什么我很看重这辆车的意义呢?因为它将真正改变合资车企的合作形态。外方的品牌+中方的技术,赋予这辆车强烈的信号。
作为奥迪这种重量级企业在华的第二家合资企业,上汽奥迪成立的过程充满了曲折,这个信息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了,这种忽视本身也是曲折的一部分。市场巨变、汽油车落伍,都让原本打算引进的奥迪A7L等车型变成鸡肋,但或许这辆AUDI E的量产车型,会开启一个新的合资时代。
市场教育人最有效。在BBA各自都经历了销量的重挫之后,奥迪最先意识到了严重性。于是,在AUDI E的研发理念上展示了最大的柔软度,对外是这么表述的:“由奥迪提供传承百年的高端汽车产品设计和工程技术,上汽集团提供加速创新和成熟的技术生态系统”,于是融汇双方优势的智能数字平台就此诞生。
但其实大家还是能看出来的,这个尝试的步伐依旧缩手缩脚、不够勇敢:四环标没在这辆车上体现,新车也只会在中国销售,都说明奥迪受到的现实捶打还不够多,还在给自己留退路。不过从商业上,这种保守倒也可以理解。
最近一年多,合资车的销量数字普遍不太好看,两位数百分比的下滑成为常态;像通用旗下的品牌,甚至多次出现销量对半的跌幅,因此上汽的决心更大一些,无险可守,只能背水一战了。
但是合资品牌失去的销量,恰好都被自主品牌接盘了,而且涨势凶猛。这说明市场总体并不悲观,只是合资企业出了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第一,骄兵必败,长期躺在以往的成就上,不思进取;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年都没有追赶者,上一个挑战者韩国品牌发力也是20几年前了,大家都以为竞争态势固化,放松了警惕。
第二,全世界都低估了中国“换道超车”的核弹一般的效果,可能也只有最早提出的钱学森老先生心里有数,其他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来观战的。为了寻找竞争差异化、掩盖自己的弱势,中国车选择了舒适性和智能化。
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汽车的舒适性做得还远不够好,无论是空间、人机交互、智能化、座椅舒适度、静音性能、减振性能这些属性,国际大品牌在50万以下的车上只做到了“能用”,但国内的需求则是“把百万级的享受下放到20万元左右的车上”,而这种平权思想在以往的汽车行业是不存在的,这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替代空间。
我在上世纪末接触了长城、奇瑞和吉利,以及比亚迪,然后撰写了不少稿件来支持和介绍这些企业的产品,尽管那时候这几家自主品牌还很落后,甚至产品还有点不堪。可能在很多同行眼里,我算是个异类,不去向合资挣大钱,天天跟这些不上道的土穷亲戚打交道。但我并不是天然地排斥合资企业,正因为对它们太了解了,所以我知道,它们的车价和利润,相比于投入的研发成本,挣得太多了。
我并不是讨厌外资品牌,我只是单纯地觉得它们赚得太多,利润是必须有的,现在自主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导致企业亏损这事儿我也很反感,但是超额利润同样令人不舒服。所以,如果合资企业们的利润能够在竞争中回到正常区间的话,我觉得它们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也可以给自主品牌继续施加前进的压力和动力,这样的竞争关系比过去30年的任何时候都要良性。
如果上汽奥迪尝试成功,其它企业也必然快速效仿,大量更好的产品会投入市场,中国消费者将获得成倍的选择空间,成为最大的赢家。合资企业这样重生之后,如果能够借助中方的成本控制能力,用更加真诚的价格回归,我也会张开双臂加以欢迎。
经历了疫情后这几年的痛定思痛,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傲慢虽然还在,但对于自主品牌企业的玩法也逐渐摸出了门道,而当他们转身的时候,速度也是飞快的:大众奥迪分别入股小鹏上汽斯特兰蒂斯入股零跑丰田借用比亚迪电动技术;路虎重启神行者品牌,并使用奇瑞的电动平台生产SUV。
由于它们都是在中方的成熟技术平台上造个壳儿,所以问世的速度都会很快。而届时面临压力最大的,可能是蔚小理这几家主销产品定位在20万-50万元区间的新势力企业。
合资的形式运行了40年之后,终于有了实质的进化,这是基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改变。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叫做“基于实力的地位”向市场发出挑战。
好戏,在后头。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1.10高能周评:发动机罩砸坑指南

11.3高能周评:小米SU7,消失的后缀

10.27周评:汽车黑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10.20高能周评:理工学霸的减速带

10.13高能周评:它们为何都选这种构型?

10.6高能周评:“电四驱”一网打尽

9.29高能周评:造车太卷,不如造车企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资讯!

高动能
汽车短视频、图文新媒体《高动能》,新车评论与导购的长期提供者,不玩虚、不偏向、不炫技。《高能车评》听得懂,《高能车讯》信得过,《高能周评》有格局。 致力于“为车主,说真话”,是信得过的消费高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