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高能周评:发动机罩砸坑指南

汽车   2024-11-10 08:20   辽宁  

“发动机罩用手指一按就是一个坑”,“再也不买了”,这是最近经常针对自主品牌车带的节奏,尤其是徐老太事件的时候。这种话术很老套了,而且这件事里最可笑的是,这些带节奏的人用这个现象来攻击的是奇瑞车,说它“皮儿太薄、不安全”,堪称关公面前耍大刀,勇气可嘉。
我直接说结论:不只是奇瑞的发动机罩一按一个坑,而是全世界所有车的发动机罩,都是一按一个坑的。如果你连坑都按不出来,那么你这辆车根本不会被允许上市销售。
在国内所有车企里,奇瑞应该是在安全性上下功夫最大的一个了,它做的各个维度的安全碰撞测试,沃尔沃看了都会心虚,车主们的实战也非常强悍。咱们看看它这两年都干了什么。这样的一个牌子,为什么恰好就发动机罩那里“一按一个坑”呢?不知道这些键盘侠什么时候能动动脑子。
我打个简单的比方:当有人对着你打了一拳,扛住这拳的,是你的皮肤,还是皮肤跟肌肉后面的骨头呢?车身覆盖件,就相当于人的皮肤,只是负责好看的,顺便挡一挡小的剐蹭;负责挡住冲击和危险的,是覆盖件下面看不见的骨架和结构件。
但发动机罩很特殊。这么大面积的一个金属件,当和路人发生碰撞的时候,跟发动机罩碰撞的是什么呢?是人的脑袋。为了保护人脑,发动机罩必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强度,可以确保自己不变形,高速行驶的时候不震颤导致噪音和振动;二是,它又不能太硬,以便万一人脑撞上去的时候,不会受伤太重。
为了防止横穿的行人或骑车人突然撞到车前,特别是在腰部和腿部被碰到后,由于惯性导致头部甩到发动机罩上,各个国家的法规都要求:必须有柔软的发动机罩来迎接头部撞击,并且用不是很硬的材料来迎接头部撞击。这才是你“一按一个坑”的真实原因。
在新车评价标准C-NCAP和中保研碰撞这两大标准里,都有针对头部碰撞的技术规范要求。如果发动机罩太硬,导致这两个标准过不去,那么你首先不能上市,其次上市销售了,也会被保险公司定一个比较高的保费标准。哪个车企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呢?
如果技术高级一点,在人上半身碰到这里的时候,发动机罩还会快速自动抬高一点,从而以相对慢一点的速度迎接头部的碰撞。
根据大量的事故统计,人和车碰撞时腿部是致残率最高的部位,头部伤害是主要的致死原因,所以这两处就是行人保护主要针对的关键部位。相应的行人保护强制性标准是GB24550,它在2021年和2024年都进行了大幅升级,简单说就是对厂家管得更宽了。
同样的道理,车子的前后保险杠,肉眼能看到的这层塑料皮,其实也只是负责好看的,日常低速的小剐蹭,或者和行人、自行车的亲密接触,都是先让这层塑料皮变形来缓解行人的疼痛,达到保护的目的。真正在高速的时候负责溃缩吸能的,是保险杠那层皮后面看不见的防撞梁。如果行人和车子接触后,塑料外皮变形都碰到防撞梁了,那说明速度已经非常快了,这双腿恐怕也很难保住。
上面说的东西,都属于“被动安全”的范畴,就是避免不了了,必须要硬接触了。
但是在中国,由于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比被动安全更积极的主动安全技术,早就开始大量装车,这些主动安全可以进行更多的早期预警,让事故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时候已经变得很轻了,从而使得被动安全技术慢慢让位,退化成最后一道屏障,这对减少人身伤害、降低事故成本都有好处。
主动安全配置里,最重要的就是AEB。网络上曾经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AEB大讨论,那次由余承东、何小鹏互怼引发的事件,已经给很多人普及了AEB的作用,并且让很多车企重新思考AEB应该如何设计。过去都是从零部件厂买来的一个功能模块,但华为的AEB表现良好,因为在华为,AEB和智能驾驶是同一个团队在研发的,他们把AEB融合进了整个安全系统进行全盘考虑,在各个车速段的衔接上比外购的AEB更加丝滑,也更有效。
说到这儿,我想提醒大家一件事儿,可能你们都没怎么注意过。就是:现在很多车的设计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天马行空,似乎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平淡。比如红旗轿车车头的三面红旗,已经没有尖了,宾利那种尖锐的立标也见不到了,这里面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种法规带来的局限性,法规都规定得很细致,这里不许干什么,那里不许怎么样,所以设计师受到很多限制。当然在设计多样性面前,生命更重要,所以我们选择服从安全性优先的原则。
像前保险杠和进气口的位置,现在的车上还要安装一大堆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都要在这不大的空间里埋进去,既不能影响整体造型,还要满足对行人的保护和其它碰撞法规,难度确实是不小的,所以最终才越来越像。很多年前我采访观致设计总监何歌特的时候他就说过,在当时的各种法规限制下,留给设计师的自由发挥空间,就只有5%。这数字不一定准,主要表达难度很大的意思。
我们经常说汽车产品是工业的集大成,这里的意思包含了汽车产品的复杂性也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并不是一般人看到的那样,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上百年的考量和血的教训,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千万别露怯,别看到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就开始怒喷,一定要多学习,当个有自我修养的键盘侠。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1.3高能周评:小米SU7,消失的后缀

10.27周评:汽车黑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10.20高能周评:理工学霸的减速带

10.13高能周评:它们为何都选这种构型?

10.6高能周评:“电四驱”一网打尽

9.29高能周评:造车太卷,不如造车企

9.15高能周评:油不如电?说这话的非蠢即坏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资讯!

高动能
汽车短视频、图文新媒体《高动能》,新车评论与导购的长期提供者,不玩虚、不偏向、不炫技。《高能车评》听得懂,《高能车讯》信得过,《高能周评》有格局。 致力于“为车主,说真话”,是信得过的消费高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