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宗元
(七)师恩永不忘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我们毕业离开母校三十三年了。三年的高中生活,虽然短暂,却也快乐。让我们学到知识,更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节。真可谓,受益匪浅。因此,我们从内心里告诉自己,师恩如山永不忘。并衷心祝福母校日新月异,培育更多桃李!更祝愿我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晚年快乐幸福!
1.马维广老师,一次终生难忘的“邂逅”
马维广老师是我们高二年级的班主任。那时的他,中等身材,宽大的脑门,过早的谢顶,遮不住他精神矍铄的面容。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看上去,非常的帅气。也正因为高中时候的形象,让我对马老师的印象特别深刻。也因此,带来了我与马老师的终生难忘的一次“邂逅”。其实,我也是觉得,我与马老师相遇,用“邂逅”,有点儿用词不当。男女偶然的相遇,才是“邂逅”。
那是一个下午,我和朋友中途上了西黄村去往马河的出租三轮车。当时,车里已经有两个人。因为光线不好,我也没有注意车里坐的都是谁。上车后,只顾和朋友说笑,在车快到马河村口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位白白胖胖的老头儿,突然,盯着我说:“你是路罗中学毕业的?”我点点头。他接着说,“我是你们的马老师。”我盯着这位老师看了半天,尽管毕业后多年未见,可马老师彻底地变了,变得胖了好多,而且头发也全白了。仔细一听,唯有口音还没有变。这位慈祥可爱的老头儿。就是我的高二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
在这去往马河的三轮车上遇到他老人家,确实是让我感到有点儿意外。我赶紧给马老师道歉解释,因为光线不好,也真是没想到,会在此处偶遇到我最亲爱的马老师。他笑着说,“你口音没有改变,所以我认出了你。”我们言谈中,我才知道,马老师的女儿嫁给了我的初中老师李锦周的儿子。哦,这就清楚明白,他这是去闺女家里。如今,他已经退休了,从路罗中学后来调到了先贤。我忽然想起来了,有一次在县职教中心的食堂里,遇到了马老师。那次我们俩,也是匆匆的说了几句话。我继续向马老师解释,我之所以没能认出来,一个是地理位置,还有就是您的头发全白了。还发福了不少。马老师笑笑,宽厚仁慈地笑着。下车的时候,我还邀请马老师到家里去。马老师笑着拒绝了,他说,以后有机会再去,以后有机会一定去。望着马老师乘坐着远去的出租三轮车,我泪眼婆娑,。
马维广老师是我们高二年级的班主任,还担任我们的《植物保护》课。他讲课非常的认真,对学生也是非常的关心。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帮助毕业回家的学生劳动致富。马老师千方百计寻找实用技术,给我们讲解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加工知识。马老师的手非常巧,还教给我们裁剪裤子,以及洗衣粉的制作技术。他在想方设法传授给我们发家致富的本领和养家糊口的劳动技能。虽然,我们这届毕业生没有一个人从事他传授的技术,但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让人铭记于心。
印象中,马老师的女儿应该是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是我们上一届。后来,我又从我的学弟杜兵书口中了解到,马老师还有一个儿子,与他是同班同学,还是同桌。对象棋颇有研究,而且还钻研棋谱。象棋也是我的爱好,尽管我的象棋水平一般。现在,马老师的儿子研究到啥程度了呢?时常让人想起,虽未谋面,我还是惦记着如有机会,一定要向小马老师学两招。
2.安学凯老师,让我学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安学凯老师任我们的高二化学,因为我初中的时候,就偏科,对数理化不太感兴趣。所以对高中化学更是一头雾水。有一次,我去到安老师的办公室里问题。安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虽现在对当时的题目早就忘记了,但安老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一遍遍的讲,一遍遍地说,直到我完全弄明白了才罢休。安老师身材高挑,消瘦的脸庞,留着两撇漂亮的八字胡。如今,岁月的刻刀,早已削去了安老师年轻英俊的面容,永远刻下了我们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和祝福。从老师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尤其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人生信条。
那是我们几个学生一起去市里参加部队炼油厂体检面试时,发生的一件事儿。当时,我们在已是学校领导的安学凯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到原来的长城饭店。一番交谈之后,我们走出饭店,去到部队医院进行体检面试。出来之后,走出很远了,安老师突然问我,“宗元,我让你帮我带的书包呢?”我也突然想起来了。是啊,安老师因为比较忙,把书包交给我,还告诉我,带好了,千万别丢了。于是,我们俩急匆匆地往回赶。还好,书包顺利地找到了。我们俩如释重负,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的人生信条。
从此以后,我牢记在心,对朋友一定要忠。但不是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把朋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可,当作干事的砝码。既然答应了朋友之托,就要认真去对待,而且还要尽心尽力地办好。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认真的对待,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干好,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如是才能心安。
3.郑江峰老师,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的航标
郑江峰老师,没有任过我们的任何课程,却是我的新闻写作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指路航标。正是因为郑老师的引导帮助,才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道路。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个伟大恩师的情怀。他的不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的人生信条,让我受益终生。
那是刚入学不久,我们就接触到了由郑江峰等老师主办的油印小报《沃土》。读着上面的诗歌,散文,感觉真美呀!每期的《沃土》都让我们非常喜欢。课间休息,《沃土》小报也成了同学们争相传阅的课外读物。这张校报是同学们写,写同学们。所以,大家都感到非常的亲切,倍加珍惜。
终于有一天,我壮着胆子,凭着自己初中的时候,对诗歌写作的爱好。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大作”《初冬的太行》。在一个晴朗美好的初冬早晨,早饭后,踏着微冷的薄雾,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学校的小东楼二楼,也就是《沃土》编辑部。在小东楼二楼尽头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一位高高的个子和蔼可亲的郑江峰老师。他非常开心地接过了我的“作品”。看了一眼,然后微笑中对我说:“行,我看看。有时间了,多来串门。”然后,又嘱咐我多学多读多看多写。我怀着感激的喜悦,走下了楼梯。没想到,不过几天,新的一期《沃土》上,竟然登载了我的第一首大作《初冬的太行》。记得郑老师还专门给了我一份登载了我的作品的校报,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捧着校报读了一遍又一遍,当然,校报上刊发的我的诗作,经过了郑老师的精心修改,读起来,更美了。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了油印的墨字。赫然登上了校报,我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仿佛我突然就变成了诗人,变成了作家。虽然,今天看来,那其实不能算作诗歌。而且,《沃土》校报上登载了许多同学的作品。即便再后来,也没有写出更加优秀的诗歌。然而,是郑老师的热情帮助和鼓励支持,让我更加喜欢语文课,并喜欢上了写作。这在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对我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让我在写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初因,就是喜欢写作。升入高二年级时,因为学校的职业技术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升学率不高,多数同学都要回家自谋出路。许多同学纷纷转学退学。学生的流失量非常大,在校的学生,也是人心惶惶,没有安心上课。
我们高二由原来的四个班,合并成两个班。一个是果林十二班,一个农学十一班。于学习思想动荡渺茫之际,我给我的小学五年级的王玉鹏老师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学校的现状和同学们的心情。不久,我还真收到了王老师的回信。信中,王老师鼓励我战胜困难,坚定信心,认真的把三年职中读完。其中,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有凤栖于东山,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学习环境是外因,而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是内因,读书学习要靠自己,要时刻想着,我为什么要读书,我是为了谁而读书,我该怎么读书。这封信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让我浮躁不安的心,归于平静。不再彷徨,不再踌躇。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指明了方向。
可是不久,我又听到了对我人生影响如此之大的王老师,不幸因意外去世的噩耗。对我的打击之大,简直痛不欲生。于是,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题目叫做《巨星陨落》。拿给了郑江峰老师,想着当成我的一篇作文,让郑老师批改指点一下。很快,郑江峰老师为我出了一份专刊《沃土》。并在一版重要位置,登载了我的习作《巨星陨落》。帮助我从极其悲痛的心情中走了出来,并把痛失恩师的心情,转化成认真学习的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之中。让我把对恩师的热爱和崇敬变成了战胜困难,学习更多知识的动力。当然,这篇纪念性文章,肯定也少不了郑老师的润笔修改。一片爱生之情,倾注于我的文字之间。而郑老师甘为人梯,甘做绿叶,甘当铺路石,甘做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全部都给了我们。郑老师只是微笑着鼓励我:“写的不错。以后要多努力,多读书,多写,多看。”至今,对于郑老师这种爱花惜花护花的博大胸怀,我依然感 动至深。敬佩有加。
为了帮助我更好的学习写作,发展自己的爱好,拓宽视野,增加我的记忆力,培养我的理解能力。郑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诗刊》《诗神》《散文百家》《邢台日报》等登载的优秀作品,推荐给我们。我记得其中一首散文诗,没有固定的格式和韵律,但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越品越美。题目是什么,已记不清了。郑老师亲自读了一遍,我认真地听着。然后,郑老师问我,这首诗咋样?我说,很好,不错。郑老师就说,那就把它背下来,再消化了。于是,我用了大约一节课的时间,认真仔细地开始背诵。等郑老师散步回来,完整无误地背下了。郑老师非常开心地拍拍我的肩膀,“行啊!张宗元,你真不简单。加油,继续努力!”为了帮助我提高写作水平,郑老师向我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章。更有他自己的诗歌作品,让我一起分享他的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增添了我努力写作的动力。
1988年11月,在郑老师的推荐下,我报名参加了邢台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通讯员函授学习。其中,《路罗中学建万亩板栗基地》《路罗中学师生学习交通法规》《远山的呼唤》等,先后被县人民广播电台录用。而我,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更是对郑老师培养栽培之情感激不尽。后来,郑老师为了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放手让我主办了校报《沃土》,成立了校园文学社。当然,背后还少不了郑老师默默无闻地付出和支持。为了锻炼我的社交能力,郑老师让我带领几位同学,代表邢台县中学生文学社,参加了在市八中举办的邢台市中学生文学社交流会。让我们开拓了视野,结交了更多的文学写作爱好者。
为了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学社交流合作,郑老师亲自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浆水中学。那时,我的家庭条件所限,自己又胆小,还不敢学骑自行车。至今,我还记得郑老师高大魁伟的身影,在前面用力地蹬着车子,我悠然地坐在车子的后面。那天,郑老师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背心,因为用力蹬着自行车,车后又带着一百多斤的我。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心,顺着脊背往下流。而坐在车子后面我,耳边只听到呼呼的风声,看到身旁的树木山石飞快的向后移动。
毕业前的一天,我们这届毕业生有幸到寨上村和前南峪去参观学习。郑老师听说后,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拿出了他们家房屋钥匙,嘱咐我说,到了寨上村,就是到了他的家里了,抽时间带上同学们去家里坐坐。我给同学们说了之后面,一些同学感觉郑老师没有任过我们的课,感觉心里有点儿疏远。当时,参观的行程安排又特别紧密。我们也没能去到郑老师的家里去看看。回到学校后,我交还郑老师家的钥匙时,郑老师笑着说,那就以后有机会再说。毕业之前,一天晚饭后,我拿了笔记本,来到郑老师的办公室,想让郑老师给我写几句话,郑老师欣然提笔写下:记住这段岁月,记住之后,学会忘却。祝宗元踏长路。如今,因为岁月的变迁,估计我也许还能找到当年郑老师给我的毕业留言,更能体会郑老师一番殷殷爱护之情。
毕业后,听闻郑江峰老师的爱人冯书云老师,不幸遭遇了车祸事故。我特意去到他们家里,进行探望。郑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可能是怕我害怕难过,看到冯老师车祸后的样子,也为了让冯老师更好的养伤休息。就告诉我在客厅里等着,郑老师走进里间屋里,转达了我的问候。我在外间客厅里都能清晰的听见郑老师和冯老师的对话。郑老师洪亮的声音,“宗元来了,咱们的学生,张宗元来看你了。”然后,是冯老师甜美的声音,“问问吃饭了吗?没吃饭就在这里吃饭。”当时,我只记得他们的女儿叫天天,也不知几岁了,估计也就是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看望冯老师,也不知道应该买些啥样的礼物。加上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只记得给天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临走的时候,郑老师送我出门,只留下了一件学习用品。然后对我说,你的心意我和你冯老师收下了。这些学习用品,你自己也可以用的。记住,多学习,多看书,多写作。
走向社会以后,我还几次到郑老师的工作单位去看望他,见面后,遇到吃饭的时候,郑老师总是带着我到食堂里去吃饭。饭后,郑老师总是要耐心地询问我的学习情况,鼓励我不要荒废青春,要发展自己的写作爱好,努力学习,多看书,多读报,在不影响工作和养家糊口的前提下,多写多练。虚心学习,多出精品。出好作品。临走的时候,郑老师还要给我找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资料,亲自送我到楼梯口。有一次郑老师还把他的工作照给了我一张。宽大明亮的办公桌前,郑老师英俊潇洒帅气未减,神采奕奕,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透着聪明睿智,果敢刚毅。我至今还保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岁月如梭,时光如电。如今,郑老师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英俊帅气,但是,他甘为人梯,甘当绿叶的育人情怀,仍然并一直都在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相关链接: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节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九)——秋到太行说酸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3)——情真意切话漤柿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4)——圆圆蔓菁味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