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我的路中情结(二)

旅行   2024-10-06 18:58   河北  

 

文/张宗元


(二)心中的南寺


路罗南寺(又名福延寺,现在叫小雷音寺),位于太行山深处,山西省和河北省交界地带,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以南2.7公里的山坳里。


近些年不断有信佛的商人在这里开发建设,扩建庙宇,塑造佛,神雕像,因为寺院历史悠久,是个有灵气的地方,这几年,来这里的游客逐年递增。


路罗南寺始建于宋代,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水相连,植被茂盛,四面环山,山与寺相拥,寺与山相偎,青山叠翠,奇峰高耸。


南寺,向来以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而著称,一棵有五百年历史的高大挺拔的青松矗立在寺院的正中央,松树下有一座石砌的小桥,松树与石桥相依相偎,默默地守护在一起。


桥下有潺潺的流水,流水清澈见底,水中还有一些欢快的鱼儿在自由自在的畅游。令人惊奇的是,无论天气经历怎样的干旱,桥下的水从没有丝毫的减退,依旧是流水盈盈,清澈见底,,这一汪清水给整个寺院增添了钟灵毓秀山清水秀之美。


这里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圣地。直到毕业后的很多年,我还多次梦到,亲临这个地方。最让人难忘的南寺寺院内那株几人合抱的大松树。


还有树下一池清澈甘甜的常年不干的流水。这池水从哪里来,又流向了哪里,也没有人考证过,我也多次与人谈起过这池水的神奇。


最后得到的回答是,人顶上有血,山顶上有泉。我们在南寺劳动的时候,也是吃的这个池子里的水。南寺有一些田地,据说有许多都是路罗中学的师生们亲手修建的,还有水田,可以浇水。种上蔬菜和水果,学校老师学生吃着方便。天然绿色,经济实惠。


带我们劳动的老师,还给我们指认了当年在南寺,师生们学习的教室,宿舍,食堂。我也对劳动之余,吃到的面条汤,每每回味无穷。吃起来非常香。


中午休息的时候,还有几个同学跑到寺后面的松林里,听松。寺后有一条小路直通西王干,东王干,然后再到路罗村里镇上。


由这一条小路,我联想到,当年战乱的时候,这条路也许就是人们与寺院联络逃生的唯一出路。


在松树下听了一会儿,我就又回到了南面的阳面坡上。因为我不喜欢松树下的阴冷。


甚至,害怕从某个地方或许窜出一只动物。当然,那时候,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采割盗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是不会有野兽的。


这些年,人们注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山上灌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树林中偶尔会有野猪,野兔,獾子,野鸡等动物出没。


当你正在沉浸于美妙的松涛声中时,有这么一两只动物窜出来,或者,夹杂着几声怪叫,着实能吓人一跳。而且,再美好的心情,也会被打碎。


因此,我不愿在松下久待。听说,现在南寺已被开发出来了,建成了旅游区。


在路罗村里镇上有车可以直达。非常不错的。于是,我萌发了一个有机会一定要去南寺上去看看的念想。


我们当时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管劳动的老师,是校卫生室陈医生的丈夫,时隔多年,也记不起这位老师的名字,甚至姓什么也记不起了。


只记得非常聪明,而且他的手非常巧,什么农活儿都会。而且非常勤快。肯吃苦,肯卖力。让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洋学生们汗颜。虽然我们大多都是农村出来的。


但是,十里乡不同,对于路罗人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到陌生。只有几个当地的同学,干起活来轻车熟路。


不仅,干活儿的样子像模像样,而且干出的活儿也是非常完美无缺。如今,这位管劳动的老师如果健在,今年也差不多七八十岁了。应该是早已退休了,安享晚年了吧。


由是我又想起了,几位我毕业后,不幸仙逝的的老师。他们虽已离我们而去。虽然,如今的到在南寺的人们,大多不会记起他们。


但是,当时的学生们对他们却记忆犹新。王德发,我们的老校长,如今在南寺上还有他的墓碑。


在我们毕业后去世的。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头儿。或在校园里漫步,或者坐在他家门前的柳树底下,或看书,或听着音乐。


在路罗中学三十周年校庆的时候,他还在主席台上给我们作报告。报告中带领着师生们一起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艰苦办学的经历。


他与后来调到浆水中学的李重森老校长一样,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了路罗中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一位赵永珍老师,我们的教导主任。平日里经常看到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那个时候,他也任课。不过不是我们年级的课程。


印象中,只记得他检查宿舍非常认真,晚上检查晚自习,也是“火眼金睛”。遇到有影响别的同学学习或者休息的捣蛋学生,他总能毫不客气地揪出来。


听说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全校师生都佩戴白花送别。以示全校师生对赵老师的敬重和爱戴。还有一位华清勤老师,他住在小东楼的一层最东头。管学生也是特别严格。


我们就根据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的人物,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华老栓”,虽然,华老师与华老栓没有半点联系,学生们只是为了叫着顺口,叫着开心。与华老师年纪差不多的,还有我们的物理老师宋诗道,他讲课语速缓慢,吐字清晰,听说还是南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他也喜欢抽烟,讲课非常认真,只是我对数理化不太喜欢,所以,也没有学到多少老师的真传。


最为印象深刻的应该属冯好起老师。当时,冯老师教我们政治经济学和音乐,还在学生吃饭的时候,帮助整队,让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早早的吃上饭。


因此,遇到有加塞插队的,买双份饭菜的同学。冯老师总能叫起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名字,并教育他们注意队列秩序和先来后到的顺序。后来,毕业之后,有一次,在豫让桥头,遇到了冯老师。


冯老师也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在豫让桥西边盖了自己的房子。还邀请我有时间了,去家里玩去。可惜,没等到我去他的家里,他就英年早逝了。对于这位能歌善舞的全才老师的逝去,表示惋惜和思念。


与冯好起老师同样的,还有我们的陈文战老师。听说他也是因病去世的。他教我们土壤,印象里最为深刻的是,他上的第一课,走上讲台后,给土壤的定义。


当时,他的手里抓着一块儿泥团。自我介绍后,一转身,直接把泥团摔在了黑板上。然后,非常认真的告诉我们,这就是土壤。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就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同学们学到了知识。当然,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陈文战老师及时提醒了我,高中时候,正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应该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学习。


而不可沉溺于早恋。当时感觉陈老师的话,没有什么,现在想起来,仍然是苦口的良药。最让人难忘的还有我们的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李德清老师。


听说,他也是因病去世的。他把我们班十位男生五位女生,笑称“十大元帅”“五朵金花”。同学们非常认可这种称谓。也非常喜欢。


而且,他也非常热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人感到,他像严父,又像慈母。李老师任我们的化学课,当然,因为我化学课学的不好,所以也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只记得当时,李老师的牙齿已不是很好了,说起话来,跑气漏风。同学们能从他模糊的发音里,理解话语的意思。李老师也是一位音乐戏曲能手。一口革命样板戏听着畅快淋漓,非常地道。


南寺,在全国来说,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未名小寺,非常普通。南寺外面的小山,在太行山群山之中,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包。


然而,这里有路罗中学师生们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这是一个让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为了那一段岁月,那一段人生经历。(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那山,那水,那人——我的路中情结(一)


便民好消息

寄快递,就用易点云递。

首重固定5元起,市区县城支持快递员上门取件。

微信扫码下单,就可查看运单号、物流详情和快递员电话。

退货更方便,小程序下单后第一时间就可以上传退货物流单号。

方便又省钱,续重也划算,输入地址和重量,平台报价清晰透明。



魅力太行
领略太行美景,了解风土人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