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振杰
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广泛流传着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在此安营扎寨的故事。大峡谷景区内有黄巢峡、黄巢岩、黄巢洞和黄巢庙,且有许多历史遗迹。英谈、朱温坪和天明关等村庄名称由来都和起义军有关。其中天明关村就是因起义军行军至此天已大明而得名。
天明关隶属于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位于大峡谷景区出口南侧阳坡,与山谷对面同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贺家坪村隔谷相望。两个村落宛如镶嵌在峡谷出口山坡上的红宝石,一左一右拱卫着邢台大峡谷。天明关于2022年4月获评河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于2023年3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庄依山而建,周围山清水秀。原来绕村而过的小溪因道路拓宽被改造成了暗河,但从预留的缝隙中仍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村中古民居大多是石板盖顶、红色石英砂岩构筑的石屋或石楼。这些民居因形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宛如一座红石城堡,又似一片山间宫殿。
走进天明关,你便走进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这里是一个低调内敛的村落,同时又是一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开门就能看见大山,推窗就能看到风景的地方。天明关的石板房是古民居的鲜明特色,外观看似平房,但进入院内会发现许多是二层的小石楼。这些建筑背靠大峡谷群,坐落在峡谷向平原缓冲的山区带上,形成了“远看是平房,进去是楼房”的视觉效果。
村中明清时期所建的古民居沿着一条老街连区成片地分布着。这些从附近山上就地取材,采用红砂岩石材修建的古老民居坚固耐用,墙体厚重,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良好的保暖效果。石板盖顶抵御风雨和岁月侵蚀。
在一些街门的门楣上,阴刻或阳刻着一些精美的文字,诸如和为贵、勤俭耕读、谦受益、主忠信等。每当我走进一个古村落,总是被村落中不同的门楣文化所吸引。从其古朴苍劲的笔法中似乎能看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从一个个文字间仿佛读懂了村落先民严谨的家风。
我无数次感叹太行山区高超的石头民居建造艺术。能工巧匠们将大小不一的石头垒砌成严丝合缝的平整墙体,有的地方甚至不用石灰和水泥就能砌成坚固的石头院墙。他们用石头建成的房屋和石楼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这也是西部山区明清民居得以大范围保存下来的一大原因。
从侧面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天明关石头民居的构造特点。条石筑起的墙体,石板搭建的房顶,石板探出两侧山墙,有点像木结构的悬山顶式建筑。屋顶石板一排压着一排,就像巨大的瓦片一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漏,而且防晒隔热,既美观又实用。
一座座整齐的石楼,一条条平整的石板小巷,因形就势形成紧凑的布局。穿行在天明关的老街古巷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丰富内涵:古民居连区成片保存完好,古村落建筑肌理清晰保留,村落选址依山傍水,民居建筑具有较好地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狭长幽深的石板小巷,通向了一座座恬静的小院,也划分出了天明关一处处宁静的单元。我们在好奇的地打量着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这些历经数百年的建筑也在迎接着我们这些过客。真想像歌中唱的那样:想在山间有块田,草舍木屋三两间。半壶老酒慰风尘,一轮斜阳映炊烟。种菊种兰种清闲,命里与我赴沧海,我与风月共缠绵,品粗茶食淡饭,布衣粗食也心安。
由于天明关建村立庄时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山地阳坡,虽然周围山环水绕,但饮水井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依赖。村中有一眼深达24米的水井,据说是建村时就挖掘出来的,数百年来源源不断地为村民们提供生活用水。这口老井不仅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中与老井相伴而生的还有一座古老的戏楼。不难想象,在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戏楼上曾经上演过一折折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戏曲。由于年久失修,不久前已对戏楼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红石筑基依旧,立柱和石柱础依旧,戏楼顶棚盖上了红石板。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楼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如今它只是被当做一个历史符号象征性地矗立在那里。
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天明关村,地处太行山腹地,临近邢台大峡谷出口,交通便利,周围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村中红石古民居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天明关村现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尚未过度开发,比较接近原汁原味原生态,是路罗川乡村游的一个不错目的地。
作者简介:贾振杰,男,笔名西望太行,1970年6月出生, 汉族,籍贯河北隆尧。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金融理财师(AFP),理财规划师,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邢台分行,邢台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监督员,邢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百度百家号优质旅游领域加V创作者,屡登百家号内容榜、入选优选计划。多年来,致力邢台域内文化、历史、古村落及旅游文化深度挖掘,累计发表相关作品20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