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2025年出口投资展望

财富   2024-12-20 07:30   北京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周君芝

关税2.0风雨欲来,市场不免担忧外需走向。然而并非所有出口均面临关税困境,有些产品能够抵抗关税,我们称之为出口竞争优势产品。此外中国出口也可增加非美出口保持增长平衡。

2025年中国出口存在结构性的相对韧性。

1、中国出口竞争优势行业,优势来自于电力成本、产业集聚和工程师红利。

这一标准下我们筛选得到13个行业:电池、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工程机械、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化工品、交运器械、文娱用品、通用机械、通信设备、纺织业、家用电器。

2、中国对非美出口的热门行业,受益于再工业化创造的新需求和挤占欧美日韩传统市场份额。

这一线索下我们寻得6个行业:汽车及零部件、贱金属制品、消费电子、化工品、专用和通用机械。

当下,特朗普关税2.0风雨欲来,全球经贸环境更加动荡,市场对未来外需走向难免有所担忧。

即便中国对美出口总量会因关税下降,但是参照过去四年经验,中国出口强劲的产品优势,依然会有若干板块在挑战中胜出。

向外寻找出口的阿尔法机会,对2025年中国股票市场而言同样非常重要。

正如即将过去的2024年,汽车、家电等板块,因新三样出口特征和出海逻辑,是2024年股票市场中相对亮眼的存在。

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2.0中,哪些产业或者产品将突出重围?

一、特朗普关税2.0风雨欲来,全球制造业重塑进程或加快

美国长期主线毫无疑问是“MAGA”。不论谁任美国总统,不论哪个政党上台,美国MAGA政策框架已实质性推行了近10年。美国对内财政和货币宽松,对外动用全球铸币税权,施加全球政治与关税影响力。

如果说疫情和地缘政治博弈带来了全球化2.0的重塑契机,那么美国的MAGA政策框架才是真正带来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底层因素。

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MAGA框架中,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敏感变量或在关税。

哪些国家面临关税博弈越低,那么这些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就变相提高,这些国家也将会在特朗普2.0贸易政策下分得更多制造业生产和出口份额。

即使2018年至今美国关税制裁并未停歇,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依然逆势增长。

2023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4.2%,较2018年增长1.5pct。除食品饮料及汽车外,几乎所有行业出口份额都牢牢守住“全球第一”,且绝大多数行业在2018-2023年出口份额仍在持续提升。

重重关税壁垒之下,中国出口仍迸发出顽强的韧性。这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评估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

二、面对关税2.0,中国制造的两大选择

关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企业是否有议价能力;国内外生产价差是否足够大 。

选择一,若企业有绝对议价能力,意味着出口竞争优势偏强,则可将关税转嫁给消费者。

选择二,若企业议价能力偏弱,则需要关注国内外生产成本价差:(1)价差高于关税,则企业仍有价格优势,可继续出口,但部分利润会被关税蚕食。(2)价差低于关税,则企业市场份额又被取代的可能,通过出海避开贸易壁垒。

如何捕捉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我们选择两种方式。

其一,参考上一轮关税经验,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的产品,便为竞争力强势产品。2018-2023年期间,有44种产品的美对华进口依赖度逆势增长,还有29类商品2023年时美对华进口依赖度依旧高于50%,且2018-2023年期间依赖度降幅低于5%。

其二,使用中国各行业出口占全球份额*该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来测算该行业的出口竞争力。2023年,出口竞争力前六的行业分别是玩具、手机、纺织原料、家用电器、陶瓷玻璃和工程机械。2018-2023年间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最为明显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工程机械、电池、通用机械。

三、中国出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三个维度

中国出口企业“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根本上来自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望维持“物美价廉”竞争优势。

其一,电力成本赋予中国制造生产成本优势

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发布的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各行业电力成本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和化工品,电力成本占比均在5%以上。

其二,产业集聚赋予中国制造的生产效率

使用行业集中度来衡量该行业在中国的产业集聚程度。行业集中度高可以带来规模优势,借此集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23年,行业集中度高前五的行业是交运器械、文娱用品、工程机械。

从行业集中度趋势来看,多数行业集中度下滑,这或与行业内卷程度加剧有关。

2018-2023年期间,仅通用设备、通信设备、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这六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提升。

其三,工程师红利赋予中国产业链研发优势

中国研发支出的复合增速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2023年期间,绝大多数行业研发支出增速年均值都在10%以上,电池、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和工程机械行业研发增速都超20%。

各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攀升。各行业专利申请量迭创新高,2023年,中国在电气工程、仪器、化工和机械工程四大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分别高达35.6%、19.5%、17.5%和18.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中国中高端制造逐步抢占欧美日韩的市场份额。

四、寻找2025年出口主线

其一,出口竞争优势行业:重点关注13个。

高度依赖电力能源的行业主要有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化工品;

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是交运器械、文娱用品、工程机械;还有通用设备、通信机械、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的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研发增速偏高的行业是电池、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和工程机械。

剔除重复行业后,总共13个行业。上述行业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从2018年至今都有大幅度提升,并且与上一轮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强势产品存在较大的重合度,如电池和家用电器等,这些产品在2018年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

其二,非美国家出口的热门行业:重点关注六个。

随着中国密切推进双边贸易协定,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有望继续维持高增趋势,一是东盟、中亚、中东、部分非洲国家再工业化创造的新需求;二是挤占欧美日韩传统领域的市场份额。 

重点关注非美国家出口的热门行业,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贱金属制品、消费电子、化工品、专用机械和通用机械等。

引言

11月26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帐号发文,鉴于中国允许芬太尼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准备在2025年1月20日上台后签署首批行政命令,对来自中国的全部进口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全部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特朗普竞选时所承诺的关税博弈已经开启。面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2.0,市场担忧2025年中国出口趋势走弱。毕竟上一轮特朗普加征关税之后,美对华进口依赖度下滑。

中国出口影响因素众多,除了美国关税之外,全球总需求和经贸条件同样影响中国出口。即便中国对美出口总量会因关税下降,但是参照过去四年经验,中国出口强劲的产品优势,依然会有若干板块在挑战中胜出,出口份额占全球比重有所抬升。

向外寻找出口的阿尔法机会,对2025年中国股票市场而言同样非常重要。正如即将过去的2024年,汽车、家电等板块,因新三样出口特征和出海逻辑,是2024年股票市场中相对亮眼的存在。

不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找到真正的出口竞争优势,还是从市场角度,寻找出口的相对埃尔法机会,我们都有必要正视一个问题,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2.0中,哪些产业或者产品将突出重围?

1

特朗普2.0推进全球供应链重塑

(一)全球制造业背后的底层趋势

2016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保障供应链安全,并争夺经济发展优先权、重振美国经济影响力意图越发明显。

虽然民主、共和两党分歧较多,但在这一意图上两党存在高度共识。不论谁是否明确提出“MAGA”,我们认为过去十年以来美国底层的政策主线就是MAGA,即诉求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切到更多蛋糕,重塑美国竞争力。只不过不同党派领导人,针对当时经济环境,具体的政策落脚点有所差异。

美国MAGA诉求下经济政策有三个核心目的:引导高端制造业回流、强化美国科技主导权、促成中低端供应链全球再布局。

特朗普1.0和拜登政府执政框架向世人展示,美国政府已然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MAGA框架,美国对内财政和货币宽松,对外动用全球铸币税权,施加全球政治与关税影响力。

美国MAGA框架之下,全球制造业迎来系统性供应链重塑。疫情之后,四大因素推动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加快:

1)美国电子、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扩张,驱动全球制造业围绕着这三大产业开始了一轮供应链重塑。

2)美国抬高关税并动用非关税壁垒,打散原有非美供应链,更多新兴经济体加入到全球供应链。

3)地缘博弈冲击传统经贸条件,中国打破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掌握的中高端制造业垄断格局。

4)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冲击,令全球经济体开始重新讨论供应链安全,或推进供应链本土化,或推进海外供应链多元化。

美国MAGA浪潮中,全球制造业重塑主要体现为“两新”:新产业和新参与者。

一是以新能源、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新制造业推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重塑。

二是中国、墨西哥、越南在内的一批制造业“新参与者”冲击原有供应链。一方面,中国凭借偏低能源以及全产业制造优势,快速抢占欧日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欧美推动制造业本土化的同时亦扶持周边新兴国家加速落地配套产业,意图重塑中国之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的方式,带动了墨西哥、土耳其和越南等制造业的发展。

(二)能够抵抗关税的中国制造优势

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MAGA框架中,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敏感变量或在关税。

特朗普2024年的政策理念与2016年差异不大,政策方向延续。强化了贸易保护政策,对华立场强硬。特朗普曾在竞选过程多次明确表示,若当选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关税,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60%。总结来看,特朗普2.0关税特征就是征税力度大且范围更广。

若特朗普兑现关税承诺,关税或成为下一轮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敏感变量。哪些国家面临关税博弈越低,那么这些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就变相提高,这些国家也将会在特朗普2.0的MAGA中切得更多制造业生产和出口份额。

即使2018年至今美国关税制裁并未停歇,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依然逆势增长。2023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4.2%,较2018年增长1.5pct。

除食品饮料及汽车外,几乎所有行业出口份额都牢牢守住“全球第一”,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在2018-2023年出口份额仍在持续提升。这一期间,新能源汽车、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的出口份额提升幅度分别高达11.6%、5.6%和7.2%。

重重关税壁垒之下,中国出口仍迸发出顽强的韧性。这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评估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


2

关税2.0之下的中国制造应对

面对关税提高,企业或有两种自然的应对选择。
若有议价能力,企业可以面对高关税而提高产品价格,维持一定的出口和利润;若产品缺乏议价能力,且关税加征之后,产品相对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减,那么企业的出口和盈利便会遭受影响。
总言之,若企业有绝对议价能力(即出口竞争优势极强),可将关税转嫁给消费者。若企业议价能力偏弱(即出口竞争优势偏弱),则需要关注国内外生产成本价差:
(1)价差高于关税,则企业仍有价格优势,可继续出口,但部分利润会被关税蚕食。
(2)价差低于关税,则企业市场份额又被取代的可能,通过出海避开贸易壁垒。
(一)出口竞争优势极强,关税可转嫁给消费者
如何捕捉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我们选择两种方式。
其一,参考上一轮关税经验,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的产品,便为竞争力强势产品。
2018-2023年,美对华进口依赖度逆势增长的行业有两个: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和其他(主要为跨境电商B2B)。在此期间,美对华进口依赖度分别上升0.1pct和1.0pct。
1、以HS-4位编码为分类标准,筛选出美国从中国进口规模超1亿美元的商品,总共有399类。2018-2023年期间,美对华进口依赖度逆势增长的产品有44种,提升幅度超过10%的分别是人造石墨(HS-3801)、橡胶手套(HS-4015)、蓄电池(HS-8507)、电容器(HS-8532)、残疾人车厢(HS-8713)。除残疾人车厢外,其余四类产品均遭受过额外加征关税的影响。
2、还有29类商品2023年时美对华进口依赖度高于50%,且2018-2023年期间依赖度降幅低于5%。例如配有独立电动机的家用电器(HS-8509)、便携式电灯(HS-8513)、钟表(HS-9105)等。
其二,使用中国各行业出口占全球份额*该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来测算该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行业集中度(CR5)越高,龙头企业话语权越高,在国内市场更具备话语权,则更可能有议价能力。
行业出口占全球份额越高,则说明该行业在全球市场有一定影响。
我们利用二者的乘积测度中国行业出口竞争力,值越高说明该行业在国内市场更具备话语权,且在全球有影响力,意味着该行业在出口竞争力越强。
2023年出口竞争力前六的行业分别是玩具、手机、纺织原料、家用电器、陶瓷玻璃和工程机械。除陶瓷玻璃的出口竞争力略有下滑外,其余均较2018年有所提高,其中工程机械出口竞争力提升更为明显。
2018-2023年期间,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最为明显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工程机械、电池、通用机械。而陶瓷玻璃、纺织服饰、家具的出口竞争力则有所下滑。
(二)出口竞争优势弱,尽量转口贸易以规避关税
对于出口竞争优势偏弱的产品,为规避关税,转口贸易兴起。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墨西哥和越南承担了第三方贸易的职能。美国从中国进口减少的同时,对墨西哥、越南进口明显增加。
2017年至2023年,中国占美国进口的比重下降了7.7个百分点,墨西哥的占比提升幅度最大,为2.1个百分点,从而超越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越南的占比提升幅度次之,为1.7个百分点。
墨西哥距离美国地理位置近,且在北美自贸区下有低关税优势;越南则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靠近中国的地理优势,成为在中国之外美国供应链体系的重要一节。


3

中国出口的三个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制造出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物美价廉”,即产品优质但成本偏低。

中国出口企业“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根本上来自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望维持“物美价廉”竞争优势。

(一)电力成本赋予中国制造生产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所使用的能源价格远低于全球水平,电力成本领先优势明显。
根据Global Petrol Prices公布的各国电价数据,2024年三季度,美国企业电价为每千瓦时 0.145 美元。中国电价则更低,为每千瓦时 0.088 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德国企业需要支付每千瓦时 0.252 美元,是中国电价的近3倍。
对于高度依赖能源的产品,如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化工品等,中国具备较大的出口链成本优势。
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发布的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计算出各行业所需的电力成本占比,各行业电力成本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和化工品,电力成本占比均在5%以上。
2020年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发改价格〔2020〕258号)中就明确了高耗能行业范围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也佐证了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化工品等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
(二)产业集聚赋予中国制造高效率优势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种,目前有约23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依托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已形成了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这是中国制造区别于别国的重要特色与优势。
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供应商均分布于长三角地区,超过六成集中于苏州、上海、宁波、无锡,整车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0%。产业链配套齐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区域内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生产配套效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采购成本。
我们使用行业集中度来衡量该行业在中国的产业集聚程度,即规模优势。行业集中度越高,意味着该行业内存在众多大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这种高度集中可以带来规模优势,借此集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23年,行业集中度高前三的行业是交运器械、文娱用品、工程机械。
从行业集中度趋势来看,多数行业集中度下滑,这或与行业内卷程度加剧有关。2018-2023年期间,仅通用设备、通信设备、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这六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其中通用设备、通信设备的行业集中度提振幅度最大,2023年时分别为37.6%和57.9%,分别较2018年增加55%和24%。
以消费电子为例,其涵盖的细分子行业众多,如芯片、显示屏、射频/天线、摄像头等,其他国家并不具备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替代中国的作用。这一点就很好体现了中国依赖产业集聚效应所形成的中国出口核心竞争优势。
(三)工程师红利赋予中国产业链研发优势
不仅在生产层面拥有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在劳动力市场还有非常丰富理工科人才储备,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工程师红利。
中国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教育体系,为企业在工程师选择上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根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中国理工科毕业人数已达519万,其中33万为研究生,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中,这一数据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中国研发支出的复合增速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各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攀升。中国制造持续转型升级,最终驱动中国的出口链从低附加值产品逐步转型到中高附加值产品。
2017-2023年期间,绝大多数行业研发支出增速年均值都在10%以上,其中电池行业研发支出增速遥遥领先,每年平均增速达到49.8%,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和工程机械行业紧随其后,分别为31.8%、30.5%和22.8%。
各行业专利申请量迭创新高,从2010年前占全球比重不足10%,到2023年,中国在电气工程、仪器、化工和机械工程四大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分别高达35.6%、19.5%、17.5%和18.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中国中高端制造逐步抢占欧美日韩的市场份额。2024年出口表现最突出的产品主要有四类——汽车、消费电子、机械设备、船舶和家电。
未来,依靠工程师红利带来的研发优势,能够助推中国产业链持续向上突破。


4

2025年出口的两条结构性做多机会

(一)关注中国出口竞争优势行业

面对关税2.0,并非所有产品出口都面临困境。有些产品能够抵抗关税,我们称之为出口竞争优势产品。

若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则可能受到关税2.0影响较大,可以选择出海,所以我们要捕捉出口竞争优势强的行业。
当前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就是“物美价廉”,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电力成本、产业集聚和工程师红利。
1、高度依赖电力能源的行业主要有陶瓷玻璃、贱金属制品、化工品。
2、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是交运器械、文娱用品、工程机械;还有通用设备、通信设备、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的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3、研发增速偏高的行业是电池、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和工程机械。
剔除重复行业后,总共13个行业。
上述行业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从2018年至今都有大幅度提升,并且与上一轮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强势产品存在较大的重合度,如电池和家用电器等,这些产品在2018年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
(二)关注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热门行业
2018-2023年,中国出口份额提升最为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就是非欧美日韩经济体。
其中,俄罗斯提升幅度最大,达到1.4%,其次是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沙特和泰国,这一期间中国出口份额提升幅度均在0.5%以上。
这背后主要缘于两点:(1)东盟、中亚、中东、部分非洲国家再工业化创造的新需求;(2)挤占欧美日韩传统领域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制造已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他国生产的中高端制造产品。
随着中国密切推进双边贸易协定,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有望继续维持高增趋势,海外非美营收占比更高的行业或更具韧性。
截至到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除已生效实施的自贸协定,目前中国正在与海合会、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挪威、摩尔多瓦、巴拿马、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自贸协定谈判。
重点关注非美国家承接较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贱金属制品、消费电子、化工品、专用机械和通用机械等。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仍未达到疫前常态化增速,未来是否能持续性的、修复改善,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再度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将明显减弱。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中美关系超预期恶化。若中美关系超预期恶化,可能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进而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导致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周君芝: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曾获2023年wind第11届金牌分析师宏观第一;2023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宏观第四;2023年第11届choice最佳分析师宏观第三。曾于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新财富”宏观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寻找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 ——2025年出口展望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周君芝 SAC 编号:S1440524020001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视频号,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发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