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联合解读

财富   2024-12-16 07:32   北京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本次会议有哪些重要看点?如何影响经济、股市、债市及各行业?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宏观、政策、策略、房地产、建筑、金属新材料、食品饮料、轻工纺服及教育等研究团队联合推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首席经济学家:纲举目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宏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交易逻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政策研究:总量加力与结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策略:全方位扩内需,迎接AI+时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看点

房地产:持续用力推动止跌回稳,地产复苏动能有望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地产相关表述点评

建筑:年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重申看好建筑板块整体表现

金属新材料:宽松货币&积极财政,工业金属充分受益

食品饮料:重磅会议落地,内需扩大正当时

轻工纺服及教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大力提振消费,家居补贴有望扩大、看好运动户外赛道


01 纲举目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会议强调,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财政货币定调提至多年来最有力水平,扩大内需提至首位表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新质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有标志性举措,有序扩大自主和单边开放,稳住楼市股市,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我们认为,稳就业、稳物价将带来名义和实际增长共同企稳向好,财政更加积极、货币适度宽松,有利股债双牛,股指、估值和流动性企稳回升,债市利率有更多下行空间。

展望2025年,5%实际和名义GDP增速是努力方向,增长更多由内需提振和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和新供给、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和扩大开放等改革实绩带来,高质量收官“十四五”开局“十五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一)“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稳”目标引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及早谋划“十五五”

本次会议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审度时宜,开宗明义:

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及早谋划“十五五”等。

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12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亦明确要求,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二)“更加积极、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定调表述,提升至多年来最积极有力的水平

“更加积极、适度宽松”的定调表述,是我国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财政、货币政策表述多年来最积极有力的措辞水平,如图表1:
一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我们认为,狭义赤字率和广义赤字率(含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率提升至4%以上,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有较大规模增长。

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要: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这是14年来再次提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2025年降准降息空间较大,流动性较为充裕,有利于实际利率大幅下行。

三是加强宏观政策一致性,明确要:在去年强调“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新提了“贸易、监管和改革开放举措”,共同打好政策“组合拳”。

(三)“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升至重点工作首位

全年的九方面主要重点工作:一是扩大内需,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防范化解风险,六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七是区域战略,八是绿色转型,九是保障民生。

扩大内需被提升至首位表述,具体改革和推进,至少包括10个方面:(1)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2)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4)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5)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6)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7)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8)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9)大力实施城市更新。(10)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展开,具体改革和推进,至少包括6个方面:(1)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2)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3)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4)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5)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6)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经济体制改革,明确要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具体改革和推进,至少包括6个方面:(1)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2)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3)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4)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6)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扩大对外开放,明确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具体改革和推进,至少包括5个方面:(1)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2)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3)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4)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5)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防范化解风险,重点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具体改革和推进,至少包括4个方面:(1)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2)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3)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4)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央地协同合力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

(四)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推进各项改革落地生效,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2025年我国经济和市场将实现坚实企稳、有力回升

我们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措施有力。既要直面“外部环境变化、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的挑战,更要把握“14亿人口、130万亿产值、5%增速、供给质量提升、市场潜力巨大”的机遇,我国经济的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

一是稳就业、稳物价将带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共同企稳向好。扩大内需工作,在2025年提至首位,将有效改善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合理均衡、循环畅通,更好的保障我国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科技和消费或是明年市场的热点和逻辑主线。

二是财政更加积极、货币适度宽松,将有利“股债双牛”,股指、估值和流动性企稳回升,债市利率有更多下行空间。从广义通胀的角度看,物价的合理回升,不仅包括传统实体侧的CPI、PPI和GDP平减指数,更包括股票、地产等资产价格水平——在政策、市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流动性回升、通胀回升、收入和利润回升、更广泛价格回升的“正向回升螺旋”将努力在2025年逐步确立。

事实上,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本次会议明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既是2025年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三中全会改革规划的有力探索推进。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存量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股市、楼市两大重要资产价格的走势,与国民经济和财富的增长走势一道企稳回升,回到中长期向上的轨道,应是坚定不移的方向。

展望2025年,5%的实际和名义GDP增速仍是持续努力的方向,这一增长将更多的由内需提振和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和新供给、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和高水平扩大开放等改革实绩带来。

展望2025年,我国宏观经济将以更扎实的改革发展,收官“十四五”,开局“十五五”,继续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至今筚路蓝缕开创的现代化建设,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风险提示: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需关注潜在的海外经济波动、金融稳定、地缘局势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潜在风险和可能影响。2021年以来,部分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高位,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货币等经济政策面临两难。2022年以来,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持续加息对抗通胀,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和债务压力,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增长减速、资金流出和输入性通胀等压力。2023年和2024年至今,全球经贸和产业链波动、地缘形势和债务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全球经济持续面临粮食、能源和供应链等供给侧扰动,叠加部分发达经济体在前期货币投放和补贴政策之后仍存在的通胀扰动,进一步增加了下一阶段全球经济在总量增长、结构调整和发展前景等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纲举目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黄文涛 SAC 编号:S1440510120015

朱林宁 SAC 编号:S1440521020002


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交易逻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此前政治局会议两点表述超预期,“稳住楼市股市”和“适度宽松的货币”。对于紧接而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场重点关注财政和消费。

消费方面,会议强调中低收入群体减负和提高基本养老,后续消费交易可落在主题性的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文旅相关板块。

财政方面,提高赤字率和增发国债已被市场预期,此次会议强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保底线、党政过紧日子,预计财政交易点落在两处,一是协同其他部门化解风险,如补充银行资本金、房地产收储;二是更为长期的财税改革推进,呼应三中全会蕴含的央地关系再塑改革。

货币金融方面表述明确,宽松货币叠加创新工具。预计2025年金融条件较2024年宽松,当下依然可以做多中国资产的流动性主线。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会议布局2025年工作:目标、方式和重点。

会议基调,“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确定2025年经济工作,“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逆周期政策更积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住楼市股市”。

点明2025年经济工作9大工作重点,“大力提振消费”、“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稳外贸、稳外资”、“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城乡融合”、“区域战略”、“绿色转型”、“民生保障”。

二、此次会议,市场的关注点在哪里?

此前政治局会议两点表述超预期,“稳住楼市股市”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对于紧接而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场关注点主要落在两处:财政如何布局,消费如何刺激。

近期股债走势充分反映了市场期待。十年国债利率迅速下行至1.8%下方,表达市场对政治局会议“适度宽松的货币”的政策理解。本周A股商业百货、食品饮料等板块有明显相对收益,表达市场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消费政策期待。

三、会议之后,市场可以如何展开交易?

消费方面,此次会议强调:(1)“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2)“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预计后续消费交易可落在主题性的“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以及文旅相关板块。

财政方面,“提高财政赤字率”表述延续之前政治局会议,“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市场已有充分预期。此次会议强调:(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3)“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4)“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预计财政交易可落在两处,一是协同其他部门化解风险(化解金融和地产风险),例如补充银行资本金、房地产收储;二是更为长期的财税改革推进,呼应三中全会蕴含的央地关系再塑改革。

货币金融方面,除了“适度宽松”定调之外,还提到了:(1)“创新金融工具”;(2)“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预计2025年金融条件较2024年更宽松,当下依然可以做多中国资产的流动性主线。

风险分析: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交易逻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周君芝 SAC 编号:S1440524020001


03 总量加力与结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政治局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长期向好不变的总体判断。宏观调控方面财政、货币政策积极发力,实施以提振消费、城市更新为主的扩大内需行动,并在产业体系、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力提效。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并在绿色转型、就业支持、促进生育等领域多措并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来看,财政政策的加码和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总量支撑;“两新”、“两重”政策下的家具家电、城市更新下的地下管网、碳足迹与碳标识制度下的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发展、以及促进生育等方向为经济发展提供结构性动力。

一、总体判断: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长期向好不变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精准且全面的总体判断。会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与今年4月和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持续关注和准确把握。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多种不利因素相互交织,给我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一是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升高。明年特朗普即将开启美国总统第二任期,此次任期其总统权力因国会、最高法等部门掣肘减小而更为强化,其个人行事风格与政策主张的多变性,使得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提升。特朗普可能在外交上采取更为强硬和单边的举措,贸易领域重启或升级贸易摩擦,经济层面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冲击,进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二是全球市场需求不足。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消费市场疲弱,我国外需市场或将遭受抑制,出口行业将有较大压力。欧美等发达地区经济复苏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与能力下滑,对进口商品需求锐减。美国等国变本加厉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频繁加征关税并设置各类贸易壁垒,不仅使我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空间压缩,更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协作网络,使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较大挑战。三是以美为首的部分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技术封锁与限制力度加大。随着我国科技实力逐步提升,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展开了更为严苛的技术封锁与限制行动,试图阻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进程。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陷“卡脖子”困境,技术创新难度与成本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四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全球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利率与汇率的频繁变动,致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美元汇率的波动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同时扩大了外汇风险敞口,国际资本流动的难以预测性也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构成一定威胁。五是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断。地区紧张局势升级,极大地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俄乌战争、中东局势变化都可能会使得国际上能源、资源品和粮食的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干扰我国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也给我国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带来诸多风险。

然而,尽管外部环境严峻,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持续推进,内需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韧性。此外,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对总体形势的准确判断,有助于中央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稳定市场预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二、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此次会议提出明年的发展目标,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核心目标之一。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够为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保障民生福祉,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这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来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意义重大。就业方面,明年稳就业面临诸多挑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较今年多增43万人,同时还有大量农民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今年已实施的诸如政策性岗位扩招,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计划的扩大招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此外,人社部等部门实施的“两优惠、三补贴”政策已初见成效,即对援助对象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和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优惠,同时对援助对象到企业就业、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对参加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并给予岗位补贴。明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低息贷款等方式,助力其发展壮大,从而吸纳更多劳动力。物价方面,稳定物价需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其在合理区间波动。当前首要工作应仍是防止通缩,目标是要将物价稳定在轻微通胀水平,以激发经济内生动能。为此,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再通胀手段进行调节。例如,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在财政政策上,可适当增加政府购买,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拉动相关产业需求,带动物价温和上升。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1.8%,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有序。今年以来我国已发布诸多鼓励外资投资政策,如3月印发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私募基金并依法开展各类投资活动,11月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12月正式施行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从五方面降低外资战略投资门槛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助于维护汇率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我国需在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同时合理引导外资流入,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是保持经济良性运转的关键。十八大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作为下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作为主要发展目标。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内需潜力,通过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助力居民修复其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从而释放消费潜力,形成居民收入增长与扩大内需的正向联动。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能让更多人迈向中等收入行列,提升整体消费能力与经济活力,同时保障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稳定性与凝聚力,这不仅在短期内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更是长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宏观调控:财政货币政策全方位积极,强调政策一致性

在宏观调控方面,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并且明确点出了具体发力方向包括在赤字率、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方面的政策加码。在12月政治局会议的“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表态基础上,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可以预计明年预算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3.5%-4%,超长期特别国债有1-2万亿扩容空间,地方政府专项债或将设定在4.5万亿以上,广义财政赤字率或将有1到3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相比今年有将近2万亿到4.6万亿的增量空间。在具体投向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加大对“两重”“两新”政策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当前政策对消费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有边际提升,预计明年“两新”或将进一步在智能家居、日用消费或者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力扩围。地方专项债将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当前专项债使用范围已呈现逐步拓宽趋势,如今年专项债已可以用于收购存量土地或者已建成商品房,明年或在居民消费或创新投资等领域继续拓展。此外,目前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实际比例还较低,2020-2024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比例平均仅为7.7%,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此外,财政政策预计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投入与优化布局,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增进,协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并且强调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今年货币政策力度显著增强,包括2次降准共计100基点,释放长期资金约2万亿;4次降息,7天逆回购利率下降30个基点、MLF下降50个基点、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调了35和60个基点。预计明年的货币政策力度将超出今年,降准或达75-100基点,7天逆回购降息40-50基点。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央行调节经济、支持特定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货币政策方面整体延续政治局会议“适度宽松”的基调,有几处文字调整稍加提示:一是将上年度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为“保持流动性充裕”,理解为与“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保持一致,2025年流动性将显著改善。二是将上年度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调整为“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前半段加了“增长”二字,后半段加了“总”字。我们认为,前半段的增长是原句的应有之义,修改后为了避免歧义,表述上更加精准;后半段加了“总”字,代表货币政策关心的物价水平是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物价水平,包括需求端与供给端,更加全面,这对当前核心CPI高于整体CPI的现状来看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的。本次会议还强调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预计央行还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挑战,货币政策还将注重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同时,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并且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打好政策“组合拳”对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各领域政策协同合作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必然要求。财政政策通过赤字率调整、国债与专项债发行等发力,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紧密配合,能有效促进投资、消费与就业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区域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环保政策与经济政策结合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统筹制定执行,能有效避免政策冲突与内耗,从顶层设计确保政策形成强大合力。

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城市更新、降低物流成本

扩大内需将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12月政治局会议以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大力提振消费均被列为明年重点任务之首,彰显出政策层面对于此的高度重视。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极具针对性与紧迫性。借助“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打造创新多元的消费场景、培育新兴消费模式等一系列举措,能够精准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深度挖掘消费潜力。诸如在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等服务消费范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我们认为,在前期汽车、家电等作为两新政策的主要领域基础上,2025年或将进一步纳入家具家电、服务消费等作为支持重点。与此同时,会议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旨在通过解决居民后顾之忧的问题来刺激消费,政策思路有所进一步拓展。

城市更新对于扩大内需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项目,需要大量的投资,能够带动建筑、建材、装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拉动上下游产业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后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会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从而间接促进消费增长。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改善绿化和停车设施等,会直接提升居民的居住舒适度,进而可能带动居民对家居装修、汽车等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城市更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或是2025年投资发力的重点。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市民化,即“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而城市更新的重点是地下管网建设,即“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则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精心规划20项内容并涵盖110多个具体政策要点,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交通运输部也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分领域的细化实施方案,构建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政策框架体系,多措并举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降低能使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更加高效顺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而降低商品价格,刺激消费者释放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展望明年,将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进一步释放物流成本降低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能。

五、产业体系:人工智能、创业投资、整治内卷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围绕“人工智能+”、创业投资以及整治内卷提出具体政策方向。这些举措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还孕育出众多未来产业。各地纷纷制定行动计划,北京市提出在“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标杆性工程,河南省则覆盖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9大行业。这些具体措施表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潜力将极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此外,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的保障。清华大学在南口镇建设的国重基地正是典型案例。通过盘活工业遗存,基地将承载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智能绿色车辆、新型电力运行等领域。这一举措既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支撑,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创新链条延伸,为未来技术密集型产业奠定基础。

二是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吸引耐心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例如研发经费、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清华南口基地在项目审批和融资贷款上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城市更新带动科技创新的典范。这类政府与社会资本联合模式,不仅实现了产业升级,还大幅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今年出台的《深化科创板改革措施》激励企业并购重组,通过补链、延链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一些硬科技上市公司通过纵向整合,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为创新提供更健康的环境。正泰集团与隆基绿能等电力装备企业签署倡议,联合抵制“内卷式”恶性竞争,成为行业规范化的标志性事件。内卷竞争不仅限于企业,还涉及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进行“逐底竞争”,甚至形成地方债务风险。整治这些问题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低质量重复建设,使更多资源集中到科技创新领域。同时,创新环境的改善也需要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政府可激发企业与个人的创新活力。例如,北京市在“人工智能+”行动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激励,显著提升了创新效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六、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企改革、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和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被列为重点任务,旨在通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融资体系等多方面举措,释放市场潜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这些改革方向聚焦关键环节,为构建更加规范、高效和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国企改革,需要高质量深化提升,激发市场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政策方向聚焦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深化董事会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国企在改革过程中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例如,一些国企在改革中采取了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方式,显著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与员工积极性。在具体措施上,预计将强化分类改革,针对不同类型的国企制定差异化改革路径,同时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改革的透明性和合规性。

二是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信心。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旨在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减少不合理执法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干扰。当前,一些地方存在执法随意化、执法主体不规范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还影响了市场公平性。政策方向将重点放在清理涉企乱收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和加强执法监督等方面,构建透明、规范的市场秩序。例如,近年来在推动“互联网+监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效率和透明度,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营阻力。具体措施上,预计出台执法程序标准化文件,对执法内容、方式、尺度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合规、合理,从而提高市场主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是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需要支持实体经济,提升市场效率。资本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此次会议再次强调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重点在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融资渠道。政策方向聚焦于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优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近年来推出的北交所改革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等举措,已显著提升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能力。在具体措施上,预计将出台更加包容的上市审核规则,进一步缩短企业融资时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还将深化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优化退市制度和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七、三类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会议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的产业协作,着力推动县域经济、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强化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增长,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县域经济。会议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并通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为县域经济注入资金支持。同时,利用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县域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系统和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次,通过“乡村振兴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和文旅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一县一业”产业集群。会议强调“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县域内的民生、工资和基本运转,保障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稳住社会预期。

二是海洋经济。会议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这为海洋经济提供了财政和政策支持。依托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智能船舶、海洋生物医药和深海资源开发等产业,助力海洋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化智慧港口、深水航道和物流枢纽,支持渤海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发展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其次,通过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海上风电、潮汐能和海洋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示范区建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支持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近岸生态修复,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湾区经济。会议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并强调“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通过增加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发行,支持湾区高铁、城际铁路、港口和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鼓励通过“科创贷”等融资工具,推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绿色金融发展,提升大湾区产业链的韧性和全球竞争力。同时,加快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的拓展,支持绿色金融、离岸金融发展,提升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且,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高端人才流入,助力“科创—产业—资本”联动发展,提升大湾区的全球创新影响力。

八、其他内容:绿色转型、就业支持、促进生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注重绿色转型、就业支持和促进生育等领域的协同推进。这些举措不仅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全面绿色转型带动经济模式升级,强化就业支持稳住民生根基,完善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政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绿色转型,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确保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政策方向聚焦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工程建设。例如,三北工程作为标志性项目,将继续推进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等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新能源项目如风电、光伏、储能的一体化布局,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扩大绿色交通工具和节能家电的使用范围。绿色转型不仅是一场经济模式的变革,更是增强生态安全和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

此次会议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等。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三大制度体系,也是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政府调控引导提供有效抓手。根据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可以预计,在十五五期间,双碳工作的重要性水平将显著提升一个台阶,而绿色与数字的结合在于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有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循环体系,便于政策引导,实现增量经济发展。

二是就业支持,需要稳住民生根基,拓展发展空间。就业问题始终是民生的核心关切。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支持计划,并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政策方向聚焦于促进新兴产业就业、强化技能培训、推动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例如,在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带动下,将为年轻人和转型产业工人提供更多岗位,同时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升劳动力适配性。具体措施还包括出台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专项支持政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创业扶持和岗位安置计划,以及通过灵活就业政策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此外,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比如提供公益性岗位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安全。通过稳定就业,不仅能够保障民生,还将为经济增长积累长远动力。

三是促进生育,需要完善支持体系,优化人口结构。面对人口增长放缓的挑战,会议提出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加强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策方向将围绕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优化生育支持体系,创造适宜生育的社会环境。例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推行育儿津贴和托育补贴政策,并通过扩建公立托育机构缓解家庭养育负担。具体措施预计还包括延长产假和男性陪产假,提高多孩家庭的税收减免额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此外,通过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障,同时提升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水平,确保多孩家庭的子女享有优质教育机会。促进生育不仅是对家庭层面的支持,更是保障人口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风险分析:(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波动,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总量加力与结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胡玉玮 SAC 编号:S1440522090003

冯天泽 SAC 编号:S1440523100001

周之瀚 SAC 编号:S1440524090001


04 全方位扩内需,迎接AI+时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看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我们认为此次会议有七大看点,包括明晰增长目标和财政货币政策举措、全方位扩内需成为政策最优先任务、科技聚焦“AI+”、改革举措侧重落实、对外开放关注应对外部冲击、地产政策表述强化、改善民生力度加码等。明年政策将以全方位扩大内需和AI+为核心,政策力度和方向符合我们的预期。在政策预期和流动性支持下,当前市场跨年行情已经展开,预计市场将继续呈现震荡上行的特征。关注行业:非银金融、地产链、消费电子、机械、建筑、建材、钢铁、社会服务、餐饮链等。关注主题:两重两新,供给侧优化,新质生产力,国央企市值管理,A500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点解读

根据央视新闻联播,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次会议有哪些看点?会对市场有怎样的影响?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晰增长目标和财政货币政策举措。和去年会议表述相比,今年新增“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意味着明年大概率仍然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具体目标将在明年两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重申了周一政治局会议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去年相比,对后续出台的政策举措表述更加直接。财政上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多位财税专家预计,明年赤字率可能在3.5%~4%,超长期特别国债有望在1.5万亿元至2万亿元,专项债额度有望在4.5万亿元左右。我们认为这一估计也是当前市场的合理预估,具体规模可能受到经济数据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同样将在明年两会披露。货币上要“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去年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我们认为,今年底到明年进一步的降准降息值得期待,流动性环境的宽松已是市场共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泛滥,因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延续了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要求。

2、全方位扩内需成为政策最优先任务。对于次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去年“科技创新”排序第一,而今年“提振消费”优先级最高,在结尾总结段落还再次强调了“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同时这里明确指出“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直指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这里提出了明年将要实施的第一个专项行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种项目。在此前发布的年度策略展望中,我们已经对此有所预期,预计明年消费“以旧换新”将范围扩展、规模扩大,建议关注消费电子、家居等新纳入补贴的方向。这里还提出了明年要实施的第二个专项行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在11月27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已经印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力争分别提高至11%、23%左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基本形成。

3、科技创新聚焦AI+。“科技创新”在去年重点工作的排序中位列第一,独立成段且用较大篇幅罗列了多个新兴技术、产业、赛道。今年科技相关表述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我们预计“AI+”将是未来科技类主题的核心品种。另外科技创新今年处于“新质生产力”的大段落中,位列各重点工作第二名。新质生产力其他工作还特别提到了: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等。

4、改革举措从谋划到落实。去年由于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改革相关表述为“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而今年三中全会召开后,表述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重心明显更加偏向改革措施的落地。具体包括: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目前《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已有2个月,草案中“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内容是亮点。而“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是本次会议部署的第三个专项行动,体现了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视。

5、对外开放更关注应对外部冲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明年重点工作的第四点,和去年相比,更加强调“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这明显是针对明年特朗普再次上台可能出现的“关税2.0”局面提前进行的政策部署。我们预计如果特朗普再次对华加征关税,我国应该会有相应扩内需和稳外贸的政策对冲其外部冲击。

6、房地产是最后亟需稳住的系统性风险。在第五点“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中,相比去年提及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地方债务已经不是核心风险。而房地产仍被提及,相关表述“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9·26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相比,政策力度更强,由此可见,明年各地还将以更大力度持续出台房地产相关政策。“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也将是重点方向“加力实施”。

7、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政策力度加码。和去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表述相比,今年要求“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政策力度加码。政策重点一是注重就业支持,要求“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二是注重生育政策,要求“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我们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延续了周一政治局会议的主基调,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明年政策将以全方位扩大内需和AI+为核心,政策力度和方向符合我们的预期。在政策预期和流动性支持下,当前市场跨年行情已经展开,预计市场将继续呈现震荡上行的特征。关注行业:非银金融、地产链、消费电子、机械、建筑、建材、钢铁、社会服务、餐饮链等。关注主题:两重两新,供给侧优化,新质生产力,国央企市值管理,A500等。

风险分析:(1)内需支持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如果后续国内地产销售、投资等数据迟迟难以恢复,通胀持续低迷,消费未出现明显提振,企业盈利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复苏最终证伪,那么整体市场走势将会承压,过于乐观的定价预期将会面临修正。(2)股市抛压超预期。A股快速拉升后又剧烈调整,前期入场的投资者可能止损卖出所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另外近期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模也有所增长,导致股市抛压上升。(3)地缘政治风险。如果中美关系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中美之间在政治、军事、科技、外交领域的对抗加剧。同时俄乌冲突、中东问题等地缘热点可能面临恶化的风险,如果发生危机则可能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4)美股市场波动超预期。若美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或美联储宽松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美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届时也将对国内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造成外溢影响。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全方位扩内需,迎接AI+时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看点》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陈果 SAC 编号:S1440521120006

夏凡捷 SAC 编号:S1440521120005


05 持续用力推动止跌回稳,地产复苏动能有望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地产相关表述点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房地产方面,会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考虑到本轮地产修复的持续性及幅度均高于往期,政策的高度决心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近期地产复苏动能的延续。本次会议再次提及“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将有助于此前100万套棚改货币化的落地。“控制新增用地供应”、“推进处置存量”等相关表述,将促进行业供需再平衡。此外,针对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会议首次提出了“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召开,房地产方面会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本轮地产景气度提升的持续性高于往期,“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表态明确有力。据各地房管局数据,11月房地产市场延续了10月的高景气度,11个城市一、二手房加总成交1382万方,较10月环比上升17.1%,其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增速分别为+21%/+23%/-7%;12月首周的景气度继续上行,11个城市一、二手房加总成交392万方,单周成交面积创年内新高。相较前几轮政策释放后市场的脉冲式修复,本轮地产修复的持续性及幅度均高于往期。我们认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一表态,彰显了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高度决心,将有效提振居民购房的信心,叠加本次会议着力的稳就业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有望进一步延续近期地产复苏的动能。

棚改货币化有望提速,核心城市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住建部10月17日提出要“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本次会议再次提及“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将有助于100万套棚改货币化的加速落地,考虑到本轮货币化安置聚焦城市的能级较高,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住房潜在需求的提升空间预计将更大。

控制增量与盘活存量助力行业供需再平衡,新发展模式首提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自430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以来,相关政策频出,5月央行设立3000亿保障房再贷款,10月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委,均提及支持使用专项债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本次会议提出的“控制新增用地供应”、“推进处置存量”延续此前的政策思路,有助于收储工作的推进,实现房地产行业供需再平衡。同时针对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本次会议首次提出“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这将为房地产行业向新模式转型提供明确方向和制度保障。

行业观点与投资建议:继续看好地产板块整体表现,近期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套数创多年新高,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展望后市,高能级城市市场有望率先回稳,看好重点布局于高能级城市的房企及其物管公司;同时推荐转型类房企。扩内需政策频出,推荐优质商业类地产公司。

风险分析: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销售、结转不及预期及房企减值超预期:1、销售不及预期:地产市场销售目前仍处筑底阶段,未来有继续下行或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2、结转不及预期:销售疲弱导致房企销售回款较差,资金来源较紧张,项目的施工进度可能受到影响,或导致项目结转不及预期,影响房地产公司营收及利润表现;3、房企减值超预期:市场销售压力加剧,早先拿地项目时价与现价存在差距,使得房企存量货值减值压力较大,导致房企业绩表现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持续用力推动止跌回稳,地产复苏动能有望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地产相关表述点评》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竺劲 SAC 编号:S1440519120002
SFC 编号:BPU491
黄啸天 SAC 编号:S1440520070013


06 明年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重申看好建筑板块整体表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地方化债持续推进,基建投资有望加力,具体投资方向上,会议特别指出城市更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超长期国债支持的“两重”“两新”方向以及“十五五”重大项目。明年预计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重申看好建筑板块整体表现,建议关注化债受益与相关基建方向的基建央国企。

风险分析:

1、 施工进度受资金到位情况、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有可能出现延误进而影响收入确认;海外工程建设进度还受当地政治、安全环境影响。

2、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对建筑企业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房地产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当前土地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较大幅度下滑,对基建资金来源造成不利影响;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开工较大幅度下滑,影响了房建企业的新增订单,而竣工面积下行,影响了装饰装修企业的订单,相关建筑子板块企业业务发展受不利影响;3)房地产企业的暴雷,对存在房地产企业应收款、房地产开发项目存货的建筑企业带来减值压力。

3、 新能源业务拓展可能不及预期。部分传统建筑企业布局新能源咨询、工程、运营等新领域,但该领域较为依赖政府资源及自身专业实力,可能存在拓展失败的风险。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建筑行业周报(12.7-12.13):明年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重申看好建筑板块整体表现》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竺劲 SAC 编号:S1440519120002
SFC 编号:BPU491

曹恒宇 SAC 编号:S1440524080006


07 宽松货币&积极财政,工业金属充分受益

12月12日,中央经济会议明确稳增长预期,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发行使用等举措,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工业金属的定价和消费与货币、财政紧密相连,将在宽松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中受益。叠加工业金属前期投资强度不足和供应受限的约束,价格表现将有望维持强势,鉴于当前相关标的估值相对偏低,具备投资价值。

宽松货币&积极财政,工业金属充分受益

(1)中央经济会议释放积极信号。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增长任务,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将告别2011年-2024年的“稳健”取向,重回2008年-2010年的“适度宽松”。财政方面,明确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转向债发行使用。宽松货币&积极财政是利于工业金属金融和商品属性的政策组合,工业金属价格将得到提振。

(2)铜短期去库节奏加快,电力投资景气保障长期需求增长。11月14日至12月12日国内精炼铜库存去化4.2万吨,大幅度去库建立在12月冶炼厂年底冲产量的背景下,表观消费需求强劲,主因新能源车和家电补贴刺激消费,排产高增,预计年底全球库存可去化至45万吨附近。中长期看,全球精炼铜增速在2024年见顶,2025-2027年逐年下降,而消费端电力投资保持高景气奠定铜需求稳定增长,供需逐渐出现缺口,铜价在缺口和流动性推动下重心抬升。重点关注有铜矿有增量的公司。

(3)铝价稳&成本降,行业盈利趋于扩张。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接近天花板,海外新增项目进度缓慢,预期2025年全球电解铝供应增速约1.6%,不能满足超过2%的需求增速,缺口刚性支撑铝价免受氧化铝价格下行的拖累,构成成本降和铝价稳的行业利润扩张局面。待氧化铝价格回归至合理价格水平,铝价再走自身的刚性缺口逻辑去刷新2024年22000的价格高点并非难事,建议重点关注有氧化铝净买入敞口和PE低的一体化公司。

风险分析:

1、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消费断崖式萎缩。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24年全球GDP增速为2.6%,2025年2.7%。该机构认为,随着通胀放缓和增长平稳,全球经济正在通往软着陆的道路上,但风险仍然存在。欧美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若陷入深度衰退对有色金属的消费冲击是巨大的。

2、美国通胀失控,美联储货币收紧超预期,强势美元压制权益资产价格。美国无法有效控制通胀,持续加息。美联储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连续加息,但是服务类特别是租金、工资都显得有粘性制约了通胀的回落。美联储若维持高强度加息,对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是不利的。

3、国内新能源板块消费增速不及预期,地产板块继续消费持续低迷。尽管地产销售端的政策已经不同程度放开,但是居民购买意愿不足,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化解进展不顺利。若销售持续未有改善,后期地产竣工端会面临失速风险,对国内部分有色金属消费不利。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宽松货币&积极财政,工业金属充分受益》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王介超 SAC编号:S1440521110005

覃静 SAC编号:S1440524080002

邵三才 SAC编号:S1440524070004


08 重磅会议落地,内需扩大正当时

本周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鲜明政策信号,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食品饮料行业有望迎来景气拐点。重点看好三个板块,1)白酒。机构配置低,估值低,股东回报持续增强,动销有望明显修复,预期反转。2)啤酒。政策催化下餐饮需求有望复苏,渠道库存持续去化,轻装上阵蓄力明年。
1、本周重磅宏观会议定调明年将持续扩大内需,消费行业有望受益。本周一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和周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两次会议重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同时明确指出将通过政策工具加速内需恢复、优化供给结构,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消费行业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政策刺激的主要受益领域。
2、随着政策刺激力度加码,顺周期餐饮链有望率先受益于预期改善。我们持续看好:1)休闲零食、饮料行业保持高景气度,新渠道为行业内公司带来重要增量机会;2)结合持续复苏的餐饮渠道,建议关注具有拓新品或改革预期的调味品、啤酒及餐饮链标的,同时当前糖蜜市场价格环比进一步下降,对于酵母企业提升利润弹性有较大帮助。3)原奶周期拐点渐近,礼赠场景有望修复,乳制品继续结构升级,叠加高股息,性价比凸显。
【白酒】茅台中期利润分红公告,关注五粮液经销商大会动态
本周贵州茅台公告中期权益分派合计现金约300亿元,按照当前股价计算股息率约1.6%,加强投资者回报措施不断落地,在当前市场动销平淡,投资者情绪低迷之际,公司以实际行动对其他白酒公司形成正向引导,亦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持股信心。诸多酒企于近期召开经销商大会或者投资者交流活动来调整预期,如今世缘强调不会追求高于市场实际动销的开门红;习酒强调集团如期完成2024年计划任务,2025年将保持合理增长,为市场和经销商减负,确保市场供求关系更为合理。下周五粮液将召开经销商大会,其如何确认今年的经销商奖励及2025年市场费用投放策略,将通过普五量价关系对行业实施重要影响,我们认为需要高度关注。从投资角度看,2025年政府将加大消费资源的投入及重视程度,而短期消费环境承压导致板块估值处于较低水平提升了投资的安全边际,我们认为其中蕴藏着较好的投资机会。
【啤酒】:关注消费刺激政策落地,静待需求复苏
10月起,上海、杭州等地陆续推出餐饮消费券。近期多地陆续发放消费券,随着财政化债政策落地,12月政治局会议定调,各类消费刺激政策有望加快推进,近期龙头酒企月度销量转正,验证行业库存低位,25年轻装上阵,啤酒消费有望重启量价复苏,关注政策逐步展开下餐饮端需求复苏。啤酒行业处于资本开支末期,良好的回款账期和稳定的经营现金流使啤酒企业具有提升分红的能力,青啤等国企对于股东投资回报的重视度在逐步提升,分红比例仍有提升空间,重啤近年保持100%左右高分红率,红利属性突出。2024年喜力、重庆、乐堡、U8等强势品牌也加大了区域渗透和全国化趋势,进一步帮助企业完成8-10元价格带的卡位布局,行业结构升级仍在途中。啤酒竞争格局稳健,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啤酒消费有望重启量价复苏。
【乳制品】:生鲜乳价格企稳,关注旺季需求表现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披露,12月第1周(采集日为12月5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12元/公斤,同比下降15.2%,环比持平,生鲜乳价格有所企稳。分供需两方面来看,乳制品供给在持续优化,且从需求端来看,政策也逐渐对消费形成一定有利刺激,后续有望持续拉动乳制品消费。尤其年底临近春节,渠道备货情况有所增加。整体来看,明年供需结构趋势应该较今年有所改善。同时,从成本来看,未来原奶成本可能还会在低位运行,饲料中,如玉米价格,也有所下降,养殖成本有所改善,对乳企而言成本压力减小。
【调味品&速冻】:消费重视度提升,关注餐饮链行业改善进展
从本周政治局会议来看,明年会持续重视扩大内需,市场对于政策支持的预期逐渐升温。目前已经在部分地方发放餐饮券,尤其上海,发放力度较大。根据美团数据,在“乐享浦东”餐饮消费券发放后,11月上海浦东新区餐饮堂食消费额相较10月环比增长19.8%,同时,日均堂食消费者数量也环比增长10.8%。此外,各企业也在通过对接大客户、推新品等方式获得进一步增长,尤其重视对于山姆、百胜、盒马、塔斯汀等头部零售或连锁餐饮企业。
【软饮料&休闲食品】春节旺季临近催化较多,关注休闲零食年货动销
春节旺季临近,休闲零食开启备货节奏。三只松鼠线下分销高速增长,货盘产品不断丰富,果干炒货、坚果、瓜子等均取得高增,年货节公司产能充足,订单旺盛且对部分低价坚果礼盒和烘焙礼盒上调出厂价,预计公司营收和利润端能有亮眼表现。三只松鼠近期还和知名便利店品牌美宜佳全面推进深度战略合作,预计线下便利店渠道能贡献更多增量。
农夫山泉茶饮类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东方树叶在无糖茶市占率遥遥领先,高基数下仍有较好表现。从行业层面来看,包装水领域未发生恶性竞争情况,尽管农夫包装水目前同比仍有压力,但逐步修复中,公司对绿水占比进行适当控制,加大对包装水渠道管理和销售管理,包装水业务有望企稳回升。
风险提示:需求复苏不及预期,近2年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有所降速,国民收入增长亦受到影响,未来中短期居民收入增速恢复节奏和消费力的提升节奏可能不及预期;食品安全风险,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的关注热点,产业链企业虽然不断提升生产质量管控水平,但由于产业链较长,涉及环节及企业较多,仍然存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成本波动风险,近年来食品饮料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有所加大,高端白酒作为高毛利品类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小,但是低档酒和调味品等成本占比较高的品类盈利水平可能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相对较大。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重磅会议落地,内需扩大正当时》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安雅泽 SAC 编号:S1440518060003

SFC 编号:BOT242

陈语匆 SAC 编号:S1440518100010

SFC 编号:BQE111

张立 SAC 编号:S1440521100002

余璇 SAC 编号:S1440521120003

刘瑞宇 SAC 编号:S1440521100003

夏克扎提·努力木 SAC 编号:S1440524070010

研究助理:高畅

研究助理:马焱


0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大力提振消费,家居补贴有望扩大、看好运动户外赛道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2025年全年首要任务。“两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将继续发力;此次提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预计将有关于新消费场景有更多的支持,如“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2)预计消费政策有望加码,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将会延续且“加力扩围”。1)家居:今年各省市因地制宜,预计后续补贴仍具有可持续性,预计明年家居补贴范围和规模有望增加;2)潜在品类:目前已经看到部分省市关于家纺、童装类目补贴落地。预计冰雪、户外等服饰补贴有望纳入政府补贴中,看好运动户外赛道。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内部分公司处于产业链中上游,需要采购各类大宗商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直接材料采购成本占公司总成本比重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2)行业竞争加剧:家居行业进入从高速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加之行业跨界进入者增多、上市公司募投项目产能释放、客流碎片化等因素相互交杂,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行业竞争将从产品价格的低层次竞争进入到由品牌、网络、服务、人才、管理以及规模等构成的复合竞争层级上。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滑,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3)消费需求不达预期:目前国内外市场的经营环境、供应链也将面临不确定性,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达成带来不确定性。

报告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24W5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大力提振消费,家居补贴有望扩大、看好运动户外赛道》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叶乐 SAC编号:S1440519030001

SFC编号:BOT812

黄杨璐 SAC编号:S1440521100001

张舒怡 SAC编号:S144052307000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李强作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认为,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会议认为,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会议指出,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央地协同合力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六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七是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九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

会议指出,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要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保证足够力度;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各类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放大政策效应。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要大力提升抓落实的效能,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社会安全事件。增强协同联动,反对本位主义,形成抓落实的合力。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同时,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加强战略谋划,制定好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

会议要求,要做好岁末年初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各项工作,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全社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会议各项部署,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来源:新华社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视频号,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发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