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赵树凯:农村改革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摘   2024-11-06 11:25   山东  


文章来源华师大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公号

2024年10月17日,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赵树凯教授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南楼228会议室,就“农村改革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做了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韩钢教授主持,是社研院举办的改革开放史系列前沿讲座今年第三讲。


      赵树凯教授围绕农村改革的起点、农村改革的政策焦点和阶段划分以及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等几个问题做了展开阐述。他认为,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政策创新,而是政策革命,因为它颠覆了中国一些原有的基本政策的方向。农村改革的成果,既具有基础性,还有核心性。

     

     关于农村改革的起点问题,赵树凯教授认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岗村包干到户、安徽省委六条、四川省委万人大会、华国锋主政作为农村改革起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因此不能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关于农村改革的政策焦点和阶段划分问题,赵树凯教授认为,农村改革的基本政策聚焦于包产到户、雇工政策、政社分设、取消人民公社以及取消统购统销等。与之相应的政策还有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汽车、进城务工经商、村庄直接选举等问题。其核心是农民的自由问题。现有对于农村改革的阶段划分过于简单,他把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历史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三个阶段。


     关于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问题,赵树凯教授首先界定“成功”指的是实现家庭经营重建,这是一种“有限成功”。他指出,应用政治逻辑的新解释视角,即多元权力格局下的政策竞争来解释。也就是说,多元化的权力格局形成了开阔的新政治空间,政策竞争在新的政治空间中展开,政策创新在政策竞争中实现,改革局面由此奠定。赵树凯教授强调,发展决定于制度,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来自于制度的包容性。



     最后,赵树凯教授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概念、“高层关于包产到户政策分歧、改革开放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问题。


当代农政
讲述农政故事,评说农政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