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友:我与吴象

文摘   2024-12-24 09:20   山东  


吴象是安徽省休宁县人,192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宣传报道和政策研究工作,曾任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编辑,解放后较长时间任《山西日报》总编辑,中共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是新闻界威望颇高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文革前,《山西日报》是全国各省报中办得最好的一张报纸。

我和吴象过去不认识,只是我到新华社后,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在报上读到他的些文章、很受启发,有的就作为学习的范文和资料的剪贴在本上。他的文章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回避矛盾,抓往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间题,实事求是进行客观报道,他的文笔流畅、经常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很能吸引读者,引人思考。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1964年他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从太行山汾河湾》,我把它作为楷模来学习,至今这前文章还保存在我的剪报本中。

吴象是我在新闻记者队伍中最为敬佩者之一。过去,我对吴象知其人,见过面,交往甚少;但是,我对他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特别是写作能力,还是有所了解的。因为他的夫人刘玉是我们新华社山西分社的一名记者,我曾多次去过山西分社,同分社记者接触较多,对吴象间接有所了解。

万里同志听了我对吴象的介绍,很高兴。因为吴象是安徽人,这是万里向中央提出调吴象到安徽来的主要理由之一;二是他听我说吴象在文革开始,改组北京市委时,他曾李雪峰到北京任过一段《北京日报》的副总编辑。万里同志听我说了之后,他想来了,有了这个模糊的印象。

我说:吴象无论资历(三八式)、业务(文革前,《山西日报》是全国省报中一张模范报纸),各方面水平都比我高得多,强的多,是我敬佩的记者之一……万里同志当即表示要调他到安徽来。我接着说:不过,现在他的处境很不好,文革时他被当作走资派关牛棚挨批斗,文革后又说他反大寨,说他紧跟四人帮,整王谦(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又把他关起来,至今还在关押着呢。

万里同志问我:究竟是什么问题?并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各地都在解放干部,他们怎么还在关人?

我坦率地讲了我的一些看法:山西的问题我作过多次调查,1969年我和新华社记袁木、朱承修等同志一起参加讨论和贯彻过中共中央关于制止山西武斗的“7·23”布告工作。在“7·23”布告发布之前,七月初,我和袁木、朱成修就到达了山西,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山西省核心领导小组。那时王谦还在监狱里关着,我们曾经三次找王谦谈话,写了几篇《国内动态清样》反映他的意见和要求,所以他认识我们。他被释放了,后来又当上了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的派性十分严重,王谦是支持陈永贵的。吴象对大寨有些看法,就说他反大寨。

“四人帮”垮台后,搞清查时,王谦和陈永贵以所谓吴象紧跟江青整王谦,就又把他关了起来。据我所知,吴象在政治上没有问题,他们所罗织的那些“罪状”,根本不是事实。

可是,王谦他们以人划线制造新的觉假错案,就硬是把吴象抓起来,关着不放。山西在清查中的问题,不只是个吴象,还有那么一批人。我们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方言的情况,同吴象差不多,也还关押着呢。因我和袁木、朱成修在王谦被关押期间,我们有过几次触,写了三篇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的《国内动态清样》,王谦不仅认识我们,而且还特别感谢我们。所以,1977年冬我受总社领导委派专程去找王谦,解救方言。可是,没想到王谦不给这个面子,便是不见………

万里同志听了之后说:这算什么问题,全国都在解放干部,他们还在莫须有地罗织罪名关押干部。

于是,万里果断做出决定、并亲自打电话向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提出,要求调吴象到安徽。

胡耀邦对万里非常支持。他当即亲自打电话给王谦,要吴象立即到中央组织部报到,有什么问题以后再说。就这样,吴象第二次走出“牛棚",于1978年秋,赤手空拳到了安徽,

万里同志和省委主要领导顾卓新、赵守一等都很满意,很高兴,准备先按文革前在山西省委时的任职,任命吴象为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个“波折”。说起来是个发人深思的真实故事。事情经过是这样:1978年秋,就在万里率安徽代表访问美国期间,吴象总感到没有带组织关系来,到安徽来任命,不符合传统的组织调动手续。更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山西省对他的审查,没有作出结论。他认为山西省委书记王谦一手操纵的对他审查是不公正的,是错误的。他要讨个说法。为此,他决定趁此机会,回山西找省委领导对他的问题讨个说法,把组织关系正式转来。

遗憾的是,他没有想到山西省委领导,根本不予理睬,既不予以作结论,也不给他转关系。于是他一气之下,19781220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一封近万言的控告信,结果也是查无音信。

万里从美国回来之后,问我吴象回山西干什么去了?我说:他回山西转关系去了……万里当即对我说一段很有风趣,令人惊异的心里话:你们这个吴象真是个书呆子,讨什么说法,什么时候了,有什么真理可讲,转什么关系呀?!你看人家赵守一,去年(1977)夏天来安徽之前,还没有解放。中央组织部一个电话调他到安徽,他赤手空拳立即来到安徽,省委立即宣布他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陕西省委一些领导不服气,不仅不给转关系,而且还在《陕西日报》上刊登整版文章批判他。我们针锋相对地让赵守一在全省的会议上作报告,然后在《安徽日报》上也登了一个整版的中共安徽省委书记赵守一的报告。你吴象明知道山西在整你还要回去抓他讨个什么说法,还要他给你转什么组织关系?你来时,我没要你的什么组织关系,他们不给,我们照样任命。他们开除了你,我们马上就吸收。我是省委书记,我有权在特殊情况下直接吸收党员……

我听到万里这番话感到很惊奇!我说:最近吴象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了他的情况,并把他写给中央组织部的一份关于他问题的申述材料,要我转给你。万里接过这份洋洋万言的申述材料,粗略地翻了翻,没有仔细看就交还给我了。他说:要不我怎么说他是个书呆子呢。我不在家,他要回山西一趟,赵守一不同意,他非回去不可。他应当知道,他在那种特殊情况下要不是身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亲自打电话给王谦,能出得来吗?他不知道他出来多不容易啊。怎么样啊,不是又扣住了吧。他能给你作什么结论吗,能给你开什么组织介绍信吗?你不给中央组织部写这封信还好点,写了这封信更麻烦了。这不是授人以柄嘛。王谦会说:你不是给中央写信告我了吗?那好,我就等着中央来调查吧。短时期能有什么结论,这不就把你拖住了吗?

万里用右手指边敲着额头,边似有所爱地又说了一遍“这个书呆子”!然后转过头来对我说:你告诉吴象不要再等他们的什么结论了,我们省委已经正式任命他为中其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了,组织关系不给转就不要了。如果他们开除你党籍,到我们这来再吸收……你叫他赶快回来!我再跟耀邦同志说说。让山西省委同志吴象赶快回来,有什么事情回来再说。

就这样,吴象很快回到了安徽。

 吴象(右一)与万里(中)

找到了比我更合适人选,分社和省委的关系已经疏通,我就千方百计地寻找理由离开安徽。1979年初,国际部的孔迈准备出任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他要我同去当驻日记者。因为我出生在东北,日本占领时期学过了几年日文,总社领导同意我去日本。万里同志听说我要去日本,也就不好再挽留了。

然而,正当办理出国手续时,中越边境战争即将爆发。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阎吾听说我从安徽回来要去日本,就找到社领导,点名要我上战场当随军记者。社领导要他征求我的意见。阎吾对我说:现在战争就要打响了。军分社的记者队伍老的老,小的小,老的能再上战场的没儿个,年轻的记者不少,上战场可以,但写作能力差,没经验,担心不能及时写出战地报道来。

他接着说,现在最缺乏的是写作能力强,有经验的中年记者,所以我们选中了你。你是位写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名记者,你还没有经过战争考验,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你也是个很好的考验。他“将我的军”半开玩笑地说:上战场就会有牺牲,你敢不敢去....接着他似乎知道我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他说:“我估计战争时间不会太长,要去日本等打完仗回来再去

其实,这种事谁都知道,战争总会有牺牲的。点到谁的头上,谁都不好说不去,而且对我也确实是个难得机会。过去战争年代我没赶上,没有经过战场上战火考验,现在机会来了,领导找到我头上了,我不能不去。就这样,2月上旬我就穿上军装,拿起枪,到云南中越边境。216日战争打响了,我就随着西线前线部队跨过红河边境打到了越南的老街、古柳、柑塘,直到黄连山下的沙巴城,于3月下旬,撤回到中越边境我方的河口县驻防总结我这个没有军籍的军人、军事记者,不仅到了第一线阵地,而且写了许多战况通报和战地通讯报道,有的被评为好稿,荣立三等军功。5月中旬在昆明召开表彰大会后,6月中旬,回到北京。遗憾的是,当我回到北京时,调整后的新华社驻东京分社,在分社社长孔迈带领下,已于3月间去了东京。原定我去东京分社的名额,已改为别人所代替。至此,我去日本的计划落空了。

万里同志听说我凯旋,又要求我到安徽。这次我去安徽主要是协助时任省委副秘书长兼省政策研究室主任吴象搞调查研究工作,重点是写稿子。这段时间,正是安徽一些地方兴起联产承包责任制迅猛发展时期,围绕包产到户,在安徽以至全国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我和吴象旗帜鲜明支持安徽以“双包”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写了大量的内参和公开报道。


1980年初,万里同志调回北京前后,围绕包产到户的争论,也随着从安徽到中央以及全国许多地区,而且日趋激烈。特别是19801月下旬到2月初,国家农委召开的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争论十分激烈,以至出席会议的安徽代表遭围攻。

此时,《农村工作通讯》第二、第三期连续发表文章,公开批安徽。根据万里同志指示,我和吴象写文章针锋相对不点名地进行反驳。198049,《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写的近一个整版的长篇文章联系产量责任好处多,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接着,我和吴象又重返安徽,参加省委主要领导在芜湖召开的皖南三个地区地委书记会议后,针对会上出现的否定包产到户的回潮风,连续发了8江淮地区见闻共两万多字的内参报道,大力颂扬包产到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071


当代农政
讲述农政故事,评说农政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