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重地”雷州,自楚时开石城,汉代设徐闻县,隋唐置海康县,开始了城市独立发展的历史。自唐代到清代,历任军治、路治、府治,成为名副其实的雷州半岛的中心城市,范围覆盖今之湛江、遂溪、徐闻等地。雷州古城的建设,遵循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格局,充分体现中国封建王朝地方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雷州文化是广东岭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雷州半岛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雷州半岛大部份人都是讲雷州话。雷州方言从属于闽南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闽南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台湾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潮汕、雷州半岛、海南省等地区,以及浙江、江苏、江西、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雷州歌,是雷州半岛的一朵灿烂而又独特的花,盛行于整个雷州半岛。雷州歌这一艺术形式,是雷州半岛人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其最原始的音乐因素,起源于雷州话的方言语音。明朝末年,海康县白沙区麻扶桥就已经有赛歌活动。据文史记载,当时麻扶桥歌台很有名,凡是雷州半岛知名歌手都到过这里赛歌。雷州半岛各地每逢元宵喜庆或神诞,都纷纷设立歌台。清代雍正年间,雷歌爱好者凑成班子,演出一些有故事情节的雷州歌,称为“雷州歌班”。后来,“雷州歌班”向粤剧学习,把粤剧的剧本、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移植过来。从此,雷州歌就变成了具有雷州特色的“地方戏曲”。汉武帝派张骞开通西域之后,接着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同时面向南海,开通一条与海外交往贸易的远洋航线,即今所称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行船可五月,有都元国……”这是对西汉徐闻港最早的文献记载。西汉徐闻县是合浦郡属县之一,辖地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含今徐闻、海康(雷州市)、遂溪三县和今湛江市区原属遂溪县之地(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东海岛)。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北部七洲洋南下,雷州半岛东海岸仍是这条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名雷州后,雷州半岛主港口迁移至海康县(今雷州市)南渡河口南浦津,靠近雷州城,成为雷州半岛的海运中心,是我国南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雷州人民为纪念宋代被贬或途经雷州的十位著名官员(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李光、赵鼎、胡铨)在当地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尊为“雷州十贤”,并先后修建真武堂、寇公祠、十贤祠、苏公亭等历史性纪念建筑以示敬仰之情。这些历史贤士的影响,奠定了雷州尊贤重教、包容多元的文化风尚。雷州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南珠”重要产地,唐宋时期手工业渐趋发达,纺织、铁工、木雕、陶瓷为重要的地方产业。“葛布”自宋代至民国延续千年,质地精良,唐代列为贡品。宋元雷州窑(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通过“南海陶瓷之路”销往海外。雷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从唐至元,被贬官吏、政治家和民间英雄,或传播知识,普泽教化,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或抵御外敌,流芳千古;从明至清,有研学著述的文学大师,有才思过人的艺术大师,有坚韧不拔的华侨领袖,也有艰苦创业的商业奇才;民国时期,涌现出大批近现代爱国志士和革命领袖,为两广海南地区的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雷州因在先秦时期为越、楚势力,至今仍为先民遗风保留的民俗城。雷州民俗风情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在雷州,楚越遗风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服饰上,更深深融入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雷州因其优越的山水自然资源,形成一座秀美的生态城。雷州山水相依,既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又有层峦叠嶂的山峰,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自然美景。比如雷州西湖,作为雷州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