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民国的县长有多难当,海康县38年里竟换了39任县长

乐活   2024-11-08 07:55   广东  
在民国时期,县长一职堪称“高危职业”,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县长们往往过得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他们就可能被迫离职,甚至“销声匿迹”。
在民国38年间,广东海康县竟历经了39位县长的更迭,这一职位的变动速度之快,简直堪比旋转木马。
在某些时段,县长的更换更是频繁得惊人,一年内竟有5位县长走马灯似地上任又离职,刚刚坐热的椅子转眼间就可能易主。
民国时期的县长任命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至1928年);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8至1937年);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至1945年);四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至1949年)。
尽管这四个阶段在名义上均隶属于国民政府体系,但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各级行政机构的架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县长的职责范围与工作内容也随之有所不同。
粤军第七路司令官黄强在雷州城门前留影 雷州(1921年)
以下是对这民国时期海康县县长(或知事)相关情况的简要概述:
陈发初,广西灵山人,1912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陈炳炎,广东海康人,1913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吴天宠,广东海康人,1913至1915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符梦松,广东海康人,1915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何孔安,广东海康人,1915至1916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杨学绅,广东海康人,1916年3月至1917年4月担任海康县知事。
杨鼎福,广东海康人,1918至1919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张希骞,广东海康人,1919年担任海康县知事。
何春帆,广东海康人,曾任海康县长,具体任职时间不详,大概在1919年至1922年之间。
刘鄂,广东海康人,曾任海康县长,具体任职时间不详,大概在1919年至1922年之间。
彭良辅,广东海康人,曾任海康县长,具体任职时间不详,大概在1919年至1922年之间。
陈炳炎,广东海康人,1922至1924年11月担任海康县县长。
王志炳,广东海康人,1925至1925年12月5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苏民,广东海康人,1925年12月5日至1927年1月8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谢莲航,广东海康人,1927年1月8日至1927年6月2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冯天如,籍贯不详,1927年6月2日至1927年7月11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沈竞,籍贯不详,1927年7月11日至1927年9月24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黄德刚,籍贯不详,1927年9月24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张熙,广东海康人,1928年2月10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刘鄂,籍贯不详,1928年10月8日至1929年7月2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姚之荣,广东海康人,1929年7月2日至1930年6月23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李晖南,广东台山人,1930年6月23日至1931年1月6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胡钰,湖南宁乡人,1931年1月6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缪任仁,广东五华人,1931年5月24日至1933年10月28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覃元超,广西人,1933年10月28日至1935年6月22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1934年,陶云逵教授在雷州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在苏楼巷留影
林振德,广东揭阳人,1935年6月22日至1936年10月3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赵濂,安徽怀宁人,1936年10月3日至1937年10月5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许济,广东番禺人,1937年10月5日至1938年1月13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邓定远,广东海康人,1938年1月13日至1939年7月担任海康县县长。
邱桂兴,广西玉林人,1939年7月至1941年6月19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邓振亚,海南儋县人,1941年6月29日至1942年7月13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庞成,广东化县人,1942年7月13日至1943年5月18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王光汉,广东海康人,1943年5月18日至1944年2月担任海康县县长。
李耀寰,籍贯不详,1944年2月至1945年4月担任海康县县长。
王一心,广东海康人,1945年4月至1946年4月18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刘剑元,广东五华人,1946年4月18日至1946年11月13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陈宏葵,广东始兴人,1946年11月13日至1947年12月担任海康县县长。
薛文藻,广东遂溪人,1947年12月26日至1948年6月24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陈悱桐,广东徐闻人,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12月5日担任海康县县长。
那么,这种县长“走马灯”现象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是时局动荡与官场腐败。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内外交困、政治动荡的时期。官场腐败严重,各级官员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略民生,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这种不信任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使得县长的任期变得极为不确定。
同时,由于时局动荡,县长们往往难以有效治理地方,政绩不佳,也容易被撤职或调任。
二是军阀割据与财政压力。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现象严重,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经常对地方政府进行干涉和控制。县长们往往需要在军阀的压迫下工作,既要筹集资金养兵,又要应对军阀的各种要求,财政压力巨大。
在这种环境下,县长们往往难以有所作为,甚至可能因为无法满足军阀的要求而被撤职。此外,军阀之间的争斗也导致地方政权频繁更迭,县长们的任期自然也就不稳定。
三是民众参与与政治活动。民国时期,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民众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县长们的政绩和表现往往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一旦县长们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或期望,就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这种民众参与度的提高也加剧了县长更迭的频率。

小蔡闲话雷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