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明清时期捕鲸远近闻名,只因民众生活困苦,鲸鱼浑身是宝
乐活
2024-11-23 08:14
广东
雷州半岛因三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加之充沛的自然光照条件,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雷州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雷州府志》指出,当地因人多田少,老百姓多以采海味为业。雷州这片海域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岭南极为重要的渔产区。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记载,雷州府海产多达六十种以上。万历《雷州府志》详列本郡“鱼之产” 类中,鲸赫然排在首位,被描述为“海龙翁,大如屋宇”,可见其在当地渔业中的特殊地位。鲸,这一古代华南海域的巨型海洋哺乳类动物,在当地有着海鰌、海龙翁、海主等形形色色的称呼。雷州半岛周边海域,在地方志记载中是特殊地理位置与潮汐现象的调黎海域,成为了鲸的生活区。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生动描绘了海鳅鱼(鲸)的伟岸身姿,其体型之巨,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仿佛就在眼前。当船只途经调黎海域,那深阔之处,十余座似山之物出没,篙工告知并非山岛,而是鳅鱼背,其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箕,舟子们面对如此庞然大物,胆战心惊,唯有鼓船而噪,待其没去才敢继续前行。这一记载,无疑给这片海域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惊险的外衣,也让后人得以一窥当时鲸在这片海域的震撼存在。据清代嘉庆《海康县志》记载,那海鰌鱼(俗名海龙翁、海公),小者亦千余丈(虽有夸张,但足见其大),声如雷,气如风,喷沫如雨雾,背脊耸嶐仿若海上之山,行海者远远望见便急忙躲避。疍户们却毫不畏惧,他们聚船数十,采用独特而充满勇气的捕鲸方式。用长绳系铁鎗掷击之,此谓之下标,且三下标乃得之,其中次标最为凶险,因为首标时鲸尚未知痛,末标后犹负痛行数日。船只需缓缓尾随之,待其困毙,再连船曵绳至水浅处才开始屠宰。那无鳞、皮黑色且厚达十许的鲸,肉可炼油,成为了蛋民们生活资源的一部分。疍民们在多年的经验总结中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用千百年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工具和办法捕鲸。鲸鱼肉多,而且价钱便宜,这对当时生活困苦的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比如,在一本名为《鲸与捕鲸》的小册子中,竟密密麻麻地罗列出了四五十种鲸鱼的用途。不过,人们进行捕鲸活动,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在鲸鱼身上蕴藏极为丰富的鲸脂、鲸脑油以及鲸须。 鲸脂可炼成鲸鱼油,用来点灯照明,无烟无臭又耐用,旧时只有皇室贵族方能使用。
然而,时光流转,到了现代,除了偶尔看到搁浅的鲸鱼之后,在雷州海域已难觅到大鲸鱼的踪迹了。历史上,广东人素有食尚新奇的习性,对“异馔”有着特殊的嗜好,所谓“飞潜动物皆可烹食”,鲸因其具有食用及其他多种价值,惨遭滥捕滥杀。明清以后,雷州半岛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对海洋资源的索取毫无节制,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雷州人那充满热血与传奇色彩的捕鲸盛事,如今只能在古老的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等历史记载中去寻觅踪迹,成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绝响。这也警示着人们要重视海洋生态的保护,莫让更多的海洋生物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