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国内仅存两枚的咸丰镇库钱,一枚在故宫,一枚在这
乐活
2024-11-17 08:05
广东
镇库钱是钱局在开铸流通货币之前,为了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而专门铸造的一种大型超重钱币。在古代,钱局在铸造货币时,通常会在库房内设立神堂,以供奉财神、仓主、土地、火神等神位。神堂的香案上方,往往悬挂着一枚特制的大型钱币,这枚钱币上覆盖着红绸,下端垂挂流苏,这样的钱币便被称为镇库钱。镇库钱起源可追溯至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的南唐时期,此后历代均有铸造。现存已知最早的镇库钱是“大唐镇库”(唐朝镇库钱),于南唐李璟帝保大年间(943年-957年)制造。镇库钱是钱局特别制作的非流通性钱币,堪称花钱中的瑰宝。花钱非流通货币,而是中国民间一种自娱自乐、寄托吉祥和避邪等寓意的钱币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早的时期。早期花钱的制作相对粗糙,图案和文字也较为简单,主要体现了民间对于吉祥、避邪等美好愿望的追求。镇库钱便是花钱的一类。由于它与钱币铸造制度紧密相关,因此古人在编纂钱谱时,都会将其与历代流通钱币一并收录。镇库钱通常尺寸庞大,铜质优良,铸造工艺精湛,部分钱币上铸有“镇库”字样,但大多数则没有。这类钱币极难流出钱局,只有在社会动荡时期,才有可能偶尔外流。在清代,镇库大钱仅在咸丰年间由宝泉局与宝源局铸造过。其中,宝泉局隶属于户部,宝源局则隶属于工部,这两局合称为京局。镇库大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被视为镇库之宝,因此在铸造时,钱局极为慎重。它们精选上乘的黄铜材料,并倾注匠人之心,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正因如此,其铸造数量有限,存世量极为稀少,显得尤为珍贵。雷州市博物馆藏有一枚传世“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镇库大钱,直径14厘米,厚度1厘米,重1050克,正面是“咸丰通宝”的楷体字,反面是“大清镇库”的楷体字,笔法雄浑有力。这枚“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镇库大钱与丁福保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古钱大辞典》记载的形制规格完全一致,经国家文物专家组鉴定为真品,属于国家级文物。据说,民国初年,有人从库房里偷出仅有的五枚“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镇库钱,后来三枚被英国人购去,流失海外,一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另一枚则藏于雷州市博物馆。这些钱币是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1850年-1864年)发行的,当时的清廷财政吃紧,金融局势不稳定,发行过很多不同的钱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深受钱币收藏家们的喜爱。1983年,当时的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在三元塔公园筹建博物馆,并积极发动群众献捐文物,支持博物馆建设。在此号召下,有一位货郞(糖糕客)把收集到的“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铜钱拿到海康县文化馆奉捐,当时文化馆给了他20元奖励。然而,至于这枚铜钱如何从相距万里的京师,流入大陆最南端的天南之地,我们已不得而知。物以稀为贵,雷州市博物馆所珍藏的清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铜钱。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国内仅存的两枚咸丰通宝“大清镇库”铜钱之一,其罕见程度不言而喻,堪称清代大铜钱中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