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十岁,雷州的三十年
乐活
2024-10-01 10:12
广东
今年,正值雷州撤县设市30周年。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30年的时光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雷州而言,这30年却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30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雷州90后,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成长,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雷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三十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家庭收入大幅提升,从过去的几百元增长到如今的数千元乃至更多,消费能力显著增强。这里体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丰富,绿色、有机食品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衣着打扮更加时尚个性,展现了新时代雷州人的风采;耐用消费品从简单功能向智能高端全面升级,汽车也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房产的改善和金融投资的兴起,更是为雷州人民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二是社会治安环境大幅改善。曾几何时,雷州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社会治安面临诸多挑战。盗窃、抢劫、打架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街头巷尾缺乏安全感,这不仅影响了雷州人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者望而却步。虽然现在的雷州治安环境还有许多不足,但相比以前黑恶势力的猖狂以及外地人“谈雷色变”的印象,现在的雷州治安环境已经大幅改善。这不仅提升了雷州的城市形象,更为雷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历史名城面貌空前改观。在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方面,传统建筑得到保护修复,现代建筑兴起且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区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较大改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得到保持,历史遗迹及非遗等得到发展和传承。这带来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居住环境舒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城市形象也全方位提升,成为有韵味且充满活力的历史名城、知名文化旅游地和宜居城市。尽管雷州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发展速度仍与广东乃至全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GDP上看:1993年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3.2亿元,2023年雷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42 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6.8%,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9.7%,雷州市的增长速度整体上低于全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名城保护以及人才促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历史长期投入滞后。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这使得它远离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和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原地区。这种偏远性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快速传播到这里。例如,在中原地区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时候,雷州半岛由于地理阻隔,较晚才接触到这些先进技术,从而在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落后于其他地区。雷州由于地处南端,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封建王朝时期,雷州半岛没有像关中地区或成都平原那样受到大规模的开发。缺乏官方的大力扶持和资源投入,早期的土地开垦规模有限,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使得雷州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形成稳定的粮食产量来支持人口增长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没有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许多农田只能依赖自然降雨,一旦遇到干旱年份,就会面临粮食减产甚至饥荒的风险。在早期航海技术不发达时,雷州虽为沿海,但并没有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贸易。一方面,航海技术的限制使得船只难以进行远距离航行,雷州难以像珠三角地区那样在早期就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对雷州的海洋贸易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下,雷州的海上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无法像泉州等地那样在特定时期凭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经济。当航海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后,雷州半岛又因为前期缺乏海洋贸易的基础和经验,在海洋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航海贸易体系,拥有众多熟悉海外贸易的商人、水手和完善的港口设施,雷州难以与之竞争。二是地理环境先天不足。经济腹地小,水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发也制约了雷州的发展。雷州地处沿海地带,虽然拥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但陆域经济腹地相对狭小。意味着雷州在吸引外部投资、拓展市场以及资源调配方面面临一定局限。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市场空间限制了大型产业项目的落地和产业链的延伸,影响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长潜力的释放。由于雷州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干旱时期降水量稀少,难以满足当地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当地缺乏大型的、稳定的水源地,地表水的储存和利用效率较低,而地下水的开采又面临着诸如过度开采可能导致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的匮乏对雷州的农业生产影响尤其明显,许多农田依赖于有限的灌溉水源,一旦出现干旱,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工业发展也因水资源的限制难以大规模扩张,一些对水资源需求较大的产业项目无法顺利落地。雷州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台风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往往造成农作物受损、基础设施毁坏和人员伤亡;干旱则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业减产等问题。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增加了防灾减灾的成本,还影响了雷州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工业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城市化则是人口、资源、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回顾雷州的发展历程,“两水一牧” 战略曾在一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是,“两水一牧” 在促进雷州的水产、水果和畜牧业发展方面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雷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水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广袤的土地适合水果种植,自然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在“两水一牧”战略的指导下,雷州的水产、水果和畜牧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也为部分农民和从业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路径。但是,将政府的资源过度投入到“两水一牧”,使得雷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步伐缓慢。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政策、资金等未能得到有效的倾斜和投入,导致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集群。在城市化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滞后,无法为城市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缺乏经济支撑,从而严重影响了雷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看湛江的“98大案”,这一事件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对湛江及雷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一夜之间,许多不良资本涌入,在招商引资的名义下,大量资金投入到了一些不合理甚至违规的项目中。从表面上看,当时的湛江和雷州似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经济繁荣景象,到处是大兴土木的建设场景,一些看似规模宏大的项目纷纷上马,各种经济数据在短期内呈现出“大进步”、“大发展”的态势。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不健康的资本运作和扭曲的经济结构之上的。不良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它们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大量资金流向了一些高风险、低效益甚至是非法的领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真正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反而为后来的经济调整和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四是社会事务复杂繁重。雷州作为人口大市,社会事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显著。民众的需求多样,问题纷繁复杂,这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上个别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使得民众更倾向于通过上访等非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这种心态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削弱了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得政府在推动改革和发展时面临更大的阻力和挑战。在应对复杂繁重的社会事务时,干部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和民众信任缺失的双重压力,干部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工作积极性受挫。这不仅影响了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削弱了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雷州人的家族观念较为浓厚。这种家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裙带关系的滋生,影响社会治理的公平性。例如,在基层选举过程中,个别村庄出现家族势力操纵选举的情况,推举出代表家族利益而非全体村民利益的候选人。在一些公共事务决策中,个别家族势力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而阻碍合理决策的推行,使公共资源的分配不能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雷州浓厚的人情文化,虽然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社会治理方面可能会对法治建设造成挑战。例如,在处理个别纠纷或违规行为时,人情因素干扰了执法和司法的公正性。还有个别人通过人情关系来减轻处罚或逃避责任,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这种人情文化还可能导致一些民众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寻求人情关系的庇护,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也造成了许多信访问题发生。五是政商环境错综复杂。政治、干部、营商环境以及人情社会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相互交织。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其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雷州干部队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利因素,因为年龄偏大往往伴随着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且,部分干部的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较低的学历水平往往意味着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方面存在障碍,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执行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应对挑战的能力。比如,个别单位的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本领域的发展缺乏思考和规划。从干部队伍的发展生态来看,政治生态、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激励严重不足。在政治生态方面,缺乏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这使得一些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干部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同时,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不成正比,这也导致许多年轻干部外流。年轻干部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得干部队伍整体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对雷州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种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复杂的人情社会相互作用,进一步恶化了营商环境。由于个别干部能力不足和官僚主义作风,在企业办理审批手续、寻求政策支持等过程中,出现政策解读不准确、办事流程繁琐、故意刁难等情况。人情社会的存在,又使得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处理各种人情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得雷州的营商环境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雷州社会治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经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来解决。雷州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地区,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支持是实现发展突破的关键一步。雷州应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级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南自贸区(港)等对本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紧紧抓住“四区合一”叠加发展重大机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平台。争取设立湛江出口加工区,将出口加工区纳入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升雷州在区域海洋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雷州的需求较为迫切。由于雷州地域广阔,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应积极向上级争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例如推进湛海高铁建设,改善雷州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通连接,缩短时空距离。同时,争取公路建设资金,完成207国道雷州邦塘至白沙段改线工程。对现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雷州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分布不均,易发生旱涝灾害。争取水利工程建设政策,加快实施雷州半岛“百库千塘万池”输水储水网络工程,推进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提高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雷州拥有丰富的特色产业资源,如特色农产品、海洋资源等。要精准对接上级的产业扶持政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雷州的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产业为例,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争取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造雷州特色水果品牌,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海洋产业,争取海洋牧场建设、海产品深加工等政策,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雷州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单位一把手的选拔任用至关重要,这些干部的素质能力决定了雷州未来发展的水平。所以,改善政治生态环境、扭转干部作风是雷州实现突破的必然要求。基于雷州干部队伍的现状,建立一套符合雷州实际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至关重要。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注重选拔任用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实干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干部。在选拔过程中,充分考虑雷州的发展需求,如在经济发展方面,优先选拔思路清晰、敢于担当的干部到关键岗位任职。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拓宽干部选拔渠道,让更多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监督,确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防止出现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不良现象,为雷州的发展选拔出真正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队伍。针对雷州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具有雷州特色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根据雷州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社会治理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例如,针对雷州文旅产业发展,开展雷州文化及旅游规划开发相关培训;针对农村社会治理,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培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组织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经济社会发展经验,邀请专家到雷州进行现场授课指导,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培训教育,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干部队伍能够适应雷州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雷州实际的干部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保障干部积极工作、转变作风的重要举措。明确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如经济发展指标、社会稳定指标、民生改善指标等,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薪酬、晋升等挂钩。加强对干部日常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充分发挥雷州当地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雷州的社会民风对雷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善社会民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雷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选好村“两委”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极为重要。村干部如同村庄的领航者,在引领价值导向方面,他们以自身品德为示范,树立道德榜样,传播现代文明观念,能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遵循现代文明理念。村干部公正的处事态度会在村民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使村庄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文化素养高的村干部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法规,并准确传达给村民,同时,他们能够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俗传承经验,对雷州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在营造村庄环境方面,村干部充当化解矛盾纠纷的协调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稳定村庄环境的关键力量,是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雷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结合雷州的实际情况,突出雷州特色。在社区层面,可以开展“雷州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以雷州传统的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文化为基础,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乡村,可以开展“雷州美丽田园乡村”创建活动,结合雷州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建筑,打造既具有田园诗意又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乡村环境。在学校,开展“雷州文化进校园”活动,将雷州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通过这些具有雷州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依据雷州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雷州人民具有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例如,在雷州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元素,通过民间艺人的表演、传统故事的讲述等方式,传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以雷州传统的商业诚信文化为基础,倡导企业员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本土实践,提高雷州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政策宣传与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雷州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将为雷州的突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雷州教育的改变,短期靠校长,中期靠教师,长期靠党委(政府)。从短期来看,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在学校管理、教学安排、资源调配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比如优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育的改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期而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高素质、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长期来看,党委(政府)在教育方面承担着宏观规划、资源投入、政策制定、教育人才选拔等重要职责。可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分配,选用优秀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从整体上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深入挖掘雷州文化的内涵,是提升雷州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雷州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入研究雷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如雷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雷州文化中的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等元素。通过建设雷州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集中展示和研究雷州文化。保护和修复雷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让雷州人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厚重。让雷州人民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雷州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开发以雷州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雷州历史文化之旅”,将雷祖祠、三元塔等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在旅游景点中,设置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雷剧表演、雷州石狗雕刻等传统工艺。举办雷州文化旅游节,展示雷州的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雷州的经济发展,还能将雷州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提升雷州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增强雷州人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