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民国时期海康县驻军的历史风云与力量角逐

乐活   2024-11-20 08:45   广东  
民国时期,那是一段黑暗与动荡交织的岁月,海康就像惊涛骇浪里的孤舟,在军事纷争的汪洋中飘摇。
民国7年(1918年)春,军阀龙济光部与荣新部激战后,龙部兵败退守雷州。
为了那岌岌可危的防线,龙济光病急乱投医,招安了李福隆匪股。
那李福隆本是个恶名远扬的匪首,杀人越货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如今被封作雷州游击统领,他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如一群恶魔般游驻于海康、徐闻、遂溪等县。
他们所到之处,宛如蝗虫过境,百姓的财物被洗劫一空,房屋被付之一炬,无辜的生命在他们的屠刀下消逝。
村庄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田野里长满了荒草,人们流离失所,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从南城墙眺望平原上的稻田  雷州(1932年)
同年8月,陆荣廷下属部队进驻海康县城。他们的到来,并未给百姓带来期待中的安宁。
因为军队的进驻意味着更多的物资需求,百姓们本就所剩无几的粮食被征走,家中的青壮年被拉去充作苦力,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压抑之中。
民国9年(1920年)11月,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将目光投向了海康这片动荡之地,他派其部属蔡炳环团进驻海康、徐闻县剿匪。
民国10年(1921年),陈炯明为了进一步巩固在粤的统治地位,派其第七路司令黄强率部进驻海康。这一年,海康的民团多达5000余人,他们驻防在县城及各区。
民国13年(1924年),雷州善后守备队黄勋南营驻防于英利圩一带。
民国14年(1925年),海康的战火依然没有熄灭。
10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奉命南征军阀邓本殷,攻占雷州后进驻海康城。他们带着革命的使命而来,却也不可避免地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动荡。
两个月后,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南征,先后在海康沈塘、徐闻等地围剿土匪。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军队陈济棠部直属第二独立团、第三独立团、第四独立团,为剿匪先后进驻海康、徐闻两县。
民国29 - 31年(1940 - 1942年),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团第二大队及国民党海康县自卫大队2000余人,驻防县城。他们的身影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穿梭,军事管制让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
雷州县城牌坊  雷州(1932年)
民国32年(1943年)2月,那是海康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日军入侵占领雷州和遂溪,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日军如豺狼般侵占了海康城,那面象征着侵略的膏药旗在城楼上高高飘扬,仿佛是恶魔的旗帜,宣告着死亡和毁灭的降临。他们在县城、南兴、乌石、企水等地驻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同时,从广州湾调来的一批伪军也驻进海康城,他们助纣为虐,与日军一起对百姓进行残酷的迫害。
民国34年(1945年)9月,曙光似乎降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司令邓龙光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率领两个军开进南路地区。
他们先后成立了“剿匪总指挥部”、“清剿区司令部”等军事机构,并命令四十六军一八八师开进海康,分头接受日伪军投降。
区司令部把伪军符永茂部编为国民党雷州守备部队,任命符永茂为雷州守备司令。
然而,这看似和平的过渡,却隐藏着新的危机。国民党内部的纷争和复杂的军事安排,让海康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
民国34 - 38年(1945 - 1949年),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团1000余人驻防海康,同时,海康县国民党自卫大队1000余人驻守县城。
这些军队的存在,并没有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让海康在战后的恢复过程中举步维艰。
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上艰难地重建家园,心中对和平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海康的这段历史,是一部用鲜血和泪水书写的苦难史。
每一个年份、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记忆中,成为了他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也成为了后人反思历史的沉重教材。

小蔡闲话雷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