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南宋名相李纲雷州中秋夜,与子寺庙饮酒赋诗篇
乐活
2024-09-15 08:09
广东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年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他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即位,不久以“专主战议”被谪。次年高宗即位,拜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五日,又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挤。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多次上疏,陈说抗金大计,都未被采纳。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因在朝廷上极力主张抗金,李纲被投降派所排挤,被贬琼州府万安军,次子李宗之追随。行至雷州半岛,时值海南黎人作乱,李纲留寓雷州,栖天宁寺。建炎三年的中秋,李纲与儿子在雷州天宁寺宝华堂饮酒。当时的天宁寺内,烛光摇曳,香烟袅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他们父子二人相对而坐,面对美酒佳肴,在这团圆的节日里,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温馨。李纲端起酒杯,凝视着杯中清澈的美酒,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曾经的辉煌与挫折,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于是便作《中秋月色佳甚与宗之对酌天宁寺宝华堂》,以抒发思念亲人之情,更道壮志难酬之悲愤。这首诗,通过中秋佳节与儿子宗之在天宁寺宝华堂对酌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首联“去年今夕寓通城,犹有新诗寄弟兄。”诗人以去年中秋在通城时的情景开篇。去年的中秋夜在通城,那时还有新诗可以寄给弟兄们,以表思念之情。而如今,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心中的思念愈发强烈。
颔联“一自裹囊来海上,更无系帛付鸿征。”转而叙述自己离开通城,来到这座海边城市。自从踏上这段旅程,便再也没有通过书信与兄弟们联系了。这里的“海上”不仅指地理位置的变迁,也象征了诗人生活环境和心境的变化。颈联“禅房酌酒夜方阒,海月窥人光更清。”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描绘了诗人与儿子宗之在天宁寺宝华堂内对酌的场景。夜晚的禅房显得格外宁静,只有他们二人举杯共饮,而窗外的海月则仿佛也在窥视着这温馨的一幕,使得月光更加清澈明亮。这一联通过“禅房”、“酌酒”、“海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或许在这个月圆时刻,。
在禅房酌酒的夜晚,寂静的氛围与清冷的海月相互映衬,情感渐趋平静。诗人在这宁静的时刻,独自品味着孤独,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生。海月的清光似乎在洗涤着他的心灵,让他在孤独中寻得一份安宁。尾联“起舞月中心尚壮,乘槎便欲簉蓬瀛。”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壮志。他起身起舞,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与不屈,尽管年岁已长,但心中的壮志未减。他甚至幻想自己能够乘着木筏,前往那传说中的仙境蓬瀛,这既是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诗人对超脱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种壮志豪情,与前面的孤独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全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元。诗人通过中秋佳节与儿子对酌的情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历史记忆与未来憧憬融为一体,展现了他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