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这32年,雷州经历了9次改朝换代
乐活
2024-10-10 08:10
广东
明末清初之际,全国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官兵忠诚度亦反复无常,局势动荡不安。自清顺治四年(1647)至康熙十七年(1678)这32年间,雷州地区竟历经了9次政权更迭,犹如“城头变幻大王旗”,频繁易主。这不仅凸显了雷州作为军事要冲、“天南重地”的战略地位,更深刻地揭示雷州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与无尽磨难。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明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相传16代、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土崩瓦解。在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阶级对各地人民实施较为严苛的民族政策和阶级压迫,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南明王朝虽然腐败不堪,但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正统,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清号召力。在这种背景下,雷州等地持续发生了政权交替的反清复明斗争。清顺治四年(1647)二月,清军总督佟养甲、提督李成栋派遣副总兵汪宗宏率兵直取雷州,镇守雷州的明军参将蔡奎见大势已去,便率官兵投降相迎,雷州府城第一次升起大清旗号。汪宗宏同降盗黄海如一起镇守雷州地区。同年八月,黄海如举兵叛清,十二月进军雷州,与降清参将蔡奎为内应,攻陷府城,占据雷州,自称“宫保”,副总兵汪宗宏出走。清顺治五年(1648)九月,叛清降明的广东提督李成栋派遣闫可义占据高、雷、廉、琼四府。顺治六年(1649)二月,闫可义在平冈坡击败了叛清的雷州镇总兵黄海如,黄海如从海路逃遁时遇风浪翻船坠海而死,雷州府城复竖明帜。清顺治八年(1651),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平定广东,并派遣总兵徐有功率兵攻下雷州,雷州府城再挂清旗。清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明安西王李定国由广西柳州出兵广东,雷州协将先启玉投降,雷州府城又挂起明朝大旗。同年六月,李定国从高州率兵进攻新会城,久攻不下。十二月,清廷派遣靖南将军固山额真朱马喇率兵10余万南下,与尚可喜、耿继茂会师,联军增援新会,破李定国摆的“象阵”李定国败退广西,雷州府城第三次挂起清旗。顺治十四年(1656),清政府严厉推行“海禁”政策,明确规定,任何未经许可持有票文出行或私自制造二桅及以上大船进行海外贸易的行为,一律从严惩处。康熙元年(1662)三月,清政府再次重申并强化了“海禁”政策,命令吴川、石城、遂溪、海康、徐闻等地的沿海村庄及海岛居民,必须向内陆迁移五十里。在这片被划为“禁区”的区域内,严禁百姓居住,所有房屋均需拆除,田地也不得再行耕作,如有违抗,立即处以极刑。康熙三年(1664)十月,清政府更进一步,再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清康熙十四年(1675)五月,高州总兵官祖泽清起兵叛清,依附吴三桂,雷州副将谭捷、白鸽寨土官陈大有等响应,雷州俱陷,雷州府城的大清旗号又被明帜取代。清康熙十五年(1676)四月,广东讨寇将军尚之信叛变,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也举兵响应。清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降清,七月,祖泽清以高雷归顺清廷,雷州府城第四次挂起大清旗号。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进兵广西,祖泽清再次反清响应吴三桂,雷州副将谭捷元也随着降附,再次挂起明朝旗帜。同年四月清军平定雷州,祖泽清兵败被擒,这时,雷州府城第五次复挂大清旗帜。祖泽清虽然兵败,但他的余党谢昌、李积凤、冼彪、杨二等人,集船百余艘占据东海、双溪、南渡等地,与清军对抗。七月,都统金榜选率师围剿杨二。十二月,派遣右镇杨应龙率师驻守雷州,连同雷协副将潘拱宸、雷州知府马良继续剿围。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派遣水师总兵蔡璋、副将张瑜率水陆官兵沿海征讨,谢昌、冼彪等人才被杀,余党被打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政府确实颁布了诏令,解除了长期实施的海禁政策,允许被迁居民返回原籍,并恢复了渔民的出海捕鱼权利。22年的迁界之政,28年的海禁之苦,32年的时清时明战乱,至此结束,雷州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逐步走向稳定。历史,似乎仅仅是由一连串的事件堆砌而成,宛如一幅幅粗略勾勒的画卷,而在这画卷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生命个体的悲欢离合,交织成一幅幅细腻复杂、动人心弦的人生织锦。每一桩历史事件,都仿佛是时间长河中轻轻飘落的一粒尘埃,渺小而不经意,但当它悄然降落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肩头时,却瞬间化作了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成为时代的重量与个人命运的波折。这些尘埃,是战争烽火中流离失所的哀鸿之声,是和平岁月里默默耕耘的汗水结晶,是英雄豪杰壮志未酬的悲壮,也是市井小民平凡生活的温馨与苦涩。它们汇聚成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勇气、牺牲、希望与绝望的故事,让后人在回望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宏大叙事,又能触摸到那些被遗忘角落里的温情与泪水。因此,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事件堆砌,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情感共鸣与命运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