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里,雷州先后属徐闻县、乐康县、齐康县、隋康县地,隋始置海康县,1958年分划属雷南县及雷北县,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逐渐演化今雷州市及其辖境。
雷州市土地面积3664.4平方公里(不包括湛江奋勇高新区),管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白沙、附城、南兴、龙门、英利、调风、东里、雷高、北和、乌石、企水、唐家、纪家、杨家、客路、沈塘、覃斗、松竹18个镇。
【雷城街道】
雷城街道是雷州历代郡、路、州、府、县的治所,是雷州府城所在地,故名雷城。
1958年,属雷北县超美公社。
1963年,更名为雷城公社。
1966年,更名为海康镇。
1979年,改为雷城镇。
2004年,改制为雷城街道。
2006年,雷城街道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分设为雷城、新城、西湖三个街道办。
【新城街道】
新城街道因地处雷州市新城区而得名。
【西湖街道】
西湖街道辖区内有西湖,因街道办事处驻西湖大道而得名。
【附城镇】
附城镇始建于1949年,时称海康县第一区,因其在雷城近郊而得名。
1957年,分为东洋、卜扎两乡。
1958年,与雷城、客路、沈塘和白沙合并,设超美公社。
1961年,属附城区,后成立附城公社。
1984年3月,改设附城区公所。
1987年4月,设附城乡。
1993年6月,改为附城镇。
【白沙镇】
白沙镇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属雷州府第十九都。
解放初期,白沙镇境域为海康县第一区
1957年,分设白院、合兴两乡。
1958年,属雷北县超美公社。
1961年,属附城区,后分出成立白沙公社。
1984年3月,改为白沙区。
1987年4月,撤区建白沙乡。
1993年,更名为白沙镇。
【沈塘镇】
沈塘镇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因镇址设沈塘圩而得名。
1950-1955年属遂溪县第五区。
1956年,划归海康县。
1957年,设沈塘乡。
1958年,属雷北县超美公社。
1961年,析出设沈塘区,后成立沈塘公社。
1984年3月,改称沈塘区。
1987年4月,撤区建沈塘镇。
【客路镇】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初称发尾圩。
清嘉庆年间,因地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多而改称为客路。
解放初期,客路为海康县第六区。
1957年,分为客路、和平、迈坦3个乡。
1958年,属雷北县超美公社。
1961年,设客路区,后改为客路公社。
1984年3月,称客路区。
1987年4月,改为客路镇。
【杨家镇】
杨家镇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镇址设在杨家圩。
民国时期称杨家乡。
1953年,杨家镇境域为海康县第八区。
1957年,设杨家乡。
1958年,属雷北县跃进公社。
1961年,设杨家区,之后又分别改称红卫公社、杨家公社。
1984年3月,改称为杨家区。
1987年4月,撤区建乡,称为杨家乡。
1988年12月,撤乡改为杨家镇。
【唐家镇】
唐家镇始建于清光绪初年。
解放初期,唐家镇境域为海康县第五区。
1957年,分为唐家、杜陵两个乡。
1958年,属雷北县跃进公社。
1961年,改称为唐家区。
1963年,改称为唐家公社。
1966年9月,改称为红旗公社。
1979年5月,改称为唐家公社。
1984年3月,改称为唐家区。
1987年4月,撤区建镇,改称为唐家镇。
【纪家镇】
纪家镇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解放初期,纪家镇境域为遂溪县第十区。
1956年,划归海康县。
1957年,分为纪家、公益、恬神三乡。
1958年,属雷北县跃进公社。
1961年,属纪家区,下辖曲港、纪家、包金、公益4个人民公社。
1963年3月,改称为纪家公社。
1984年,改称为纪家区。
1987年4月,改称为纪家镇。
【企水镇】
建制于明代。
清乾隆至嘉庆,企水港开发已初具规模。
企水港后靠山前临海,前面的港湾是泻湖型的港湾,面积大水位深,涨落潮时海水纳吐量大,水流湍急,名叫急水湾,故清朝之前企水港称急水埠,行政隶属雷州府武朗社第六都。
民国时期更名企水港,属武朗社土亩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立企水乡。
1949年12月,属海康县第五区。
1954年,改属海康县第十一区。
1957年4月撤区并乡,改称企水乡。
1958年,属雷北县跃进公社。
1959年,属雷北县英雄公社。
1961年3月,属唐家区,改称企水公社。
1979年,企水公社分企水、海田2个公社。
1984年,改称为企水镇。
【松竹镇】
松竹镇位于城区西南6公里处的松溪与根竹两村之间,因此得名。又因其圩设在山美曹宅村而又名山美圩。
解放初期,松竹镇境域属于海康县第二区。
1957年,改为松竹乡。
1958年,划归雷南县先锋公社。
1961年,隶属于南兴区,后属南兴公社。
1979年1月,从南兴公社分出,单独设立松竹公社。
1984年,改称松竹区公所。
1987年4月,改称为松竹镇。
【南兴镇】
南兴镇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南兴取意为“置古雷州城之南,众望其兴也”。
民国时期称为南兴区公所
解放初期,属海康县第二区。
1957年,分南兴、东林两乡。
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
1961年,分出属南兴区;后又析出成立南兴公社。
1984年,改称为南兴区。
1987年4月,改称为南兴镇。
【雷高镇】
雷高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因镇址靠近雷高村而得名。
民国时期,属海康县第十区。
1949年11月,改称为雷高乡。
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
1961年,属调风区。
1966年,属东风公社,后改属调风公社。
1979年,又分出成立雷高公社。
1984年3月,改称为雷高区。
1987年4月,撤区设雷高镇。
【东里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始建东里镇。其命名来源于古典名句“子产居东里”及伟家祠堂所挂雷州府授的牌匾“保固东里”。
民国三十六年(1947),设立东里区,辖有东里、雷高、调风、官贤、新寮等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建立东里乡。
1958年,属雷南县先锋公社。
1961年,设立东里区。
1974年,改称东里公社。
1984年,改称为东里区公所。
1988年,改称为东里镇。
【调风镇】
调风镇始建于明朝末年,因镇址设在调风圩而得名,取“风调雨顺”之意。
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设为调风区属东区。
1949年12月5日,设为调风区属海康县第三区。
1953年3月,属海康县第十区。
1957年,改称为调风乡。
1958年11月,属雷南县先锋公社。
1961年3月,为调风区调风公社。
1963年3月,设称为调风公社。
1966年3月,改名为东方公社。
1978年,将雷高、调风合并为调风公社。
1979年,调风、雷高按原管辖划分独立为调风公社。
1987年3月,改称为调风镇。
【龙门镇】
龙门镇始建于民国7年(1918),因东有仕礼岭,西有房参岭,南有鹰峰岭,是三龙会首之地,故称龙门。
1947年前属海康县南区。
解放初期,龙门镇境域为第七区。
1957年,析建龙门、排楼、平湖三乡。
1958年,属雷南县卫星公社。
1961年,析出置龙门区。
1966年,改称龙门公社。
1984年,复改为龙门区。
1987年,改称为龙门镇。
【英利镇】
建制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1400多年历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英利驿站,清初驿废为辅。
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为海康县第五区政府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后,英利设立镇级建制。
1949年,属海康县第四区。
1952年2月,与田头成立海康县第九区公所。
1956年,改称英利区公所。
1957年,设立英利乡级人民委员会。
1958年,建立东方红公社,1959年,改称英利公社。
1961年3月,设立英利区公所。
1963年,成立英利公社。
1966年,改称为东方红公社。
1970年,恢复英利公社建制。
1985年,成立英利区公所。
1987年,改称为英利镇。
【北和镇】
北和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原为北和营。
北和镇原名“北河”,为溪河北域之意。明朝万历年间改为“北和”,“河”与“和”为同音,“和”是和睦相处的意思。
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往北和圩。
解放初期,属于海康县第四区。
1957年3月,分为北和、康港、交寮三乡,11月又并为北和乡。
1958年,属雷南县卫星公社。
1961年,废公社置北和区。
1966年,改称北和公社。
1984年,改称为北和区。
1987年4月,改称为北和镇。
【乌石镇】
乌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当地遍生岩石,故称黑石。
明崇祯三年(1630),取黑之义为乌,故岫封为乌石镇。
清嘉庆十五年(1810),正式使用乌石港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乌石镇公所。
1953年,设立乌石镇。
1954年,为海康县第十二区。
1957年,改称为乌石乡。
1958年,改称为乌石镇。
1961年,再改为乌石区,辖乌石、覃斗、英楠、潭板、嘉山5个公社。
1963年,改设为乌石公社。
1964年,改称为乌石镇。
1968年,改称为乌石公社。
1983年,再改为乌石镇。
1996年,房参镇并入乌石镇。
【覃斗镇】
覃斗镇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得名。
民国36年(1947)6月,属中共南区。
1953年,划归海康县第九区。
1957年,设覃斗乡。
1958年,属雷南县东方红公社。
1961年,属乌石区,称覃斗公社。
1963年,独立为覃斗公社。
1984年3月,改称为覃斗区公所。
1987年4月,又改为覃斗乡。
1988年,改称为覃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