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斯柯达崩盘的锅,该由捷达来背?

汽车   2025-01-11 23:10   北京  

上周,轩辕君一篇有关斯柯达的原创文章,未曾想引起广大斯柯达车主的强烈反响,数十位车主在评论区留言,亮明身份,并对斯柯达产品给予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品牌,斯柯达的品质人们有目共睹,轩辕君丝毫没有怀疑留言车主的真实性,事实上,正是凭借“德系品质守门员”的标签,斯柯达在中国屡屡创造过年销破30万台的辉煌业绩。

遗憾的是,如此一手好牌,却被上汽大众打得稀烂,如今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地,反而更为令人嘘唏。

也许是戳中了厂商的痛点,后台连续两次收到上汽大众的侵权投诉,幸运的是,平台审核投诉不成立,文章才得以幸存。

也有网友评论留言认为,斯柯达在中国的衰败,不只因为自主品牌对其市场份额的蚕食,更重要是大众汽车集团其他品牌的竞争,比如捷达。

细心车主和网友发现,单从两个品牌的销量曲线来看,确实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

2018年,斯柯达中国销量达到巅峰的34万辆,自2019年开始,几乎是以每年50%的跌幅急剧萎缩,直至2024年的1.3万辆,几乎丧失市场存在感;

同样是2019年,由于捷达在中国市场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及影响力,因此大众汽车决定将捷达独立成为一个品牌,重点面向二三线市场进行销售。捷达也由此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最年轻的品牌。

百年品牌斯柯达与年轻品牌捷达,从此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方是销量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斯柯达,另一方则是以稳定销量立足的捷达。

加上时间的巧合,因此也不难理解,不少人将斯柯达的崩盘归因于捷达的独立,认为捷达抢占了斯柯达的市场份额。

然而,斯柯达的锅真的要由捷达来背?我看未必。

市场定位的错位

斯柯达作为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历史品牌,其进入中国市场时,定位略高于自主品牌,但低于大众主品牌。

在市场起步阶段,这种“性价比”策略确实帮助斯柯达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性价比已不再是外资品牌的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大众主品牌也通过加大优惠力度,压缩了斯柯达的价格优势,使其处于夹缝之中。

相比之下,捷达在独立成品牌时,清晰地瞄准了二三线市场的入门级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对品牌的豪华感要求不高,但对价格和实用性十分敏感。

捷达抓住了这一需求,并依托其原有的品牌影响力成功切入市场,迅速稳定了销量。

反观斯柯达,其品牌定位却在大众主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摇摆不定,逐渐丧失了清晰的市场认知。

产品策略的失误

从产品线来看,斯柯达近年来缺乏足够有竞争力的车型。

在SUV热潮中,其推出的柯迪亚克、柯珞克等车型,并未在设计、配置或价格上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此外,斯柯达的新能源布局也相对迟缓,无法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电动车需求。

捷达则选择了更为务实的产品策略。

其车型覆盖了价格更低、配置更实用的入门级市场,同时以可靠的品质和“大众血统”为卖点,成功俘获了大量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让捷达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

品牌资源投入的不足

斯柯达在品牌营销上的乏力,也是其崩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斯柯达拥有悠久的品牌历史,但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中,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展现。

相较之下,捷达在独立之初,就通过一系列年轻化、精准化的营销活动,重新塑造了自身形象,成功吸引了目标群体。

此外,上汽大众对斯柯达的资源支持明显不足。

在集团内部,大众主品牌和奥迪始终占据优先地位,而斯柯达作为边缘品牌,难以获得更多研发和市场推广资源。

这种“内耗”进一步削弱了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不难看出,斯柯达的崩盘与捷达的独立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真正导致斯柯达市场表现不佳的,是其自身的定位不清、产品竞争力不足,以及品牌战略的失败。

捷达的成功更多是其精准市场策略的体现,而非“掠夺”了斯柯达的市场份额。

两者的境遇不仅反映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也为其他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轩辕车
汽车行业新闻速递、汽车企业产销速评、汽车公关资讯速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