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国际部巴教授「全切脑瘤,保7旬老人核心供血动脉」

文摘   2024-12-17 19:59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际部,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巴特朗菲教授为一位70岁老人成功全切海马旁回钩肿瘤,将有效阻止了癫痫的反复侵袭在这场中外专家同台的手术中,他面对的不仅是不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患者,还需小心翼翼保护被誉为“脑血管贵族”的脉络膜前动脉。这条细小却至关重要的血管,直径不足1毫米,长度仅3厘米,虽在成年后脑组织供血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供血的均为核心区,一旦发生梗死,后果不堪设想。


提到脉络膜前动脉很多人都会想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性偏盲。DSA上这个“不起眼”的血管竟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国庆前夕,INC国际教授巴特朗菲与北京天坛医院强强联合,成功完成的这一台手术交流。


时间回到9月29日的北京,夜幕降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外,一行人匆忙走过被雨水浸湿的路面——来自德国神经外科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在黑夜中结束当日天坛行程。



心怀忧虑,为即将步入手术室的母亲牵肠挂肚的他,不期然间遇到刚刚结束当日行程的巴教授。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为这位漂洋过海、来自德国的医术大咖撑起了一把伞。而,巴教授也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之光。信任是一种双向奔赴,它可以让医患同心,并肩作战,只为实现一场场重获新生的期待。


70岁老人癫痫发作,查出脑瘤

治还是不治?


早晨易醒、夜间总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睡眠质量每况愈下、醒来后仍感疲惫不堪……这些睡眠问题已成为困扰广大老年人的普遍难题。睡眠质量的下滑,不仅侵蚀着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与情绪状态,无论年龄大小,优质睡眠都是维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谁能想到,睡眠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71岁的王阿姨便深受其害。在尝试药物治疗后,她非但没有迎来期盼中的安宁,反而出现了腋窝发热、心跳加速的不适反应。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停药,这股热浪似乎还在肆虐,蔓延至胸部以上及头颈部,伴随阵阵出汗,每隔一至两小时便发作一次,每次持续约十至二十秒,令王阿姨苦不堪言。

9月14日,王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寻求帮助,头部MRI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右侧海马头部出现肿胀,体积约为2×1.7×1.5厘米。随后,王阿姨又遭遇了感觉性癫痫发作的折磨,右半侧身体自脚踝、下肢、躯干直至头部,仿佛被一股暖流自下而上地冲刷,每次发作持续十至二十秒,每日反复四至五次,为她的生活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老年人罹患脑瘤

不手术能让老人少遭罪么?


高龄手术面临的主要有三大难关

一是老人器官衰退,手术耐受性差;

二是合并许多疾病,老年人常见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好等。以心脏介入手术为例,手术中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肾功能衰竭等危险情况;

三是手术后恢复慢。

老人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导致肺炎,有的老年人还会出现静脉血栓、尿潴留等问题。因此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在术中、术后用药要把握好度。

老年人因身体各项生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而且老年人的基础疾病也比较多,如果再合并脑肿瘤,处理起来就更加棘手,是保守治疗还是开颅手术?对医生和家人来说,都是道难题。作为子女常常会担心老人不能承受手术或者放化疗的痛苦,经常被问及,能不能不手术,让老人少遭点罪?

如此罕见的脑瘤,真的可以等吗?

一旦发生大癫痫怎么办?


“海马不是海洋生物吗?怎么会和大脑有关?”

其实,我们的大脑里确实藏着一种名为“海马”的结构,左右脑各有一个,它是脑组织的一个重要解剖部分。位于颅脑中下方的颞叶内侧,形态卷曲,宛如海马,因此得名。海马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脑区,尽管其生理病理学尚未完全揭晓,但现有研究表明,它与学习、记忆、注意力、情绪调节、感知觉信息处理以及运动控制等多方面功能紧密相关。

钩回是海马旁回前部向内上方的延续,分为前部、后部和尖。前部包含杏仁体; 后部包含内翻的海马头部(海马分为头、体、尾),其表面又分为很多小的沟和回;后部是齿状回的延续。


这小小的结构,复杂又神秘,而王阿姨的病灶位于海马旁回钩,这是大脑中容易引发癫痫的区域,药物可能会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但很难根除

此外,感觉性癫痫这种小癫痫可能泛化。这意味着你无法得知这种癫痫什么时候会泛化,患者可能会在几秒或1–3分钟内失去意识。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患者可能倒下,可能出现惊厥,这就是癫痫泛化。没有人能知道小癫痫什么时候会发展成大癫痫,这就是风险。一旦发生大癫痫,患者可能会在几秒或1–3分钟内失去意识。



手术,还是保守观察,

他们会如何做出选择?



人到晚年罹患脑肿瘤,很多高龄患者的治疗会抱着悲观的态度,要么选择保守观察或是放疗,认为手术风险太大,不适合做手术,其实这只是固有印象,对于没有严重基础病、身体尚可的高龄患者,开颅手术是完全可行的,安全的全切手术,是摘取肿瘤风险、避免复发的有效的方法。

在家人坚定不移的支持下,王阿姨毅然决定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全家人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尽快为她缓解病痛,让她享有一个充满质量与幸福的晚年生活。9月14日,病情的确诊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心头。然而,他们并未放弃希望,迅速通过INC国际神经外科联系到了巴教授。令人欣慰的是,仅仅4天之后,即9月19日,一份详尽而专业的病情评估报告便已经交到了王阿姨家人的手中,为他们指明了接下来的治疗方向。


巴教授的详细评估:

考虑到癫痫(泛化)和恶变风险两个问题,(患者)有手术指征。我当然可以提供手术,完全切除这个肿瘤。我会自带双击、吸引器等关键手术的器械,其他设备天坛的也很好。他们每天都在使用,做很多台手术。天坛医院的设备和麻醉都非常好。


得到精确而有信心的回复,王阿姨坚定选择巴教授,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手术机会,巴教授也如期抵达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日期定在9月30日。


“巴教授我们进行视频的,您还记得吗?


北京天坛医院外籍专家工作室,一个干净利落的王阿姨(化名)迎面走来,身着时尚的粉色衬衫,笑意盈盈的。但是,面对即将进行的开颅手术,家人直言老人比较紧张。为了缓解老人的焦虑,巴教授通过手绘、头颅模型等,对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后康复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术前谈话结束时,王阿姨双手合十,再次感谢巴教授:巴教授状态太好了!谢谢巴教授!”。王阿姨的儿子还特别准备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潍坊风筝赠送给巴教授看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巴教授感谢之余也忍不住拍照留念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要快,但绝不是盲目追求快!


外科技术,是手上功夫,形同武功,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手术做得快的外科医生水平高。然而,一味的追求速度,真的好吗?要追求快,所有的步骤就必须无缝衔接,一切都那么刚刚好。但显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异,手术中也难免会有些小插曲。


开颅手术不仅在于成功达到肿瘤所在地,更是在于精细度要求极高,稍有闪失便是深渊。为了保护重要而脆弱的大脑,我们的颅骨进化得异常坚硬,打开这块硬骨头之后,巴教授还要依次打开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再穿过层层阻碍找到病灶,并进行细致地剥离和切除,整个过程中绝不能伤害到重要神经和血管。


这台手术的关键在于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确保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尤其是面对复杂而脆弱的血管网络。

脉络膜前动脉为何如此重要?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ChA)是大脑中一条重要的分支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具有丰富的解剖变异性,主要供应内囊后肢、基底节、视路和脉络丛。其功能核心在于维持运动、感觉和视觉传导的完整性。因此,脉络膜前动脉的病变(如缺血或破裂)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显著影响。

一、解剖特点

• 起源:脉络膜前动脉通常起源于颈内动脉(ICA)的C7段(终末段),紧靠大脑后动脉(PCA)分出的起点,位置相对较低。
• 走行:
-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外侧走行,经过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的内侧。
-在前穿质附近与颞叶内侧接触,最终到达脉络丛区域。
-其走行曲折且变异较大,这使得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 终止:动脉最终穿入侧脑室下角,供应脉络丛。

二、供血区域

脉络膜前动脉为以下结构提供重要的血供:
1. 脉络丛:侧脑室的下角区域(参与脑脊液生成)。
2. 基底节结构
• 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 丘脑下部部分区域
3. 脑干上部:大脑脚内侧部分。
4. 视路系统:供血视束和外侧膝状体。
5. 边缘系统:如海马旁回(部分)。

三、功能特点

脉络膜前动脉的供血区域覆盖了关键的运动、感觉传导通路,以及部分视觉和脑脊液生成区域。
• 重要功能:
1. 运动功能:内囊后肢是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等下行运动纤维的通路,功能极其关键。
2. 感觉传导:内囊后肢同时包含上行的丘脑皮质束,负责身体感觉的传导。
3. 视觉功能:供应视束和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
4. 脑脊液生成:通过供应脉络丛,间接参与脑脊液的生成。

四、临床相关性

脉络膜前动脉因其解剖特点和重要的功能区供血,在临床上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1. 缺血性卒中
• 若脉络膜前动脉闭塞,会导致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三联征:
• 对侧偏瘫(内囊后肢受损);
• 对侧感觉缺失(丘脑及内囊传导通路受损);
• 同侧偏盲(视束受损)。
• 脉络膜前动脉闭塞引起的卒中虽较少见,但临床影响严重。
2. 动脉瘤:该动脉起源于ICA,解剖位置靠近Willis环,容易形成动脉瘤,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脑肿瘤与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该动脉,避免误伤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



扩大切除时,

切除边界和功能边界怎么界定?


关于胶质瘤手术的处理原则,普遍共识是在确保患者神经功能不受损的基础上,力求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这一原则作为手术的指导方针,是所有手术团队共同遵循的标准。然而,仅仅依赖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新技术,乃至电生理监测手段来确定切除范围是不够的,这些工具虽有其用,但也可能制约对胶质瘤实际边界的精准识别。



对于巴教授而言,他主要凭着这四样东西判断肿瘤大小:

1.打开之后先以肉眼判断大小;
2.用手接触,感受肿瘤软硬、质地如何,区分肿瘤边界;
3.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区分边界;
4.结合心跳变化。


每次手术前,术前不管是大小手术,巴教授都有一套“侦探级别”的研究方式。他会把病人的影像资料研究得像在看一本迷宫地图,前前后后、左右上下,比邻关系搞得清清楚楚,就差没拿放大镜了。要是哪儿有个“疑点”,他绝不会放过,直到自己心里有了“地图”,手术才能真正“畅通无阻”。当所有“迷宫路线”摸透了,手术时自然游刃有余。而这背后,其实是他对每一位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以及对手术质量的坚持。


由于肿瘤也会浸润到毗邻区域,通常会在看到的区域的基础上多切。在这片区域,这种操作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是在左侧海马,因为涉及语言功能区,会更棘手,但右侧没问题,可以稍微多切一些。手术如期进行,最终,王阿姨的肿瘤得到了扩大全切,无任何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你非常厉害!”

巴教授点赞这位7旬乐观老人


10月1日,手术后第一天,普通病房查房。“我感觉挺好的,手脚都能动。谢谢巴教授!”王阿姨再次感谢。巴教授也用中文为这位老人点赞:“你非常厉害!”这样的动人一幕还在不断上演……

INC巴特朗菲教授本周即将抵达,敬请关注



“中外合作”的新趋势,在近年的神经外科领域上表现得愈发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突破疑难的新途径。INC不断推进的中外神经外科交流合作,硕果累累。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及法国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相继在中国进行了精彩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

这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坚守,INC巴教授在中国的开展的疑难手术交流中,不仅是在救治一个个患者,更是在INC搭建的一座座交流的桥梁上,连接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多年来,巴特朗菲教授收到过来自欧洲、中东、北非以及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等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邀请,进行技术交流及经验分享。他说:“我的主要工作在德国,但我在许多医院工作,也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结出更多合作的果实。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教授经典案例,可拨打官方电话400-029-0925。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或者在后台私信我们吧……





声明:INC致力于中外前沿神经外科技术交流与推广,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作为其他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本平台非医疗机构,不独立表达医学观点。

INC国际神经科学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400-029-0925),这是一个专注于搭建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声誉斐然的专家团国际交流的公司。致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神经外科学术交流、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疑难案例联合咨询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