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际部,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巴特朗菲教授为一位70岁老人成功全切海马旁回钩肿瘤,将有效阻止了癫痫的反复侵袭。在这场中外专家同台的手术中,他面对的不仅是不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患者,还需小心翼翼保护被誉为“脑血管贵族”的脉络膜前动脉。这条细小却至关重要的血管,直径不足1毫米,长度仅3厘米,虽在成年后脑组织供血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供血的均为核心区,一旦发生梗死,后果不堪设想。
提到脉络膜前动脉很多人都会想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性偏盲。DSA上这个“不起眼”的血管竟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国庆前夕,INC国际教授巴特朗菲与北京天坛医院强强联合,成功完成的这一台手术交流。
时间回到9月29日的北京,夜幕降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外,一行人匆忙走过被雨水浸湿的路面——来自德国神经外科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在黑夜中结束当日天坛行程。
心怀忧虑,为即将步入手术室的母亲牵肠挂肚的他,不期然间遇到刚刚结束当日行程的巴教授。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为这位漂洋过海、来自德国的医术大咖撑起了一把伞。而,巴教授也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之光。信任是一种双向奔赴,它可以让医患同心,并肩作战,只为实现一场场重获新生的期待。
70岁老人癫痫发作,查出脑瘤
治还是不治?
9月14日,王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寻求帮助,头部MRI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右侧海马头部出现肿胀,体积约为2×1.7×1.5厘米。随后,王阿姨又遭遇了感觉性癫痫发作的折磨,右半侧身体自脚踝、下肢、躯干直至头部,仿佛被一股暖流自下而上地冲刷,每次发作持续十至二十秒,每日反复四至五次,为她的生活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老年人罹患脑瘤,
不手术能让老人少遭罪么?
高龄手术面临的主要有三大难关:
一是老人器官衰退,手术耐受性差;
二是合并许多疾病,老年人常见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好等。以心脏介入手术为例,手术中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肾功能衰竭等危险情况;
三是手术后恢复慢。
老人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导致肺炎,有的老年人还会出现静脉血栓、尿潴留等问题。因此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在术中、术后用药要把握好度。
老年人因身体各项生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而且老年人的基础疾病也比较多,如果再合并脑肿瘤,处理起来就更加棘手,是保守治疗还是开颅手术?对医生和家人来说,都是道难题。作为子女常常会担心老人不能承受手术或者放化疗的痛苦,经常被问及,能不能不手术,让老人少遭点罪?
如此罕见的脑瘤,真的可以等吗?
一旦发生大癫痫怎么办?
此外,感觉性癫痫这种小癫痫可能泛化。这意味着你无法得知这种癫痫什么时候会泛化,患者可能会在几秒或1–3分钟内失去意识。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患者可能倒下,可能出现惊厥,这就是癫痫泛化。没有人能知道小癫痫什么时候会发展成大癫痫,这就是风险。一旦发生大癫痫,患者可能会在几秒或1–3分钟内失去意识。
手术,还是保守观察,
他们会如何做出选择?
巴教授的详细评估:
“巴教授我们进行视频的,您还记得吗?”
北京天坛医院外籍专家工作室,一个干净利落的王阿姨(化名)迎面走来,身着时尚的粉色衬衫,笑意盈盈的。但是,面对即将进行的开颅手术,家人直言老人比较紧张。为了缓解老人的焦虑,巴教授通过手绘、头颅模型等,对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后康复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术前谈话结束时,王阿姨双手合十,再次感谢巴教授:“巴教授状态太好了!谢谢巴教授!”。王阿姨的儿子还特别准备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潍坊风筝赠送给巴教授。看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巴教授感谢之余也忍不住拍照留念。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要快,但绝不是盲目追求快!
外科技术,是手上功夫,形同武功,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手术做得快的外科医生水平高。然而,一味的追求速度,真的好吗?要追求快,所有的步骤就必须无缝衔接,一切都那么刚刚好。但显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异,手术中也难免会有些小插曲。
脉络膜前动脉为何如此重要?
扩大切除时,
切除边界和功能边界怎么界定?
关于胶质瘤手术的处理原则,普遍共识是在确保患者神经功能不受损的基础上,力求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这一原则作为手术的指导方针,是所有手术团队共同遵循的标准。然而,仅仅依赖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新技术,乃至电生理监测手段来确定切除范围是不够的,这些工具虽有其用,但也可能制约对胶质瘤实际边界的精准识别。
由于肿瘤也会浸润到毗邻区域,通常会在看到的区域的基础上多切。在这片区域,这种操作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是在左侧海马,因为涉及语言功能区,会更棘手,但右侧没问题,可以稍微多切一些。手术如期进行,最终,王阿姨的肿瘤得到了扩大全切,无任何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你非常厉害!”
巴教授点赞这位7旬乐观老人
INC巴特朗菲教授本周即将抵达,敬请关注
“中外合作”的新趋势,在近年的神经外科领域上表现得愈发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突破疑难的新途径。INC不断推进的中外神经外科交流合作,硕果累累。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及法国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相继在中国进行了精彩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
这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坚守,INC巴教授在中国的开展的疑难手术交流中,不仅是在救治一个个患者,更是在INC搭建的一座座交流的桥梁上,连接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多年来,巴特朗菲教授收到过来自欧洲、中东、北非以及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等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邀请,进行技术交流及经验分享。他说:“我的主要工作在德国,但我在许多医院工作,也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结出更多合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