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住ICU?!”—为何他们开颅术后不用住ICU“特殊保护”

文摘   健康   2024-12-22 20:33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躺在ICU是一种什么体验?
你知道ICU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
也许大家都听过医院里面的ICU,也就是重症监护室。
或许大家对它的印象感觉很神秘,而且费用特别特别的昂贵。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住过ICU,他们就是脑肿瘤患者。

“我会进ICU待多长时间?”
巴教授:“正常的话就是一晚上。”
秦先生:“一晚上?”
巴教授:“在ICU观察一晚上,第二天就可以回到普通病房... ”
“只在ICU呆一晚上?”秦先生稍显惊讶。
这一幕,出自INC巴教授中国行中的真实记录。


对于一部分人,术后竟无需进ICU。

“他没住ICU,当天就出来了。巴教授出来的时候说:Perfect!我一听就激动得不得了。”
——脑瘤患儿母亲口述

大多数时候手术虽然很成功
为何还要进ICU?


其实外科医生所说的“手术成功”,通常指的是手术操作,例如:肿瘤成功取出,无神经功能缺损,手术的过程也很顺利。然而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成功的开始。要保障手术完全成功、病人顺利康复,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恢复三个环节都不容有失。ICU就是术后恢复这道环节上的加强保险。

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简称,即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里提供重症监护和治疗的专科ICU与普通病房的区别在于,ICU是医院里医护人员和设备集中的科室,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监测,并随时处理各种异常状况。

术后住ICU和普通病房有什么区别?


通俗地说,术后住ICU就像是被“特别保护”,而住普通病房则是“正常照顾”。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监护强度和医疗资源的使用。


1、ICU:重点监护,24小时盯着你

  • 医生护士时刻守护:在ICU,您会被专门的团队实时监护,有任何风吹草动,医生护士都会第一时间处理。

  • 高科技设备:床边有各种仪器,比如监测心跳、血压、呼吸的设备,甚至还有专门测脑压的仪器,确保您术后每一秒都安全。

  • 抢救随时准备:如果术后身体出现任何突发状况,比如血压突然变化、呼吸问题,ICU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快速的应对。


适合哪些人?

手术复杂、身体状况较差或术后风险高的患者,比如手术区域靠近重要部位(脑干、神经中心),或者高龄、基础病多的患者。


2、普通病房:术后恢复的“家”

  • 基本监护:医生和护士每天按时查房,护士会测您的血压、体温等,发现问题会及时通知医生,但不像ICU那么实时。

  • 少点仪器,更舒服:普通病房没有太多复杂的设备,主要是基础护理,您也会觉得环境更轻松一些。

  • 早恢复,早活动:普通病房鼓励术后尽快恢复,比如下床走动、开始吃饭,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适合哪些人?

手术不复杂、术后状态稳定的患者,比如肿瘤较小、位置表浅,手术后很快就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总之,医生让患者术后进入ICU,是为了给手术治疗加一道保险,帮助病人平稳地度过危险的围手术期,获得良好的恢复。

当然对于神外手术,每一次开颅都是一次对主刀医生以及整个医疗团队的考验,作为人体功能非常复杂的器官之一,在人的脑袋上手术,曾经可谓是“头上动刀,一刀送命”,即便医学进步,仍有许多脑瘤疾病手术挑战极大有生命风险。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在脑袋上开刀动手术,更是绝对的大手术,那这样的大手术大概多久出ICU呢?需要1天?还是一周?

本文精选巴教授部分示范手术患者,看看他们多久出ICU,恢复如何?巴教授绝大多数病人术后第一晚在ICU观察,无特殊情况,第二天可以出ICU,术后ICU一晚,是为了更好的密切观察病情,是为了在术后做CT复查颅内情况前,对病人的保障。

INC巴教授昨日正式抵达中国,前往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开展学术交流!来华第一站,远程咨询,面对面咨询、术前谈话,示范教学手术进行中。点击阅读:手术室里的“圣诞不归人”——INC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抵达中国,首站到苏州!


01


基底节区肿瘤



7岁男孩-基底节区胶质瘤


◉手术时间:2024年10月巴教授疑难示范手术期间


◉患者情况:小杰,年仅7岁的他却因为头顶不经意间冒出的一个肿块,竟发现左侧基底节区有一个大小约30*26mm的病灶,压迫内囊和丘脑。活检结果显示不排除低级别胶质瘤或瘤外改变可能。


◉治疗过程:这台手术令国际脑干大咖也直言:这是一个挑战!为了更好地切除肿瘤,他需要全程歪着身子为孩子手术运用精湛的手术技术从位于基底节区中央,且与重要的运动神经纤维相连的肿瘤顺利取出,还要保护运动神经纤维、脑组织以及血管,确保原有神经功能毫发无损。令人欣慰的是,最终示范手术成功,术后小杰苏醒后直接从手术室转入普通病房,无需进ICU


对于手术室内就已苏醒,且状态良好的患者来说,可直接转入普通病房,这就是国际神外大咖的手术艺术。


大手拉小手,术后,巴爷爷和小杰一起做起了康复“小游戏”。





02


颅咽管瘤

 7岁男孩-颅咽管瘤

◉手术日期:2024年巴教授疑难示范手术期间


◉患者情况:小迪不小心摔了一跤,碰了一下头。医院拍了个脑部CT,结果发现颅内有肿瘤,疑似颅咽管瘤。


◉治疗过程:开颅手术遇上“熊猫血”,同时肿瘤位于重要的鞍区,手术难度骤增。术中要求对出血控制很好,尽量减少出血。最终,手术在INC巴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顺利完成,小迪的肿瘤被巧妙切除,垂体柄保留完好


术后情况:术后当天直接转入普通病房,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良好,可以回到学校正常上学。





03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19岁男孩-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时间:2022年11月巴教授疑难示范手术期间


“真的很神奇,做的这么干净,做的这么好。关键是恢复的也这么快,1天就出ICU了,而且神志这么清晰。”


——术后10天阿朔爸爸专访


◉患者情况:2022年9月8日,19岁的阿朔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和晕胀感,从颞侧到枕后。10月10日于苏州独墅湖医院行颅脑核磁提示延髓异常信号,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过程:在2022中德学术交流-INC巴特朗菲教授示范脑干延髓手术直播,手术顺利全切阿朔延髓海绵状血管瘤,除了神经外科医生观看外,还有即将接受教授手术的患者家属共同观看。


▼直播情况:肿瘤取出画面


◉术后情况:术后第1天巴教授ICU查房,阿朔意识清楚、对答如流、四肢活动灵活,随即出ICU;术后第5天,可正常站立、行走;术后第8天,阿朔状态很好,正逐步回归正常生活。术后一个月,阿朔回到大学校园,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术后3个月,阿朔还接受了专访,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观看视频,了解阿朔的治疗故事



04

脑干胶质瘤

  3岁男孩-巨大脑干胶质瘤



◉手术日期:2023年6月巴教授疑难手术交流期间


◉患者情况男孩浩浩今年2月偶然查出脑干占位性病变。多地寻医,得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医生认为疑似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也有认为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然而不管何种说法,医生都表示脑干手术难度很大,术后可能会有偏瘫的风险。


◉治疗过程:“生命禁区”脑干结构复杂,手术风险极大,中脑位置更甚,肿瘤巨大,术中一旦损伤重要结构,很有可能出现偏瘫。浩浩年仅3岁,体重只有16kg,对手术和出血的耐受力极差,手术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2024年4月,巴教授主刀,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默契配合,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出血控制良好。术中电生理监测提示手术前手部运动神经监测无信号的情况,在肿瘤切除后,手部反应又回来了,因为得到了减压。

◉术后情况:手术后第1天,浩浩顺利转出ICU,转入普通病房,状态很好。父母在第一时间分享了孩子的新视频——“谢谢巴爷爷!”



05


脊髓髓内肿瘤

 28岁女性-脊髓髓内室管膜瘤 

◉手术日期:2022年11月巴教授疑难示范手术期间


◉患者情况:28岁的潇潇2016年前开始出现肩部至腰部疼痛,2020年潇潇肩部后侧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髓内占位性病变,保守治疗无效。因考虑到手术风险大,未作手术治疗,然而肿瘤却在缓慢长大。


◉治疗过程:2022年12月4日,潇潇的手术顺利进行,巴教授顺利全切潇潇脊髓髓内的肿瘤。

术后情况:术后第一天ICU查房,潇潇已经清醒,意识清楚,四肢能够正常活动教授表示等到术后第二天潇潇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例如手麻等都是正常的,不属于术后并发症,后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






06

听神经瘤

 46岁女性-听神经瘤

患者情况:46岁的吴女士自2020年以来,只要中午不午休或疲劳,就会出现头痛欲裂的感觉,极度疲劳时也会呕吐。2013年7月第一次出现耳鸣、失声,持续1月左右。2016年,又出现上眼皮下垂,左侧颈部处有不适感,未做检查。2023年1月,出现左侧嘴角发麻,控制不住流口水,左眼有异物感。2023年7月以来,吴女士症状愈发严重,左侧头皮、脸颊、太阳穴、舌头、嘴角发麻,左侧颈部有沉重感、耳朵疼痛等等。最后前往医院检查才发现左侧听神经瘤。


治疗情况:2023年11月1日,巴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手术交流期间,成功为吴女士顺利全切听瘤,无新发神经损伤,保听、保面。

术后情况:术后第1天,吴女士顺利转出ICU转入了普通病房“耳朵能听到,脸能做表情,也不麻了,巴教授您的手是神奇的手,奇迹在我身上发生了”,“我的状态非常nice,今天都想下地走走,还想吃东西”。术后的吴女士听力保住了、没有面瘫,术前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她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竖起大拇指给巴教授点赞。



07

松果体肿瘤

 6岁男孩-松果体占位性病变

病史摘要:6岁的鑫鑫,2021年由于意外摔破头皮就诊,CT检查后居然发现松果体区阴影和部分钙化灶,进一步进行MRI见检查后,发现22*14*17mm病灶。鑫鑫父母回想此前孩子确实有身高发育缓慢,腿部量不足以及偶尔走路不稳易绊倒等情况。检查出病灶后鑫鑫进行定期复查,鑫鑫激素检查水平正常,期间病灶有变化。2023年7月最新MRI结果提示病灶大小:25*19*15mm。国内医生建议尽量手术切除,由于两年期间形态变化不大,也可以继续保守治疗。但是患儿的状态并不太好,睡眠不稳、逻辑理解能力较差、记忆力也出现问题以及系列心理上的问题……


手术过程:北京时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巴教授顺利为鑫鑫成功全切手术,术后功能无影像。ICU外,巴教授为当天接受手术的鑫鑫父母分享孩子的最新状态。教授开心地说道:“ Leg lay is okay, and everything is good.(腿没有问题,孩子状况很好)。”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也非常激动,为鑫鑫点赞:小伙子非常棒。


术后情况手术后第1天转出ICU转入普通病房,父母告诉巴教授孩子很好,现在能吃饭、能说话、身上也不疼痛。鑫鑫还能捏住巴教授的大手,四肢活动正常,一旁的父母非常高兴。术后第2天查房,鑫鑫用英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坦克:“Tank!”,身边的爸爸妈妈都笑开了花。



08

脑膜瘤


 41岁女性-CPA区脑膜瘤

病情回顾41岁的孟女士,因听神经瘤已丧失右耳听力,右侧轻度面瘫,做过了手术后一年她的左边耳朵感觉很闷,还时不时地头疼……医院核磁检查后结果显示“左侧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国内医生都说手术对听神经、面神经的风险较大,不能保证术后能够保留原有的听力且不面瘫。

 

治疗过程: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为孟女士进行手术,国内神经外科团队协力配合,加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的使用,最后孟女士的脑膜瘤终于得到了全切,听神经和面神经也得到了完好保留。


术后情况:术后第二天,孟女士即转入了普通病房,无新发神经功能损伤,无面瘫,原有听力保留,所有术前症状均有所好转,术后第十天顺利出院。

术后孟女士麻醉复苏后,巴教授第一时间到ICU查房,了解患者听神经、面神经的功能

面对疑难脑肿瘤
一台高配手术是如何成就的?

inc


至今,巴教授已在中国完成了多台高难度神外手术示范教学。当面对脑干、丘脑等这样的神经外科难题时,巴教授“只道是寻常”。这也是为何中国示范手术合作神经外科团队这样描述他——“巴教授被称为是‘神外手术大咖’,他确实是做一些别人不敢开的刀。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后发现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不能切,他觉得可以切。大家都认为这个只能切到百分之二三十,他可能切百分之七八十也没有问题,这个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

点击阅读:专访INC巴特朗菲教授中国示范手术团队!

术者不能只见病灶不见预后,要看到病灶,也要看见整体的人。尤其对于儿童患者,他们的路还长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为了尽量不留“漏网之鱼”,尽可能防止复发,一些术者可能会选择多切。但在脑部,“一刀切”面临的问题就很复杂。如果切除这块组织会损伤重要功能,术后说不了话,记忆错乱,不能行动,无法吃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等等,显然这台手术是不成功的。对每一位患者来说,病变的切除、术后并发症少、身体恢复得快、神经功能恢复得好、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伤,这才是一台“高配”手术

脑瘤“高配”手术,就如同开车,需要经验丰富的“司机”和高配性能的车,这样即便路途崎岖也能安全无险地到达希望的目的地。这需要的是“高配”的术者、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以及“高配”的现代化设备等。

“高配”设备为成功手术保驾护航,而作为整台手术的核心,主刀医生才是手术成功关键的因素。外科医生,这是一群灵魂与艺术家灵魂相契的精英。对他们而言,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匠心独运的创作,他们怀揣着将每一部作品雕琢成无瑕艺术品的梦想。

很多时候,哪怕是同样位置的手术,有的患者术后能很快出ICU,健康存活,有的患者还是很快凋零。为什么?

或许这就是“艺术Art”和“手艺Craft”的区别……

“大概20年前我曾经在苏黎世针对这个主题进行过讲座。其实要将‘艺术Art’和‘手艺Craft’进行区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神经外科绝大多数工作都是依靠双手来进行,这一点很像手艺人,比如制表工匠,他们同样需要精细的操作来完成他的工作,但我们不会把制表工匠称为艺术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如雕塑家、画家等,他们的艺术形式,很难第一眼就看透。第一眼只能看到外在的形状,但只有深入探索,才能体会在作品内部传递的信息。——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


对于巴教授这样的国际神外大咖,需要像精密的工匠一样,通过经年累月地积累训练自己的技能。但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哲学、内在精神态度融入手术中,这才能称为艺术。因为神经外科和医学的其他学科都不一样,任何微小的错误或判断失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冬季学术交流热点!


12月21日,圣诞节前夕,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一个熟悉温暖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将再次带来新生的希望。




他就是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抵达中国,开启2024年度的最后一轮来华交流行程。此访备受瞩目,多位饱受疑难神经外科疾病困扰的患者,早已翘首以盼,期待在此次示范手术中重获新生。今日,巴教授已在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顺利完成两台示范教学手术。最新资讯,可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官方报道。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教授行程,可拨打官方电话400-029-0925。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或者在后台私信我们吧……





声明:INC致力于中外前沿神经外科技术交流与推广,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作为其他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本平台非医疗机构,不独立表达医学观点。

INC国际神经科学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400-029-0925),这是一个专注于搭建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声誉斐然的专家团国际交流的公司。致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神经外科学术交流、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疑难案例联合咨询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