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婵媛
桐乡市实验幼儿教育集团实验幼儿园教研组长,曾先后多次获:嘉兴市首届十佳智慧班主任、桐乡市学科带头人、桐乡市首届四星班主任、桐乡市优秀班主任、桐乡市十佳青年教师、桐乡市骨干教师、桐乡市优秀教师、桐乡市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桐乡市实验幼儿教育集团实验幼儿园 郑婵媛
近日,关于郑婵媛老师教育成长经历的文章《满心、满眼都是孩子》发表于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幼儿教育》2024年11月教育教学版。让我们一起来细细阅读,通过文字来见证一位一线教师的成长足迹与职业幸福感。
满心、满眼都是孩子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桐乡市实验幼儿园工作,成了孩子们的“姐姐老师”。在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始终想孩子所想,为孩子着想。孩子形形色色,他们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各不相同,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每朵花都会盛开,只是在不同季节,在你自己的节奏里面静待花开,每个人都会长大,只是有人慢有人快⋯⋯”所以我常常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体会,在照顾群体需要时兼顾个体差异。为了守护他们的纯真和幸福,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做一名用心、用情的教师。
假如我是孩子
很多年前,我带小班,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园时天天哭。在观察、了解到她喜欢凯蒂猫之后,我穿上印有凯蒂猫图案的衣服,在她的小椅子上贴凯蒂猫的贴纸,给她讲凯蒂猫的故事⋯⋯使她渐渐感到安心,慢慢地愿意上幼儿园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有意识地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感受,怎样的烦恼和困惑。
我会有意识地与已经毕业的孩子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在进入小学之初会有什么样的体验,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从他们的反馈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之所以入学后感到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欠缺。于是,我决定从小班开始就有意识地将自我管理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给予孩子们自我管理的机会,从简单的生活自理劳动入手引导他们学习照顾自己,包括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还包括清洗自己用过的杯子、碟子,收挂自己的毛巾,等等。我放手让孩子们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照顾自然角中的植物,在午餐后清扫地面、擦拭桌面等,并给他们提供小抹布、小扫帚、小簸箕等轻便、宜抓握的工具,分步骤给予具体指导。渐渐地,孩子们能把握执行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任务的先后顺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拖延。
我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活动,如整理玩具、整理材料等,引导孩子们学习分类整理,支持孩子们进行自我管理。为此,我提供便于收纳的材料,并在反复观察孩子们的使用情况、反思不足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现有材料或替换成更适宜的材料。
以往小班孩子完成绘画作品、记录单后,不是将它们直接交给教师保管和处置,就是随意塞进自己的置物柜或书包。鉴于此,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插袋式资料册,引导孩子们自己整理。投入使用后,我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发现资料册插袋的材质偏软,且不易找到开口,孩子们在使用时有困难。于是,我进一步比较多款收纳用品,最终将其更换成风琴包。孩子们只要打开风琴包,就能轻易地将作品插入分层。但是,我在后续观察中又发现,孩子们使用完风琴包后不会将风琴包放回原来的位置,导致每次都要费时翻找。因此,我采取了在风琴包上贴不同颜色的标签纸、学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习有序摆放。
小班孩子不会写名字、学号,所以由教师给孩子的作品写上名字,但教师常常忙不过来。于是,我给每个孩子定制了刻有孩子姓名的印章,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能引导孩子自己给作品做标记。一开始,孩子们用完印章后,把它随意地放在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常常想不起来放在哪里了,有时甚至就丢失了。为此,我根据印章的尺寸定制了带有格子的方形收纳盒,将印章一个个整齐地放在收纳盒内,以此做示范。孩子们由此知道用完印章后要将其放回收纳盒,并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物归原处的习惯。之后,我在每个格子内贴上孩子的头像,并在印章的顶部标上孩子的学号,解决了孩子在使用时需要一一翻找、容易拿错的问题。除了通过购买、定制的方式,我还会和孩子们收集一些闲置的盒子用于收纳班级中的其他物品,比如,收集用过的牙线盒、回形针盒、皮筋盒之类小巧的盒子收纳零碎的物品。这些收纳盒都是透明的,便于孩子们看清物品和取用。这不仅有利于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有序,还有助于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提高分类整理的意识,养成用完物品后将其放回原位的习惯。到了大班下学期,我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透明的文具盒,文具盒内放有一块橡皮、一把尺子和两根加粗款正姿洞洞笔,文具盒外贴有孩子的姓名,每个孩子都要保管好自己的文具盒,用过铅笔后及时把它削好并盖上笔帽,再将文具盒有序地排列在小推车上。
就这样,通过给予充分的机会、提供合适的材料,我将孩子自我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自然地融入一日生活,帮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任务意识,提高计划能力,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
假如是我的孩子
记得工作的第一年,作为新手教师的我,想伸手迎接一个正因分离焦虑而哭泣的孩子,却被家长的一句“你不行的”泼了冷水。当时,我尴尬地缩回双手,眼睁睁地看着那位家长把孩子交给老教师,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在班级工作上,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爱,让家长们对我多一分信任。
每一个孩子对他的家人来说就是“全世界”。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担忧,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可能会为不能准时接孩子而着急;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没准会为孩子的特殊需要而焦虑;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也许会为孩子太小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担忧⋯⋯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能给予我的孩子什么样的支持和指导呢?
对于双职工家庭,家长忙于工作,常常没时间接孩子,每天其他孩子离园后,我都会留下来陪伴剩下的孩子,陪他们下棋、阅读,给他们讲故事,甚至为他们准备点心,有时整个幼儿园只有我班灯火通明。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默默地做着这些工作,从不向家长抱怨,有的家长直到孩子们毕业后才知道原来我并不是每天都要带晚托班的。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家长往往有难言之隐,因此我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天天刚入园时不太与人交流,常常无缘无故地大喊大叫,还爱躺在地上发呆,甚至有点暴力倾向。那时,天天的家长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郑老师,真是给您添麻烦了”。我很理解天天家长的心情,没有嫌弃天天,也不允许其他孩子嘲笑他。我坚持每天拍摄天天在园的表现,晚上围绕拍摄的视频与家长沟通。这样的沟通既能缓解家长对天天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担忧,也能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天天的兴趣和需要,与家长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从家长处了解到天天特别喜欢玩汽车玩具,在幼儿园时我也发现但凡有汽车的图片或者图画书,都能引起他的强烈反应。于是,我特意拿来很多汽车玩具陪他玩赛车游戏。从此,天天不再排斥我靠近他,与我日益熟悉。但是,天天依旧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同伴一起玩。我抓住天天有把每辆车都按大小或颜色摆放整齐的习惯,引导他像汽车一样排好队,跟着队伍一齐走。我还每天牵着他的手与同伴碰一碰、拉一拉,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慢慢融入集体。之后,我了解到家长只是偶尔带天天去户外活动,便建议家长在天天离园后和周末陪同天天在小区里走走,尝试与其他孩子交往、游戏。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天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渐渐敞开了心扉,收获了友谊。
在开展父亲节系列活动前夕,我经过调查发现90后爸爸们带孩子实属难得。我每每问孩子:“你们的爸爸最喜欢做什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在与妈妈们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丧偶式育儿”的感受被频繁地提起。于是,我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爸爸们多陪陪孩子,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访谈调查“爸爸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孩子们加深了对爸爸的了解。父亲节来临之际,有的孩子通过义卖赚钱买礼物,有的孩子亲手制作礼物,纷纷给爸爸准备惊喜。爸爸们既激动,又开心。爱是双向的,爸爸们既感受到了孩子的爱,也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比如,年年的爸爸在外地工作,知道儿子的愿望是“希望爸爸能陪我去恐龙园玩”后,爸爸连续加班一周,完成所有工作,凌晨驱车回家,只为在父亲节陪年年去恐龙园。父母和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都得到了爱的滋养。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始终想着“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两句话时刻提醒我要理解、尊重、爱护孩子们,守护他们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因为童年的经历能为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个体的生命历程铺上底色。
照片&文字:郑婵媛
审核:沈莹
监制:陈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