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小说
李玉林|新生
一
二
《天津文学》2024年第11期
三
四
姜瑶医生又在发愣。
这几天,每当面对韩一勤这位病人,姜瑶心里就会十分郁闷,总会有一种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感觉在折磨着她。为了这位年轻的病人,她想尽了可行的办法,动用了一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可以使用的药物,这些也的确使这位病人的病情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一度还有了明显好转的迹象。可她的治疗手段和能对韩一勤使用的药物,终究无法彻底击溃他身体中的病魔。这种病在不停地变化、升级,使先前有效的手段和药物变得没了任何能力。
姜瑶医生很清楚,韩一勤的病情已经明显加速了,如果没有更有效的药物和措施,这位年轻病人的病情很快就会向“急变期”发展,其年轻的生命无疑很快就会终止了。
姜瑶医生甭提多郁闷、多沮丧了。因为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对韩一勤这种病人非常有效的药物,可她并没有告诉韩一勤这个好消息,因为她知道韩一勤这样的病人目前完全没有能力享用这种药物。这使多年从事医疗工作的姜瑶非常痛苦。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哀一直笼罩在她的心头。
这种药物已经用于临床,并反复从理论与实践多层面证实对韩一勤这样的病人确实有神奇的疗效,可以使曾经的不治之症变成一种没有什么痛苦的慢性病。这种药物已经进入他们医院,使某几个病人受益,病情得到了基本的遏制。但这种进口的药物是自费药物,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每个月的药费要2.5万元,全年的治疗费要30多万元,而且需要常年服药。这样高额的医药费甭说是韩一勤这样的家庭,就是比他收入高很多的船长也是很难承受的。
……
姜瑶对生产这种药物的企业是了解的,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跨国企业。姜瑶了解到,他们正在实施一个全球性的患者援助项目。近年来,他们与好几个国家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合作,为贫困患者免费提供这种药物。
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有在我们这里出现呢?
姜瑶想方设法找到了这家企业在本地的一位负责人,向他询问为什么没有在我们这里实施贫困患者的援助项目,建议他们应该尽快实施这一项目,还说这样对这种神奇的药物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推广。
那位负责人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他苦笑了一下对姜瑶医生说,实际上他们早就已经着手在这里实施这一项目了,他们不久前联系了一家这里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也是和医疗医药有密切联系的公益组织,他们向这个组织的领导谈了,他们要请他们协助并与他们合作在专科医院向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的贫困患者赠送他们的有特殊疗效的突破性靶向药物。那里的领导也说这是件好事,但他们提出的为实施这一项目的工作经费很高让他们很难接受,因为还有太多的救助项目需要经费来实施。他们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项援助计划的实施,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实施援助项目的打算,他们正在想新的办法。
姜瑶听到这种情况,头一下子都蒙了,心里像刹那间注入了冰冷的河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忽然想到了她曾接触过的一个慈善组织,一个也是全国性的公益机构,两眼闪出她年轻时才有的独特光亮,大声对那位先生说:“你去那里联系一下。去,一定要去!”
五
(原载于《天津文学》2024年第11期,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天津文学》杂志。)
李玉林,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摄影散文集等25部,主编文学、慈善类书籍三十余部。曾荣获天津市第一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网络文学征文金奖等奖项。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天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