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 熊秉真教授《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尘封十六年再版

文摘   2024-08-02 09:40   浙江  

“每一首童谣稚语,每一个深埋尘土之下的玩具游戏,都是一颗可端出另一个世界的沙粒,可以透视宇宙一刹的永恒露滴。”

——熊秉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儿童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状态、成长历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往往被淹没在成人世界的喧嚣之下,成为一段亟待发掘与理解的珍贵记忆。事实上,传统中国瀚如烟海的史料里,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变、出人意料的有关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熊秉真教授于海量史料中挖掘出隐藏于各个时空角落的童稚人生,勾勒出中国历史上孩童之笑颜。她的著作《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是中国儿童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序 


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着,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这深深而严重的困惑,自童稚而与龄俱长,挥之不去,不觉间竟化为若干识知上的访求。其实,眼前史籍之间的纵泳,扉页之际的徘徊,与大学选课时遍搜儿童史而不着的失落,少年时以童心稚语编为故事小说,甚至三五稚龄穿凿园圃,晃荡林间无尽的惘然、无由的纳闷,情怀上并无二致。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个迷人、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一旦加上时光和地点、历史与界域、环境与自然的思虑,更成了个无比动人、一去难回的迷魂阵,下面的喃喃之语,有探险途中兴奋忘情的叫嚣,更有跋涉颠簸时叨叨絮絮的排解。集之以献曝,虽有志初阶而稍息的意思,更有些冀逢山奢徕友伴的觊觎。


书呈八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起始的两章,从不同的角度,力索历史中孩子的踪影,是在观念“打开心内的门窗”,也是材料和方法上的引介。随后的文章,则分述近世中国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哲人对儿童及童年曾有的论辩争议,以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之挖掘与重现。外在环境之抒,或以家庭人事之组合与生死苦乐之缘由之说,或以稚龄幼教之启迪,与性格和价值观之塑造为述。思想上的争议,则择异军突起的阳明学说与独树一帜的李贽激辩,与为近世中国儿童论述之表征,并与衍为近代思潮根源的西哲洛克、卢梭之言相照。其实要说议论,不必全局于思想争议,一个世代对任何人群、事物“意见”之衍生变革,更常有直接化为活动措置者。因之,乃以有明而晚清、民初塾学教材之产生与演化为例,一示近世中社会力多变后,儿童之属性亦随幼教之普及,与内容、气质之转化,逐渐化私为公,捐家庭而入国家之走向。至于一探儿童自身生成之经验,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面对所谓重建或再现儿童生活之“主体性”问题。于此,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过去儿童的营生有无其别于成人之主体性可言(此问题之答案毫无疑问是一个肯定的“当然”),而是经何曲折巧妙的方法,循何点滴之蛛丝马迹,让此一从儿童(成长者)本身出发的生长经验与童年时光,再次重现大家眼前。文中两章分以情感世界与稚情的音容、举止为例,试示当时情境之恢复,整体历史旧观之再现,以及文字语言(传统史学研究所执之文献素材)资料之外,另辟蹊径,细聆言语之外的啼嗔之声,凝注其喜怒奔跃之表情行止,甚至细较思量一个婴儿踢打迎拒种种动作,这些对一群笔不能书、口不能言的稚弱生命,莫不是他所肺腑之声,在一番更细致的史学方法,更尽力追求同情之了解的史学观念下,应该可化为某种直截的历史证言


上述与下见几番尝试,固为中国儿童与童年史之若干起步,其实离任何人真想看到的中国历史上孩子生活的故事全貌还远。最主要的是所及面象,所呈梗概,虽谓各有其意义,但是集之而观,这并不能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儿童生涯,或者给中国式童年的历史旅程一个系统而较完整的交代。儿童文学、宗教生活、嬉戏劳作,是最明显的一些缺失。儿童与童年概念,在哲学思想上的转折,也需要更有组织的整理,甚至儿童与政治、军事、战争、和平及法律地位、经济上的花费与贡献,乃至与人口、营养、物质生活的牵系,无一不值得细究,而得若干说明。目前的挂少漏多,背后原因不一而足,一人之疏浅零落,使得率而举步,益形蹒跚。此外,知识场域上童年史之价值与精神义涵,现实作用均未得公论之接受,无可讳言的,是使得工作加倍颠簸迟滞,他人或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篇章间所见拼凑并临机之感,实际上也反映了此类作品与工作在现实环境中诞生时常伴随的偶然与不得其然的景况。


……

熊秉真记于汐止迎旭
一九九九年四月




“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个迷人、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

——熊秉真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一书首版于2008年,对中国儿童史的考据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该书断版多年,但中国童年史议题方兴未艾,在众多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呼吁下,本书于2024年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订再版


  • 丰富的史料
本书作者熊秉真在海量史料中挖掘关于中国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并试图通过对这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例证的研究,翻找挖掘并呈现出传统中国儿童的概貌。

全书共八章:前二章从不同的角度,探求历史中儿童的踪影,是材料和方法上的引介;后续几章则分述近代中国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哲人对儿童及童年曾有的论辩争议,以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之挖掘与重现。以此启发引导人们去发现隐藏于漫长时空角落中国儿童的童稚人生。

熊秉真教授凭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感知力,为我们揭开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儿童生活图景,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丰富了世界儿童史研究。

  • 深具中国特色的儿童观与儿童形象
本书作者以追求同情之了解的史学观念,以细致严谨的史学方法,将传统中国的儿童生活重构再现于读者面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但不只是停留在资料的收集和归类上,而是对中国历史上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以及诸多方面都做了思辨性论述。

书中详细论述了历史上中国儿童的生存境况及其在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中国经验中的儿童与成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依共生关系,对如今日益紧张的如亲子、师生等各类社会关系而言都大有启示。书中史料丰富,既介绍了众多中国历史上留有深刻痕迹的文人学者的童年经验,如魏源、胡林翼、康有为等;又对许多训蒙类典籍进行了思辨性分析与介绍,如《幼训》《教童子法》等。

书中所展现的中国社会的儿童养育历史,解释了深具中国特色的儿童观与儿童形象,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儿童。

  • 独特的人文关怀视角
儿童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童稚人生,也在于通过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性的光辉。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熊秉真教授在书中不仅关注了儿童的外在生活环境,还深入探讨了儿童内在的心理体验、情感世界以及他们与成人世界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这种将儿童视为社会行动者的独特视角,不仅填补了中国儿童史相关研究的空白,也丰富了世界儿童史研究。









 童年忆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儿童,这一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无限希望的群体,其历史往往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遮蔽,成为一段亟待发掘与理解的珍贵记忆。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刻人文关怀的著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细腻的中国儿童生活图景。它以深刻洞见和细腻笔触,成为一颗照亮中国儿童史研究领域的璀璨明珠。


(点击以下图片,一键购买)


特别通知

2024年8月24日上午9:00,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教席合作办公室将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思考拉儿童哲学研究中心,邀请海内外专家,共同举办“穿越时空的童年:中国儿童史研究2024论坛暨《童年忆往》新版发布会”,欢迎届时线上收听并参与。

思考拉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宣传和介绍国内外儿童哲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动态,介绍思考拉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课程开发和教学样例、系列教师培训、哲学空间构建、实践推广资讯和国际合作情况,引领和推动儿童哲学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