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 蓝字,关注 外企观CHA
大家好,我是麦客!
巴黎奥运会开幕了。
开幕后的这个周末,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讨论,一度盖过了正式比赛的话题,恐怕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以至于开幕式过去都2天了,热度依然不减。
在我印象里,好像没有那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争论达到如此高的地步。
一开始很多人说办得好,体现了法国人的审美的高级感和生活松弛感。
慢慢反对的声音开始出现,说毫无章法,漏洞百出,说奥委会网站上的开幕式视频都下架了,以及赞助商直接退出广告投放等,不一而足。
在我看来,这次开幕式可以说有耳目一新的点,让全世界看到了法国人不拘一格的想法和做法,把主办国的建筑与文化体现得非常真实充分。
当然也有很多槽点满满的地方,节奏拖沓,金主痕迹过重,组织方赌运气(比如当天还算留了一点点面子的天气,安保)。
以及一些过于强调文化主张的环节,那些让主持人都沉默不语的画面。
比如下面这一幕
当时,我和家里上初一的儿子一块看,画面出来后,我其实也没太看明白,然后儿子也问我这些表演是啥,我想了想,马上想到应该是表现性别和着装方面的多样性。
于是就给儿子做了这样的介绍,尽量从性别平等方面去解释这个事情,儿子也似懂非懂,作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一下很难理解这些事情。
因为对这个点影响很深,我在第二天就看了些别人的解释,原来要表达的内容其实还不止这些。
这位站C位的胖美人其实叫芭芭拉,是女性发声的代表之一。
芭芭拉是一个女同性恋者,她将自己定义为“胖子”,她认为肥胖对自己是“疾病,而不是形容词”。
2021年,她成为某奢侈品牌代言人,并被评为年度 LGBTQ+人物。
LGBTQ+是什么?
简单地说,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依次为 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Queer(酷儿,指代所有非异性恋和非顺性别人士),加号则是为了表示包括其余未细说明的性少数群体,如 Pansexual(泛性恋)、Asexual(无性恋)等。
芭芭拉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更多人关注到女性、性少数群体以及肥胖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鼓励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总之,这一幕肯定超出了很多人的理解面,特别是在这块宣传很少,或者伦理上不支持,文化上处于灰色地带的国家的人来说,比如中东,亚洲等国家的人,这样的国家肯定不少。
大家除了看到了奇装异服,角色反串的热闹外,肯定也多少会觉得这个场合展示的这些东西总代表些什么。
当然,我们不是法国人,自然无法完全理解法国人的眼里,这些人群是什么样的存在,全当开开眼,知道这个世界有多种价值观存在,理解多种文化的存在即可。
尽管对这一幕很难完全认同,但是,这个环节让我马上意识到了另一个东西,就是外企里倡导的D&I,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strategy,简称D&I,指的是西方国家为促进企业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而实施的一项战略。
英文解释为:A strategy that advances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the workplace by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alent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这些 diverse talent 主要包括LGBT,残疾人,少数族裔以及弱势社会背景群体,男女比例在这项战略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我在外企开始听到D&I时,总觉得就是一个样板工程或者口号活动,因为听上去所谓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更像我们中国人经常嘴上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都知道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喊了这句口号不代表你就学习变好了,这句标语贴在教室最高处,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天天向上。
后来,我慢慢观察了外企里的一些做法,才发现很多事属于D&I范畴,D&I在背后默默而真实地影响着企业的一些做法。
企业里的D&I其实非常的具体,比如包括性别,地域,教育,原生家庭与父母,语言,工作方式,宗教等方面的偏见与歧视。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我给你举些例子,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在一些外企特别是欧洲企业,个人数据的隐私与保护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身份证里的年龄,出生地等信息,都可能成为工作偏见的来源,因此,就需要极度限制这些信息的公开性
我们知道有时候在工作里,需要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给到别人,这是很正常的。
比如团建时预定外部的酒店,那么这时候负责部门一般都会明确告诉你具体去处,说明个人数据的采用理由,然后依据公司要求用完后及时销毁这些数据。
甚至隔一段时间,公司会提醒大家自查是否设备里存有类似的他人的个人数据,如无正当理由,就要清除掉,否则会造成合规问题。
而合规在外企是天大的问题。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我们的身份证信息几乎是很难得到保护的,很多地方会使用到身份证,个人信息会被到处记录,但没有人会监督是否被滥用。
最后往往变成商家从中牟利的机会。
性别歧视,恐怕也是外企里最不容易发生的。
所以每年外企圈都有”最佳女性职场榜单"的发布,外企也经常被评为最适合女生的职场。
而事实是,很多大外企的高管里,女性的比例确实很高。
比如我之前的A司,中国4家工厂,其中2个厂长就是女性,当时就觉得外企里女性领导人的天花板其实很高。
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多元化的最好体现。
还有一个情况,我们公司是有残疾人同事的,而且不止一个,这些同事可能失聪或失语,但是依然有适合的岗位给到他们,而且大家在平常的工作里并没有任何区别对待,就是非常正常的同事关系。
我本身对残疾人没有任何偏见,但是作为企业,雇佣残疾人,其实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我们普通人的感情来考虑,工厂要考虑岗位技能,效率,管理,安全等因素。
能做到聘用残疾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而做到的企业,绝对是值得尊敬的。
最后一个年龄问题,恐怕大家第一反应就是35岁现象。
大家都知道,公务员是35岁就到红线了,而现在社会上很多企业都拿35作为一个分界线,成为打工人迈不过的伤心鸿沟。
但是,不能说所有外企,实际有很多外企是不看重年龄的。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加入现在的外企时已经40岁,妥妥的35后,而我们部门,后面加入的几个都是35以上的。
我假使这个企业没有D&I文化,可能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就小了很多。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国家的企业不讲D&I,也没有说有什么偏见产生。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历史上不同民族的英雄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民族之间的容纳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国家又不是一个宗教立国的国家,中国人不信教,即使有信教的,也都属于个人选择,并没有教派之争。
最后,大家都是亚洲人黄皮肤,肤色的差异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而这些问题,在国外就变成到处都是挑战,这也是他们非常重视这种公平性的原因,也就是D&I存在的必要性所在。
不过,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讲,并刻意去推动具体的事情落地,才是这个事情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只是口头讲多元化与包容性,只有真正创造D&I的文化,给所有员工公平竞争的环境,才是真正具有包容性且能够让每位员工做出最大贡献的公司。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你也许感兴趣: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888,领取价值2999元大礼包:
知名企业面试问题库
23最新高薪岗位指南
名企精选百套PPT模板
MK麦客 : 文字爱好者,自由撰稿人,20年外企老兵。8小时内用数字探索商业与管理,8小时外借文字感悟职场与人生。后外企时代,置身事外,观外企聊职场。
历史文章:
加我微信,共同交流:
欢迎 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