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三年(1113年),王希孟画成《千里江山图》献给徽宗赵佶,赵佶随后将图赐予宰相蔡京。北宋亡,此画进入金国宰相高汝砺手中,南宋回归了宋理宗内府,元朝时由书法家李溥光收藏。明朝又流传到梁清标手里,梁去世后,藏品被子孙散出,最后在乾隆时期进入清内府,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
辛亥革命,溥仪退位前将大量书画偷运出宫,存到长春伪满皇宫的小白楼,其中就有《千里江山图》。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出逃,小白楼文物遭哄抢。1949年,《图》出现在靳伯声手中,又转给他的弟弟靳蕴青,最后由文化部的文物事业管理局以一万元收购。1953年1月,交给故宫博物院。
青绿山水
📜名词解释 绢,丹,砗磲
青绿山水,是盛行于隋唐宋的一种工笔重彩山水画,主要用绢作画布,用青金石、孔雀石和赭石等稀有的天然矿物作颜料。
青绿山水画中的红色用的是朱砂,朱砂就是“丹”,丹青的丹,「一两朱砂一两金」。人物用的白色是砗磲。
全长11米的画光这些颜料的投入都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非皇家不办。
和水墨画一比青绿山水简直就是彩色高清照片了。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都属于这类青绿山水。
绢是丝绸的一种,绫、罗、绸、缎、绢都是由蚕丝制成,不同的只是织法。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那肯定有年限,所谓“绢八纸千”,也就是绢的寿命最多八百年。
《千里江山》用的绢比宋徽宗的《瑞鹤图》的绢都高级。
按蔡京的说法《千里江山》诞生至今已经有911年了,每次展开卷起都会对绢面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颜料会剥落,绢还会扭曲,所以故宫博物院收入这幅画后也就在1953年、1978年、2009年、2013年、2017年进行过五次出库展览而已。
希孟 千里江山
📜题款 蔡京,乾隆,梁清标
关于希孟的生平,存世的文字就是蔡京的题跋上的77个字,再多真没有了。然而该题跋纸张尺寸大幅窄于画作,而且只有半个章印,明显是后人裱在画上的。破损的纹理与卷尾也不协调,而与卷首一致。关键是该题跋没有任何关于此画的任何描述。
并没有说这位“希孟”姓什么,而且这两个字应该是表字,相当于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子瞻”就是表字。大概是说:
这孩子从进了宣和画院,考试成绩一直不怎么好,但徽宗发现他是个苗子,就亲自调教,果然就得了真传,半年后上了一盘大的,皇上看了很高兴,就赏给我了。
通过蔡京的文字可以知道:画画的人叫「希孟」,画成这幅画时「年十八岁」,仅此而已。
📜 千里江山 局部 | 蔡京跋文(左)短一截,且边缘破损严重
一轴画,越靠近左边,保存状况越好,但这里正好相反。可以解释为蔡京的跋是从别的画作上裁切过来或者从卷首裁过来的。
在蔡京的题跋之后另有元代和尚昭文馆大学士李溥光写的一个题跋。当然这段文字既没提“王希孟”,也没提“千里江山”。
按今天较准确的资料,溥光至迟生于1240年,他十五岁时第一次看见他所说的“丹青小景”的时间,正好是南宋覆灭的1279年,所以图不可能直接从南宋内府到他手上。
王希孟
📜外签 梁清标,乾隆
古代书画手卷的流传,由于不断磨损,最容易被破坏的就是外签。所以在重新装裱时大多会重新题签。
梁清标收藏后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重装,奠定了如今的装裱格局:
1、将蔡京题字由卷首移到了后隔水,这个在南宋初期看来并不重要的题跋,500多年后就非常珍贵了,移动到卷尾,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2、原来卷叠在画卷中的溥光题跋被接裱在蔡京题跋之后,折叠痕迹依然清晰,“冬十二月”的“二”字即被折痕断开;
3、重新题写了外签,加盖了标志重裱的骑缝印。
这位梁清标可不是一般人!曹星源说他在书画收藏史上太有名了,随便举几个例子: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张金界奴本)、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后梁荆浩《匡庐图》、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他经手的晋唐、宋元书画不但是清朝内府的主要藏品来源,还是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国书画藏品中的镇馆之宝。
“丙午”也就是1786年,章总乾隆不定动了哪根筋偶然打开了这幅画卷,然后施展他的牛皮癣两件套:盖章、题诗。
二十余?
📜真伪宣和供奉王?希孟
在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中没有记载。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没有「王希孟」或者「希孟」的记载。清初现世,真伪存疑。
卷尾“寿国公图书印”《石渠宝笈》未释,直到2017年才由吕晓和王耀庭破译。这枚印章是金国宰相高汝砺(1154-1224)的印章,高汝砺1220年封寿国公。
没有题款并不一定就是伪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样没题款,但是范宽有别的作品可以横向比较,王希孟只此一幅青绿。
没有无利益、无动机篡改原名原作者的冲动,尤其是改成的“王希孟”在宋元明清时期并不知名,因此不能产生重大利益。
梁清标的好友宋荦(荦luò,多指杂色的牛)看到此画后,在《西陂类稿》中提到此画,第一次提到“希孟”姓王,并说出王希孟卒年:
张择端
📜宣和画院 院长:赵佶
开封一小,不,宣和画院,院长是赵佶,希孟十五岁入院。
他还有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学长,叫张择端,两人有很多共同点:
都有谜一样的身份;都在宣和画院上学;都只有一幅画传世,且是旷世名作;都在官方没有纪载;都没进《宣和画谱》。
有人说蔡京主管《画谱》,张择端和蔡京不对付所以不收他,然而王希孟和蔡京明显关系匪浅,为何也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