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指南告诉我们“排斥药方案免疫抑制不足,免疫高,容易出现抗体、排斥”;指南又告诉我们“排斥药方案免疫抑制过度,免疫低,容易诱发感染,还容易出现药物毒性肾损伤”。
由此可见,肾移植术后,病人关注的排斥、抗体、感染等,都是免疫因素引起的问题,那么,在我们术后复查中,针对排斥、抗体、感染等进行预防性管理和调整处理时,用什么做为依据,判断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呢?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下面的答案:
1.看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在不在移植时间对应的浓度范围表的范围内;
2.看肌酐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稳定;
3.看有没有尿蛋白;
4.看白细胞;
5..看有没有免疫因素引起的感染;
6.看抗体;
目前,通过大家在日常复查中,做的化验检查,主要也就是看这些来判断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对吗?顶多,再加上个医生多年的临床从业经验,对吗?
现在,我们就对这些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看看这些能不能作为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的判断依据,带你思考看这些做病人个体调药存在的严重缺陷。
看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几乎是全国统一的,那张移植时间浓度范围表,就像一张“生死符”,用它的高低和是不是在范围内,决定着排斥药方案是不是合适病人个体,所以,我们在复查时,会被告知,浓度低了,加药;浓度高了,减药;浓度挺好合适,不用动……。
这样看真的对吗?
我们吃的排斥药方案,是一组免疫药物联合共同对我们病人个体行成一个免疫抑制强度,来抑制我们自身免疫,那么,在这样情况下,我们能单纯看其中一个药物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判断这一组免疫药物的排斥药方案对病人个体的免疫抑制强度怎么样吗?难道吃的其它免疫药物对你没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吗?
如果你认为排斥药方案中的其它排斥药也对你这个病人个体起到了免疫抑制作用,那么,单纯看某一个药物浓度检查数字大小来判断整个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就不对了。
(1)有人会说,那就把另外的排斥药浓度也查了,都看,不就能判断了吗?哎呦,你还真是个大聪明,这都能想到,那我们看看到底行不行。
再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复查时查的那个药物浓度是什么,其实,只能表达我们吃了这个药,药在我们血里的含量。那么,看这个药物在血液中的含量的检测数值,是无法判断对病人个体形成了一个怎么样的免疫抑制强度的,也无法判断,病人个体在这个药物含量下,自身的免疫状态怎么样,所以,不管你看一个药的浓度,还是看两个药物浓度,还是看三个药物浓度,还是看几个……,还是把它们的浓度放在一起,同时去看,都无法用浓度这个表达药物含量的结果来判断对病人个体的免疫抑制强度;也无法判断病人个体在这样的“两个”或者“三个”浓度下自身的免疫状态。
所以,看着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去判断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是不行的。
(2)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说,你还得看其它检查,得综合去看,哎呦,你还真是聪明到家了,这又被你想到了,那么,我们再分析下行不行。
a.对肾移植病人来说,即使排斥药方案调的不好,病人也并不是马上就表现出肌酐变化,而是“相对”长期调的不好,病人会处在随时容易出问题的状态,具体到病人个体什么时候出问题不一定,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一个“调的不好的时间的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肌酐是否变化作为依据来判断也不行。
b.不管对于肾移植病人还是健康人,在肾功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出检查中的肌酐变化,所以,即使排斥药调的不好,移植肾实际肾功已经开始受影响,也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肌酐是否有变化作为判断依据也不行。
c.对于肾移植病人肌酐高的因素多,比如常见的移植肾血管狭窄;比如输尿管狭窄;比如肾血管、输尿管梗阻;比如脱水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引起的灌注不良,导致肌酐变化;比如服用能引起肾损伤的药物的使用;比如副总在检测过程中能影响肌酐检测结果的药物……,总之,能使肾移植病人肌酐高的原因很多,并不是只有排斥药调不好才会引起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作为判断依据也不行。
对肾移植病人来说,看表面肌酐是否变化,来判断排斥药调的好不好,是不行的,即使结合浓度也不行,因为两个都不具有确定依据的结果,放一起也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肾移植术后,单纯与肾移植相关的尿蛋白来说主要是术后排斥、排斥药(免疫药物)的副作用相关引起的,这两个和排斥药的调整是不是合适以及使用有关,但是,肾移植术后尿蛋白的出现,并不都是排斥药方案调的不好排斥引起,也并不都是排斥药的副作用相关引起,还有很多非移植因素、非排斥药使用和调整因素引起的。
我们虽然是肾移植病人,但是,也和健康人一样,会出现各种原因的肾病而出现尿蛋白,我们都知道肾病发病原因多,这些肾病发病原因和排斥无关、也和排斥药调整以及使用无关;我们也会出现其它药物使用引起的尿蛋白;也会出现生理性尿蛋白等等各种因素出现尿蛋白。
肾移植术后,不能看有没有尿蛋白来判断病人排斥药方案调的是不是合适,即使加上浓度检查数字大小,也不行,也同样是因为两个都不具有确定依据的结果,放一起也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白细胞高低,并不是单纯的排斥药调的不合适,免疫高低才会引起变化,它本身高低,就有多种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这样一个多因素会引起的白细胞高低变化,是无法用它来判断排斥药方案调的是不是适合这个病人个体的。
肾移植术后,不能看白细胞高低来判断排斥药方案调的是不是适合这个病人个体,即使加上浓度检查数字大小,也不行,也同样是因为两个都不具有确定依据的结果,放一起也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对于肾移植病人来说,即使排斥药方案调的不好,即使排斥药方案对这个病人个体免疫抑制过度,导致免疫低,病人也不是马上就感染,而是在免疫低的状态下,随时出现感染,你“这次”检查,没有感染,并不代表你调的没问题。
单纯看表面有没有免疫因素引起的感染判断,也不行,即使结合浓度,也不行,也同样是都不具备确定因素的结果,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对于肾移植病人来说,即使排斥药方案调的不好,即使排斥药方案免疫抑制不足,免疫高,病人个体也不是马上就出现抗体,而是随时出现抗体,你“这次”检查没有抗体,并不代表调的适合这个病人个体。
单纯看表面检查是不是有抗体,不能作为调的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的判断依据,即使结合浓度也不行,也同样是两个不具有确定性的结果,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通过上面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结论,即使结合浓度和上面那些检查一起去看,也无法用来作为判断排斥药方案调的是不是合适病人个体的依据,因为上面的每一个检查都不具有一一对应的确定性,所以,即使都联合起来一起去看,也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所以,看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即使加上那些检查,也无法作为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的判断依据,再用这些来做病人个体药物方案调整,存在明显的严重的缺陷。
关于那个所谓的移植术后药物调整看的那个浓度范围表,看似专业,其实是有问题的,有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我在胡说,因为大家认为那是“临床试验”得出来的,那是“临床病人”大数据得出来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对吧,你是这么想的吧?
那么,我们就简单分析下,看看到底是不是有问题。
首先,由上面内容我们能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它只能表达你吃的药,在你血里的含量,那么,通过浓度检查数字大小表现出的这个含量数据,是无法看出这个含量对你这个病人个体产生的免疫抑制强度怎么样的,也看不出你在这个浓度下,自身免疫状态怎么样,因为,没有试验数据告诉你,这个表达药物含量的浓度数值多少对应的会提供给每个病人个体的免疫抑制强度多少;也没有试验数据告诉你,这个表达药物含量的浓度数值多少,对应每个病人个体自身的免疫应该是什么状态,特别是每个病人的基础免疫状态都不同,这个表达药物含量的浓度数值,就更无法反应这个药物含量下每个病人个体的免疫现状怎么样”,所以,首先看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就不行,你还谈什么浓度范围表?
其次,每个病人个体基础的免疫状态不同,比如儿童、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自身的基础免疫状态就有年龄上的差异;再加上性别差异下免疫区别;再加上一些人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或者免疫相关疾病,个体间免疫区别就更不同;再加上现在肾移植,为了提高移植成功率,会在手术前、后、或者手术中使用大家从药单上能看到的写着“美罗华、即复宁、兔抗、猪抗……”等等名字的药物,它们都会降低病人免疫,而且,每个人移植时,用的不同这类的药,这样的药,每个药物的免疫处理效果强弱不同,大家又用了不同的量,在这样情况下,每个移植病人的自身免疫状态,又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有了再一次很大变化和区分。
在病人本身免疫就完全不同,甚至差很大的情况下,看那个只表达药物含量的浓度范围的数值的“表”,你觉得能适合给不同免疫状态的病人去“统一”用吗?
用那个所谓的浓度范围表里的浓度做参考,你能知道这个浓度对你这样情况下的病人个体产生的免疫抑制强度怎么样吗?你能知道自己在这个浓度下的免疫状态吗?
所以,看哪个只能表达药物在你血里含量的浓度值做的表,看浓度检查数值是不是在那个表的范围里,是不能作为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的判断依据,因为它表达不了对病人个体免疫相关,所以,看浓度在不在浓度范围表的范围里,依然不行。
特别是,病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免疫水平要求不同,排斥药方案也就不同,比如你有感染,和没有感染的免疫水平要求不同,那么排斥药方案也就不同;比如你有抗体,和没有抗体,免疫水平要求又不同,排斥药方案也不同;比如你有抗体,抗体在不在配型点上,免疫水平要求还不同,排斥药方案也不同;比如你有感染,还有抗体,免疫水平还要根据感染和抗体,以及病人现状去做调整,要求的免疫水平也不不同……
从这些,我们可以可看到,病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问题下,免疫水平要求都不同,方案也就不同,这些都是免疫相关。
但是,那个表达药物含量的浓度,是无法表达每个病人个体现在的免疫的,那就无法满足病人个体不同的状态需要的不同免疫时的判断使用,所以看浓度和以及浓度在不在范围表内,也没用。
另外,肾移植术后,病人吃的排斥药方案是一组免疫药物联合使用,共同对病人个体形成一个免疫抑制强度,那么,在这样情况下,这一组方案里,其它免疫药物也是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的,而且,联合的其它免疫药物的药也不同,每个药物免疫效果也不同,剂量也不同,药物在做临床时,并没有设计这样不同病人个体联合不同的排斥药物、不同药量、而且联合药物的药量不断变化下的实验,这样的临床试验,并不是做的病人个体整体排斥药方案的临床试验,而我们肾移植术后,每个病人个体吃的是一组免疫药物联合成的一个“整体排斥药方案”,所以,单纯看某个药浓度检查数字大小,看什么浓度范围表,作为排斥药方案整体调的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的判断依据,去做整体排斥药方案调整,是有明显的问题的。
最后,在实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中,病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出现排斥、比如出现抗体、比如出现感染……这些都是免疫因素引起的问题,在病人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病人本身的免疫状态高低千差万别,你单纯看着浓度检查数字大小,看着病人的排斥、抗体、感染……,就算你加上药量,就算再加上医生经验,以及其它常规检查,你能知道病人在出问题时的免疫状态,高,到底高多少吗?低,到底低多少吗?这都不知道,你怎么做病人个体药物方案调整去控制或者处理这些免疫因素引起的问题?所以,看浓度检查数字大小,看什么浓度范围表,是有缺陷的。
通过上面的简析,可以看到,从浓度检查数字大小,看浓度是不是在所谓的浓度范围表里,来判断排斥药方案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是不行的,是有明显缺陷的。
肾移植术后在复查管理中,看着浓度检查数字大小,看常规检查,看浓度范围表,而且,即使这些都加到一起整体看,也无法作为排斥药方案调的是不是适合病人个体现状的判断依据,这样去做病人个体排斥药方案调整,去预防和处理问题,是存在严重缺陷的。
所以,我们能在实际临床上,看到一堆一堆又一堆一堆的病人在被告知“挺好、合适、没问题……”情况下,却出现了排斥药方案长期调的不好,才会出现的排斥、抗体、感染等等问题,去看看自己或者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常年、长期络绎不绝的出现吗?
病人群体里之所以会出现,出问题的时间不同,有短有长,其实是因为,即使排斥药方案天的不好,病人也不是马上出问题,而是随时出问题,具体到病人个体上,什么时候出问题不一定。
a.排斥药方案长期免疫抑制不足,免疫高,容易出现排斥、抗体,对吗?
b.排斥药方案长期免疫抑制过度,免疫低,容易出现感染、药物毒性肾损伤,对吗?
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我们肾移植病人来说,担心的排斥、抗体、感染……,都是免疫因素引起,对吗?
那么,我们在术后针对排斥、抗体、感染等的预防性调整管理和问题处理中,最应该关注什么?
你,能知道自己现在吃的排斥药方案,对你这个病人个体的免疫抑制强度怎么样嘛?看着药量、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常规检查,你,能知道自己在这个情况下,自身的免疫状态怎么样嘛?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两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你就更清楚,看着浓度检查数字大小,即使加上前面那些检查,去做病人个体药物方案调整管理和问题处理,存在的严重缺陷了。
因为,缺了排斥药方案对病人个体免疫抑制强度的确定;缺了,病人个体在吃的排斥药方案下免疫状态的确定!
我们吃的排斥药是免疫抑制剂,就是用来控制我们的免疫的;
我们担心的排斥、抗体、感染,也都是免疫因素引起的问题;
这样情况下,在所谓日常复查调整中,缺了最重要的免疫相关确定依据,药物方案调整管理和问题处理,还能有真正的个体依据吗?
以后有时间,会继续讲肾移植术后,病人个体针对排斥、抗体、感染等问题的预防性药物调整管理和问题处理,需要看什么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和怎么做!
↓↓↓点击查看↓↓↓
还想看
所有直播课程都在这儿我们还有
肾一样的人肾病关爱中心让病人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