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本来简单的减正数,为什么变成加负数?老师的应对方式决定老师的教育理念

文摘   2024-10-19 18:42   河南  

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有理数加减时,他们刚刚接触正数和负数这一概念。老师向学生们讲解:正数加正数直接相加;正数加负数,去括号后就相当于一个数减另一个数的相反数;正数减负数,去括号后则相当于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就在这时,学生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加就单纯加,减就单纯减,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老师以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例进行解释,表明公司的收入就是正数,获得的利息也是正数,别人的还款同样是正数,银行里的转存属于正数,利息收入属于正数,别的打款也属于正数。而正常的支出则为负数,打出的购货款是负数,发放的工资是负数,公司的借债是负数,支付的贷款利息是负数,所交的罚款单是负数,还别人的欠款是负数,投保险的花费是负数,为职工所交的社保也是负数。情况实际上比这些更为复杂,比如借出去的钱款,有时是负数,有时是单位的实有资产金额又属于正数。在银行的贷款,贷款到账时属于收入正数,而实际账户上却属于负债是负数。

到了年终进行汇总时,需要计算一下单位里总的资金金额。如果只依靠逐个数字进行加减运算,要是有成千上万个数字,这样算一遍得有多麻烦呀!所以,有了计算机以后,我们可以将所有标明正负的数字进行求和,这在实际操作中是经常会用到的。学习如今这种标明有理数正负的方式,实际上是有利于以后的快速计算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像“爸爸妈妈给我 20 块钱,我花了 5 块还剩 15 块”这么简单的数字运算。

当老师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之后,学生们都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内心那种抵触和为难的心理自然也就减少了。

在教学中,像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一部分老师面对学生的这类疑问会感到疑惑不解。而当有的老师想要深入追究时,还会有老师说别钻牛角尖了,打破砂锅问到底实在是自找麻烦,而且这样无穷尽地追问下去,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老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去教课,却没有去深入探究为什么要这样教。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通常是按照教材上的课文以及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向学生传递教师用书上所规定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上认为百草园有乐趣,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但随着新教材的变化,上面的指导意见变成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有乐趣,于是老师也就跟着这个教学参考书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然而,他们却不曾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以及为什么要发生这种改变。

历史老师也是依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来讲历史故事,比如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历史故事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挑选这一个?而且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还说不清楚,但是却一直在反复地讲述。这其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意义。不过,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想不到教材中所选择的故事的典型性和特定的价值、历史意义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在物理教学中,当讲到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时,本章重点是声音的特性中的音调、音色和响度三个特点。在引入新课时,老师要么直接引入,要么用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然后就直接开始讲解。实际上,如果老师能够说一句为什么要学习声音的特质并稍加引导,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心里更加明白透亮。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会这样说:我们要认识一个人,首先得知道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低,是胖是瘦,是美是丑,是黑是白。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学习声音,就要了解声音的特性,那么声音的特性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呢?这就是这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声音的特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这样引入新课的方式既非常简单,也属于单刀直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学得明白,而不是懵懵懂懂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去理解、记忆和背诵教材上的内容。

当前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和逼迫下,我们很多时候都忘记了教育的初心和出发点,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有时候老师被问到“学这个对学生有用吗”时,往往一脸懵懂。可能最多会说将来考学的时候有用吧?但实际上,每一样知识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都能够发挥其作用的。

即便像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性在生活中可能用不到,但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的品质,这些在生活中都是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些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怎么能说没有用呢?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让老师变成教学的机器,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

所以在教学前,我总是倡导思考一些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学习这个有什么用?

再比如当学生刚刚学习方程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不适应。因为算术法他们已经熟练掌握,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旦遇到题目,他们习惯用算术法去计算,总感觉设 x 列方程是违背了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所以会觉得特别麻烦,认为这是不是在自找麻烦呢?

其实,只需要老师给学生出示一道题就可以了。比如: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 362。甲是乙的二倍少 3,丙是甲的三倍多 5。求这三个数的大小?

让学生反复地讨论、商量,最后他们也很难算出来。这个时候老师站出来,让学生设乙的数值大小为 x ,列方程,很快就能算出这几个数值。

这样一来,学生在心里头就不会再用算术法解决问题,而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方程计算这种思维方式和运算方法。

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出发,才能够使教育教学的新知识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随心教书
思考教育现实问题,探究孩子成长规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