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恶性事件的时候,大家很容易站出来说,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同时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今天的孩子太脆弱了,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了,一点打击都忍受不住。
其实是今天的成年人生活压力较大,就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孩子的问题,得出结论是学习压力把孩子压垮的。
确实,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实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经济负担确实减轻了不少。一部分是由政策推进落实减轻的,另一部分是家长的觉醒减轻的,还有一部分是孩子熟练了应付学习的方法减轻的,也必然有教师思想观念转变后对学生的要求放松而减轻的。
发达地区、重点中学、个别特殊家庭、学校的优秀生,他们依然在高压力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中努力往前冲,义无反顾地闯独木桥。相反,80%以上的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的学习压力并不是那么重了。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能够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孩子的学习劲头是一年比一年差。
当初减负提出之后,就有专家阐述说,我们减少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所有的负担都减掉。同时也有人辨解说,学业负担的界定是要分情况的。如果是外在施加的学业压力,即便负担很轻,也感觉难以忍受。如果是自寻压力、刻苦钻研、努力上进的,即便压力很重也不感觉太累,甚至还会感到生活的丰富、充实、有价值感。
而学习累坏脑子的事几乎没有。在科学院研究所里科学家们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心无旁骛数十年,也没有见谁把脑子累坏的、精神分裂的、心情抑郁的。反而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事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刻。
一个人过度地悔恨过去的事情就会抑郁,一个人过度地担忧未来的事情就会焦虑。
一个人既担忧过去又害怕未来会精神分裂。
一个人只关注眼前、享受今天的生活就少了诸多烦恼。
一个没心没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呆子也不会抑郁。
一个人忙忙碌碌奔波在前进路上的人也顾不上抑郁。
一个整天忙忙碌碌、心力憔悴,却没有信心看到希望的人会崩溃。
一个数年来身不由己、无聊空虚,丝毫看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感的人会抑郁。
成年人的抑郁主要属于前者。有无奈的现实且没有美好未来,或者是现实的无奈感太强,而对未来的焦虑感太重。
而中小学生的抑郁主要属于后者。是缺少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质感性,同样看不到美好的未来,无法承受精神上的空虚和个体上的孤独。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看。今天孩子的需求层次变了。当衣食无忧,生存无忧,安全无忧之后,人就会去追求爱与尊重,追求个人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必然需要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这精神世界的构建,必须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链接和情感的交流。而当前孩子们缺乏的,就是一个可以平等沟通交流的现实世界。
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生活的现实世界稀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独生子女的普遍性打破了原有的兄弟姐妹的生态圈。在家庭生活空间里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极少。老农民说。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抢得香。家庭一个孩子难养,多个孩子好养。
第二是很多家长处于疲于奔命的焦虑状态,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情感的表达越来越粗线条化,家庭已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沟通的氛围。同时,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家长,很难能够静下心来,也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给孩子做一日三餐的饭菜。
第三是孩子几乎没有闲暇的课余时间,更没有与同伴尽情玩耍的机会。有个节假日也排满了作业的地雷,没有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没有能力为生活创造兴奋点和趣味项。节假日在大街上跑着玩儿的孩子几乎成了“坏”孩子的的代名词。
第四是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中,缺少与同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不允许交流,课间的时间很短,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甚至去吃饭的路上都得排队,几乎没有机会说话和沟通。与其说学生在校的学习压力大,倒不如说学生在校的内容太单调、节奏太快捷。
第五是同伴间关系的异化。凡有家长参与的社交活动,所有的同伴很快就会成为伤害自家孩子的参照物。今天,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孩子的天敌。在同学间永远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而太缺少平等的和谐的互帮互助的温馨的同学关系。
第六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已经不再是人群中的少数。家庭关系的破损,家庭角色的缺失和错位,无疑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世界造成困扰和纠缠。
发生极端事件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世界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苍白。如果汇总一句话,解决这个问题,就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与人交流,尽可能多地体验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