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
特别感谢同行们阅读、分享、交流和反馈!这是对我回顾改革的最大支持。
经师兄提醒,我找来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素华(1954~)2006年出版的著作《变局:7千人大会始末》,看了第十八章,“大会留下的悬念:陈云为什么不讲话?”
在7千人大会上,陈云是唯一没有讲话的常委。毛亲自请他讲话,他回话说调查没做完,没把握发言。毛问他啥时候能讲,他说半年以后。——其实他有一肚子话要说。会议开了29天,他一直忍着。
陈云在7千人大会上不发言,与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作会议上的表现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我尝试提供一个回答。
先引用《孙子兵法·势篇》里的一句话:“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是当年我当车间主任的时候受到的教导。受益匪浅。——现在面对判若两人的陈云,孙子的智慧给我一点启发:陈云还是那个陈云,判若两人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时与势都不一样。
所谓“7千人大会”,不了解的读者可阅读方框里的文字。了解的读者可跳过。
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地、县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些重要厂矿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7113人,故称“7千人大会”。会议主要讨论“大跃进”及大饥荒的问题,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民主集中制”。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家主席刘少奇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成因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党的主席则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中国大陆的大饥荒问题有所缓和,毛退居二线,刘、邓等人主持中央日常事务。 |
陈云在7千人大会上不仅没奉旨讲话,还用假话搪塞主席,撒了谎。张素华发现:他已经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有话可讲、有话要讲。他只是不在毛主席面前讲,却在刘主席面前讲。
7千人大会结束之后仅仅过了14天,刘少奇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陈云在会上就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了长篇讲话,对7千人大会上的一些观点和决策进行了大胆修正。他指出五方面困难,提出六条措施。“他的讲话引起强烈共鸣,全场疯狂地鼓掌!陈云也很兴奋,脸孔通红。”(访问梅行记录,1994。)
时隔26年之后,陈云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在7千人大会上讲话:“1962年7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这段话是他1988年说的,写进了2005年版的《陈云传》。他在西楼会议上讲话没有和稀泥,但是,是不是也给毛主席难堪?没人问他,他也没讲。
仅凭以上信息,陈云似乎是在两位主席之间选边站、“一边倒”、搞“小圈子”分裂党,有失党的副主席身份。但是,《变局》作者张素华个人推测,陈云不在7千人大会上发言还有一个不愿意说出来的原因:心有余悸。
建国之初,毛主席看到陈云在上海的工作,评价他“能”,有“回天”的本领,吹捧他的功绩“不下于淮海战役”。——企业家和投资人不会这么认为,但“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这些阿谀奉承的话1966年才写到纸上,但很多人早就那么那么想,很多人知道别人那么想,还有很多人假装那么想。
但是主席的想法说变就变,党内没人完全跟得上,党外就更别提了。1957年,他批评周、陈“反冒进”,上纲上线地说是方针错误、政治问题。1958年1月他夸奖柯庆施的报告,说把中央许多同志比下去了。毛自己事后揭谜,他针对的就是陈云。2月他再说狠话:“反冒进”的人“跟右派相距不远”,“大概50米远”。
以上内容可参见张素华著作。我和她看法略有不同:陈云不讲话不只是情绪使然(心有余悸),也是理性选择。他心里清楚: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薛暮桥曾经私下动员他找主席谈谈,他回答说:“现在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热,全国许多领导都热。不吃一点苦头,这话是听不进去的。”
我不责怪陈云没有赴汤蹈火。只有担当的勇气而缺乏担当的智慧,最终是担当不了的。即使是硬骨头顾准也没建议吴老师鸡蛋碰石头,而是“待机守时”。留得青山在,等待英武景气的时候。陈云、薛老和吴老师都等到了英武景气的时候,不是利己利国利民吗?——联系前文,想想如何度过垃圾时间吧。
还有,吴老师对改革的主要贡献已经被大多数人知道。而陈云对改革的贡献不仅认识不够,甚至还有争议或非议。这是非常遗憾的状况。请继续关注回顾改革,让我们看清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