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当一个事物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被分离出来、被赋予一种功能并被命名时,它就存在了。为了便于讨论,我将把这种本体论方法称为 “功能导向”。这与现代本体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本体论更关注对象的结构或实质以及它们的物理属性。在现代流行思想(相对于技术哲学讨论)中,世界的存在是以物理、物质的方式来感知的。为了便于讨论,我将把这种本体论方法称为 “物质导向”。
宇宙是通过众神扮演自己的角色来运行的。无论天体的物质结构如何,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首要的。描述创世是为了描述宇宙功能的建立,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排序,而不是宇宙物质结构或物质的起源。物质对他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或相关性相对较小。
如果古代世界的本体论是以功能为导向的,那么创造某物(即使其存在)就意味着在一个有序的系统中赋予其功能或角色。
阿卡德语中 “创造 ”的主要动词是 banû 和 bašāmu。前者一般有多种含义,包括 “建造、构造、形成、制造、制造”,有时也被翻译为 “创造”。
这些数据表明,在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一种创造语言只关注甚至主要关注 “物体”。即使在动词的宾语是 “物 ”的情况下,上下文也往往显示出对 “排序 ”的兴趣。
以功能为导向的本体论/宇宙论绕过了现代学者经常向古代世界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 “无中生有 ”的概念吗?他们相信物质的永恒存在吗?这些问题只有在物质本体论中才有意义。那些认为 “无中生有 ”的人想知道物质对象(物质)是否是在不使用预先存在的材料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如果创世不被视为与物质造物有关,那么这些问题就无法通过文本来探讨。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古代近东,“创造 ”意味着进行排序——分配角色和功能,而不是赋予构成宇宙的物质对象以实质。
支持翻译 自由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