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是哲学中关注真理形式的部分。认识论会问:“我们如何知道某件事是真的?”本质上,什么是真理?当我上大学的时候,认识论通常围绕四种“经典”或“常见”的真理理论来组织。没有人认为哲学课是实用的,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学者的领域而不是普通人的领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影响我们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的现代争议中,恰恰是真理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你想要四种真理理论的摘要,它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真理的对应理论指的是任何与可观察的现实相对应的都是真实的。这种理论认为,判断一个说法或观念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与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符。例如,如果有人说“天空是蓝色的”,当我们抬头观察天空,看到它呈现蓝色时,按照对应理论,这句话就是真的。这种理论强调了可观察的现实在确定真理中的重要性。
*真理的连贯理论认为,如果某个论断从一组公理(或中间命题)中逻辑连贯地推导出来,那么这个论断就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主张在逻辑上与既定的公理体系保持一致且具有连贯性,它就被认为是真的。例如,如果从数学的某些公理出发,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推导得出一个结论,按照真理的连贯理论,这个结论就是真的。这种理论强调的是论断与已有知识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和连贯性。
*真理的共识理论是指,真实的事物是每个人都认同为真实的事物。这种理论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某一说法或观点,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在这种理论下,真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共识。如果人们的意见发生变化,那么真理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如果大多数人都认同一种观点,那么根据共识理论,这种观点就是真实的;但如果后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新的共识可能会使原来的 “真理” 不再被认为是真实的。
*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是指真实的东西就是对你有用或者对你有益的东西。这种理论认为真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利益来确定的。如果某件事对你有实际的用处或者能带来好处,那么它就被认为是真的。例如,如果你认为学习某种技能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么在实用主义真理理论下,“学习这种技能对找工作有帮助” 这一观点对你来说就是真的。这一理论强调了真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与其他强调真理客观性的理论形成对比。
在现代思维中,真理并非独立于我们的判断或认同而存在的事物。实际上,真理是一种构建出来的东西。真理就是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的事物而自己创造出来的内容。因此,真理根本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是主观的、个人的。真理就是我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不再具有稳固的基础地位,不能作为普遍的准则和判断依据。相反,它变得次要,其重要性被降低,因为它不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是随着个人的主观感受或群体的意见而变化。真理会改变,其他一切也会随之改变;而其他一切改变时,真理也会发生变化。曾经被认为是真理的观念可能随着时间、社会发展或新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同时,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变化也可能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对真理的理解。在大流行期间我们都这么说。一些被贴上错误信息标签的东西结果被证明是真理,而那些被宣扬为真理和科学的东西结果却是错误信息。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试图存在于前两种真理理论中,而政治和社会则存在于后两种理论中。那么宗教存在于何处呢?
基督教并不声称自己是一种真理,而是坚称自己就是真理——一种客观真理,无论人们是否相信它,或者整个社会是否秉持它,它都不会改变。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一种这样的文化中,这种客观真理已不复存在,仅有的真理是我们都认同的或者我们个人觉得有帮助的那些。因为真理是一种构建物,所以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当然也没有宗教上的绝对真理——无论圣径怎么说。所有这些之所以成为可能,甚至被许多基督徒在很大程度上所接受,是因为我们假定了历史上的耶稣和圣径中的基督之间存在差异和区别。当这种情况变得有些正常或常见时,确切地认知事物的能力就丧失了。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正遭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再受任何真理的约束——既不是宗教真理,也不是科学真理。我们所剩的真理只有我们同意持有的以及个人可能觉得有益的真理(但只是主观上的,如果他们能容忍别人觉得有益的相互冲突的真理)。我们政治冲突的根源以及基督教作为真理衰落的结果,在于不再有客观真理这一事实,只要真理本身取决于更大群体的接受或者个人觉得私下有益的东西,我们就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最终,政治分歧与其说是关于政策,不如说是关于真理,正统基督教与当今被视为基督教的东西之间的宗教分歧,与其说是关于教义,不如说是关于真理本身的性质。